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建築師劉珩

建築不是孤立存在的,以精神作為基底,一個建築空間可以分解成許多不同的組合,滲透性的空間質量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形成一個建築的“靈動之處”。人們在這樣的建築中感知空間,同時也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設計,正是這樣一場“化整為零”的藝術。

建築必須與人的活動有所關聯


上個世紀90年代,加州的創作氛圍很開放,是加州地域現代主義學派特別盛行的一段時間。我的導師是來自奧地利的移民,我認為他的創作代表了新加州學派的風格,很簡約,但材料、質感以及所反映的生活方式體現了地域性的色彩。這位導師的創作風格對我現在的創作都依然存在一定的影響。

現代主義更強調的是一種更加流動的創作手法,會磨滅一些地域性,特殊性和具體性的問題,而呈現比較普適性的風格。建築不僅僅是與人的視覺接觸,更重要的是與人的身體在接觸,不僅是看見了“建築在這裡”,還要走進去感受“建築在這裡”。一種地域、具體場地帶來的關於材料、材質、結構的元素賦予了現代主義簡約風格,正是這些具有生命感染力的元素才可以帶來更多個性化的表達。這種體驗不只是把一個空間建立起來,而是同時通過材質、材料去改變空間與人的距離,建立一定聯繫,賦予空間一些觸摸感,畢竟人的感受與情緒也是建築的一種色彩。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NODE 南沙原創建築工作室展覽於“深圳-ness:空間衍異”的作品《深圳拼貼 》

如果建築只是在田野中,而不是在城市中,就錯失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因為它喪失了與人的互動和關聯。只有通過城市設計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把人、建築、城市形成一個關係網,建築才是有效的,才會真正對人的生活起到作用。

對於建築師來說,建築是可以反覆琢磨的空間作品,但這只是建築的一方面。在城市中,在人的社區裡,建築的功能性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層面,每一個建築都具有公共性的部分,建築不再是一件孤獨的存在。作為建築師不僅需要考慮建築的室內空間,考慮它與使用者的關係,還要考慮建築跟城市的關係。建築會因此不再只是一個具有雕塑感的靜態存在而成為更加靈動的狀態。


這要求建築設計本身是一個可變的過程,而不應死守一種模式。本著這一原則,我的建築創作中都會有城市設計、公共性的一面,尤其是當代城市生活在日益複雜化,我比較傾向於將城市公共與建築變成同一創作過程,最小的建築就可能會導出一個“最大的城市”。

我認為建築師的建築創作應該跟時代平行,這是建築內在精神的呼應。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南沙原創建築設計工作室,“深圳-ness:空間衍異”中大型空間裝置《模糊密度》

空間與人的體驗結合才有生命

空間質量是建築設計需要實現的一個目的,對於建築內在精神的挖掘,離不開對空間質量的關注。

對於空間設計來說,空間有兩個層面的密度,第一種是硬密度,這是可以看得到的,還有另外一種我稱之為“第二密度”,是軟性的,即在一定的空間裡能夠容納多少功能。硬密度可以第一時間量化,而軟密度是在創作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比如現在所強調的空間複合性功能,便是對空間軟密度的一種演繹。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北京大半截七號衚衕臨時改造

建築原本就應具備一定的複雜性功能組合,正是這種複雜性才能夠給人帶來多元的體驗感,這便是我一直極為看重的建築所具有的滲透性質量。複合性建築可以有一些延伸的功能和空間,這些精神基因甚至可以讓它在未來通過再次設計使得既有功能產生新生的狀態,這是一個建築所需要具備的精神基底。

當下,我們經常會接一些大的項目,如果要在一個大的場地上做100萬平米的會展中心,我首先一定會問自己,這樣大尺度的建築應該怎麼做?

