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中做學問的第一境界的由來你到底知道多少?


《人間詞話》中做學問的第一境界的由來你到底知道多少?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的三種之境界,原文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猛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三句,分別來自三首不同的詞,出自三個不同的詩人 。但是卻被王國維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並且因為讀起來很有詩意,深受世人的喜歡。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真的瞭解這三句詞的意思嗎?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們著重來解讀一下王國維所言的第一種境界究竟是什麼意思。

01

第一境界的詩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代詞人晏殊的《蝶戀花》

《人間詞話》中做學問的第一境界的由來你到底知道多少?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什麼意思呢?相信大家也讀出來個大概。原義是這樣的:柵欄外的菊花被籠罩在令人憂愁的晨霧中,蘭花沾滿了露水像似哭泣了一般,絲羅的帷幕之間夾雜著絲絲縷縷的寒氣,燕子耐不住這寒意,雙雙離去了。明月也不能理解離別的痛苦,只是斜照繡戶到天明。昨天晚上凌冽的秋風吹得綠樹凋零,主人公獨自一人爬上高樓,望著那無盡頭的路。很想給心愛之人寄去一封信,但卻無奈不知他在哪裡。

這首詞是晏殊為想念一位侍妾而做的,這位侍妾非同一般,年輕貌美且多才多藝。每次有她的聚會都以歡快收場,在朋友面前能讓晏殊倍有面兒,因此也是對她百般寵愛,但是晏殊的正牌夫人不幹了,趁晏殊出門時,以紅顏禍水之名將這位侍妾買了,晏殊得知後傷心欲絕下做了這首相思詞。

《人間詞話》中做學問的第一境界的由來你到底知道多少?


02

既然是一首情詩,為什麼會被王國維用來形容做學問呢。就讓咱們再回過頭去細品一下這首詞:上片寫了離別之苦,下片就把視野從屋內轉向屋外,原本無法看盡的相思路也因為綠樹的的凋零,而就在眼前。但即使有了可以寄出相思信的路,卻還是不知道該寄向哪裡。正如我們費勁力氣扒開一層雲霧後,面對的卻是白茫茫的一片,不知下一步該踏向何方。

所以,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主人公的迷茫,不知所措。雖然這說的是情,但萬事萬物是有相通性的,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能量的相互轉化產生了萬物,由情轉移到做學問上甚至是人生上,道理還是一樣的。我們在做學問或者在個人成長中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目前所做的事還有很大的前進空間,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還可以過的更好,但苦惱於不知該如何前進,深陷在無力感中。

《人間詞話》中做學問的第一境界的由來你到底知道多少?


也有人解讀說,王國維的這三種境界是針對哪些做大事業、大學問的人而言的。但就我看來,不管是誰都會有屬於他自己的三種境界。不管是做什麼我們都能進入第一境界,因為我們這一生不可能過的明明白白,或多或少都會有迷茫焦慮期,不然就不會一直有人在各大網站詢問“迷茫期該怎麼辦”等這一類似的問題。

03

那麼,我們在這種時候該怎麼做呢,不同人有不同看法,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裡我給你一個簡單但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迷茫了,那就去找事情做吧。做著做著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因為你一直只是空想的話,不會有結果的,畢竟我們都不是王陽明。

行動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行動起來,你也可以順利的度過第一境界。很多東西,我們只有在行動中才能找到答案。

END.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的賬號:菠菜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