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新的文化,让所有人豁达

3月14日一男子郭某某超市排队结账时拆下口罩,不听72岁老人段某某提醒应遵守防疫规定带好口罩,反而将老人打死。

愤怒是看到这新闻时的第一心情。然后就想手刃这男子。

然而静下来后,仔细想想,这则新闻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条生命的意外消逝不应该只是新闻里的一篇文章。我们要防止这样的意外再次发生。

先说其他人吧。既然是排队结账,周围一定有其他人。从逃跑过程中打伤两位工作人员可以判断,较大可能其他人只是旁观。再从“摔倒在地,双手打击头颈部”来看,更加肯定了周围人只是旁观的可能性,也或许还没有反应过来。如果真的只是旁观,那个应该算是老生常谈的事情(鲁迅先生说的“看热闹”心态)就仍然存在了。当然并不否认也也存在能够第一时间出手帮忙的人,这样的新闻我们也看到过很多。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呢?是先天秉性造成的还是后天教育的影响造成的?我觉得先天秉性是主要原因,后天教育有一定影响。比如,如果当时周围都是一些老人,那么他们会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帮忙,如果帮忙了,那么可能会有更多伤害。这就是理智的判断。然而我更欣赏那些明知能力不够,仍然挺身而出的人,比如这次事件中牺牲的老人就是我尊敬的人。不过我仍然建议,要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才帮助别人。

然后再说超市。超市里一般都有保安人员,确保超市里意外发生时,能第一时间保障超市里人员的安全。然而出于成本考虑,并不会有足够多的保安人员来确保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保障所有人员安全。一般来说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超市里有意外时,保安会在事发一会儿之后才能知道,然后赶到事发地点又需要一会儿时间,时间长短和距离、奔跑速度有关。而这个时间正是最宝贵的时间。所以超市应该在自己成本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两个反应时间。是否有最优的发现机制?是否安装了足够的报警器?是否合理安排了保安的位置?超市所有人员是否接受了足够的处理突发状况的培训?这是一起所有超市都应引起重视,并检查自己的应急处理机制是否完善的事件。

最后说一下行凶者。我不想讨论关于他刑满释放的身份。因为这个事件和这个身份无关。不能因为这个事件就导致我们歧视或者误解刑满释放人员。我更想讨论的是这种暴躁的心态。就我自己而言,明显能够感觉到过重的压力,睡眠的严重不足,心情的烦躁等会让人更容易暴躁,从而产生过激行为。在谈人的本性之前,如何减轻造成暴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应该考虑的。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估计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越来越发达的社会,竞争就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又会导致越来越大的压力,更少的睡眠,更严重的烦躁心情等负面情绪。如何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人们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在失败后也能开心从容,在失意时也能春风满面,在孤独时也能自娱自乐。让每个人都有一种豁达的心态,笑口常开。除了物质之外,我们在精神层面需要一些新的东西。而我还不知道这东西在哪里,渴望着有生之年能够看到。

事件及判决如下:

渴望新的文化,让所有人豁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