多年積累的建築設計經驗使我更傾向於一種“化整為零”的方式。因為人的感知有一定範圍,往往只能在一定的空間裡去感知自己的存在以及在空間裡的關係,將大而“整”的空間或場地分解成小而“零”的與人關係剛剛合適的空間或多個組合,每一個組合都不一樣,每一次體驗也都不一樣,這就是滲透感。

把大體量的建築化解成特別靈動的細節,這些靈動之處就是建築師構建的空間變化與人的感受之間的聯繫。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克羅地亞Dubrovnik小城的社區改造(劉珩攝)

在我看來,一個建築實際上是一座城市,城市有自己個性的同時也可以包容一些多元性與複雜性,人在其中能得到不一樣的體驗。我比較傾向於這樣一種建築,外表看起來不那麼炫麗,但每天都可以在這個空間裡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體驗,這會給你所創作的空間帶來另外一種生命,那便是時間的生命。

時間的延長與變換都與人的感受關聯、滲透,建築不完全只是功能的承載,而是要超越功能變成可供人體驗的空間。

差異化的小空間給人帶來的感受合力往往會超越其作為一個整體給人的感受,就如同一個100萬平米的大體量建築其中的每一個10萬平米的空間都像一個小城市,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或者面貌,這能讓人看到超越100萬平米的建築。一個8千平米的公共綠地看上去只是一個公園,但裡面有30個小房子,穿梭於不同結構時,就像在體驗30個不同的建築,人的空間體驗感是被極大化了。在30個100平米的密度中創造出30個不同的100平米空間,跟30個一樣的100平米空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深圳留仙洞萬科雲設計公社

建築應該具有這樣特殊的氣質,合在一起是整體性非常強的建築,內部又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個體,這正是建築師要做的事情。如果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夠把所創造的空間類型極大化,使得大家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通過很多不同的互動,產生一些不同的感覺,這種建築是沒有壓迫感的,它跟人的尺度處於一種接近的狀態,而不是孤立在人眼前的龐然大物,可以讓人走進去,找到自己與空間的聯繫。


最好的建築是能夠感染人的空間


在我心目中,最好的建築依然是能夠感動我的空間,就像當年我在羅馬萬神廟中找到的感覺。那一剎那,我找到了人與空間、人與光影之間的關係,這種強烈的感受是不能夠被磨滅的,甚至在每次做設計的時候都縈繞在我心間。

人和空間同樣重要地存在於某個當下,有時候我們過於強調建築,可能會忽略了人的感受,畢竟密度與尺度的平衡是很難的。


然而,一個空間只有跟人有關係,人才能感知它的存在,也感知自己的存在,這才是空間價值的體現,如果人根本不能體驗到一個空間跟自己有什麼關係,這個空間的價值就黯然了。無論是大空間,還是小建築,面對任何一個尺度的任務和場所,通過建築師之手,都能化為與人有關的東西,做建築有意思的地方也正是在於此,這是我作為一個建築師的追求和創作的動力。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深圳福田婚禮堂

何以創造最貼切最合適的空間,應該是建築空間所在地方的場所精神所賦予的。這種場所感並不是指最好的場所,而應該是最合適的場所。每個設計都不一樣,這個設計並不比那個設計更好,只是這個設計用在這裡是最合適的。

建築設計中對於細節的打磨和空間的處理方式,其實很像一個遊戲的設計者,在空間中做了很多複雜性的處理,讓空間變得有趣、跳躍而靈動,這種敘事方法和路徑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複雜性中抽離出很多東西是我的日常工作,由空間質量導出的空間體驗也成為了建築的生命活力,其意義是放大了即刻的感受,使得每一次感受,每一個動作,都成為一個精彩的片段。

作為建築師,不論在創作過程中的狀態是鬆散還是緊張,最後轉化成建築時,應該是迴歸到輕鬆的狀態,最終所建造出來的空間,是應該讓人感到優雅、放鬆。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深圳福田婚禮堂

當下社會很複雜,人每天都生活在不確定之中。在這樣的狀態下,如何保持創作的彈性,是我想追求的一種心態。實際上人與建築存在統一性,在這個快節奏、充滿焦慮的時代裡,建築給人的感覺應該是特別輕的,不讓人感到壓力,這對建築師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把這種密度在現實空間中完成轉換。

建築師是一個可以不斷磨練、提升的專業,所以很多建築師活到百歲,還始終在創作。


建築師在面臨不同的場地與具體任務時,始終需要不斷向自己挑戰,因為建築設計用一種固定的手法是不行的,設計沒有唯一性,這也正是建築師這個職業的魅力所在。如果你的創作和思考在每一天所呈現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不是重複工作的結晶,這樣做設計,才會讓人覺得從事建築行業是特別令人驕傲的。


本文圖片由南沙原創建築設計工作室提供



劉珩:走進建築,建築就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