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一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欣賞

通常,人們遊山玩水都喜歡登高。為什麼呢?高臨下本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加之萬里河山,遼闊天空,盡收眼底,心曠神怡,此樂何極!若遇春夏之季,青山綠水,奼紫嫣紅,輕風拂面,沁人心脾;倘逢秋冬之時,衰草遍地,怪石嶙峋,滿目蕭然,感極而悲。景觸於外,情發於衷。但是陳子昂登上幽州臺,似乎心不在焉。空間雖然廣闊無垠,景物即便美不勝收,也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那他上幽州臺幹嘛呢?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突兀而起的詩句,震顫空谷,憾動心靈!既有空間的廣袤無垠,更是時間的綿延千古。境界之宏闊,心胸之博大,無與倫比。僅以這兩句詩,陳子昂就能雄視百代。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啊。在這遼闊的天宇下,空寂無人,形影相弔,難免孤獨,更是寂寞。但這個孤獨,這個寂寞,也大蒼涼了,也太悲愴了。我們不禁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看,整個世界,白雪皚皚,飛鳥絕跡,人蹤湮沒。天地是這樣的純潔而空寂,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是如此的清高孤冷,超然不群,蒼涼悲愴。外景內心,了無人跡。遺世獨立,只留潔靜。看來柳宗元已不食人間煙火,對仕途不存半點希望了。那陳子昂和柳宗元有什麼不同呢?不同大了去了。環境雖然空曠無人,但陳子昂心中有人,心中之人雖然沒有出現,但他卻充滿渴望,非常想見。你沒有聽到陳子昂心中的呼喚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儘管他很有一些失望了,但還在吶喊。

陳子昂究竟想見什麼人呢?我們先看看這個地方——幽州臺。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哦,我們好像明白了,陳子昂是在抒發懷才不遇之感啊!是這樣嗎?我們看看作者當時的情況吧:首先陳子昂有才。史載子昂幼而聰穎,少年習武,後因劍傷人而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21歲進士及第,22歲因文才出眾,被武則天提拔為右拾遺。可見有才。其次他不遇。這首詩是他以隨軍參謀身份隨武攸宜出征討伐契丹侵略時所寫。當時契丹人已攻陷了大唐好幾座城池。而武攸宜率領的兵眾無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佔優,且有天時地利之便,卻節節敗退。陳子昂多次建言不聽,反被降為軍曹。一方面是武攸宜輕率少謀,擁有優勢兵力卻不堪一擊;另一方面是陳子昂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只能眼睜睜看著契丹人蠶食河山而無用武之地。這陳子昂不僅僅是懷才不遇,更是悲憤交加,心急如焚。他嗆天呼地,無有應答。“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詩句把作者的內心煎熬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能怎麼辦呢?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悠悠,長久遙遠之義;愴然,悲傷的樣子。你想想,陳子昂在這燕昭王招納賢士的幽州臺上,想到自己只能眼睜睜看著領士不斷被侵佔,自己有才無處施,有力而不能使,又人生苦短,時間匆匆,一生光陰瞬息將逝,如之奈何啊?或許他想到了大破齊軍的樂毅,想到了橫槊賦詩的曹操,而在武攸宜帳下,他卻是無用武之地啊。英雄已遠而前途茫茫,怎不悲憤欲絕,怎不淚流滿面。所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陳子昂這首《登幽州臺歌》,詩人把個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展放於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下,交織著國將破家將亡的煎熬,深沉悲壯。唱出了歷代志士仁人壯志未酬的憂憤,知遇難逢的孤獨,國破家亡的焦灼,時不我待的嘅嘆,悲愴之中激盪著豪邁,質樸裡面蘊含著深思,是震撼人心的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