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疫情在國內已經走向尾聲,許多省份的中小學已經確定了開學時間,“神獸歸籠”當然是好事,但是更多家長的焦慮衍生在了社交平臺和自媒體——


“漫長假期,自己家娃和別人家的孩子拉開了多少距離?”
“別人都在偷偷補課,開學以後跟不上怎麼辦?”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牛娃?”

……


焦慮的父母背後,真的能把孩子逼成“牛娃”嗎?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01


每個問題少年背後,都有問題家長


3月3日,石家莊一小區,因為孩子睡懶覺,不想上網課,注意力不集中,在家長忍不住訓斥以後,這個12歲的孩子跳樓了——用自己的生命懲罰了父母的焦慮。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很多家長疑惑,孩子小時候餓了困了、摔倒了委屈了,都會撲向爸媽的懷抱。


但是長大了與父母疏遠,寧願把自己反鎖、寧願崩潰大哭,甚至不惜飛蛾撲火,也不告訴父母。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但每個問題少年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對問題父母——不管父母承不承認。


02


“相對剝奪感”帶來的廣泛焦慮


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第一卷,詮釋了什麼叫做“相對剝奪感”。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的模樣了。”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認為,當個人將自己的處境與其參照群體中的人相比較,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剝奪。從而會產生各種感覺,包括:壓抑、自卑、憤恨……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這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家長們廣泛焦慮的來源——與周圍“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以後,產生的嚴重焦慮,就像是自己還在騎小電驢,而鄰居開上了寶馬一般產生的不平衡感。


這種不平衡感不僅存在於中國家長,其實走精英教育路線的外國家長也很難不焦慮。


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薇妮斯蒂·馬丁,在婚後搬到了“人人是超級富豪、階級感很重”的紐約上東區。


她在那裡住了六年,以人類學的眼光觀察了那裡的一百五十多個母親,目睹了她們戰況激烈的“育兒戰爭”。從而寫了一本《我是個媽媽,我需要珀金包》。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在書裡,受過高等教育的上東區的貴婦們,都是擁有司機保姆財務自由的全職太太。


但是她們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到三歲就要請家教,為幼兒園入學考試和麵試做準備。託兒所放學後,除了法文課、中文課、烹飪課,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聲樂課……


有時候對她們來說,孩子是一種成就感,養出出類拔萃的孩子是“人生的準則”。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珀金包》封面


但是,孩子不是商品,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當他們因為家長的這種“相對剝奪感”而被認為是“一文不值”的時候,叛逆、問題由此產生。


不要讓焦慮影響了你的孩子,不要把他們越推越遠。


03


家長真的可能從焦慮中完全剝離嗎?


董卿在做客一檔節目時,提到小時候的經歷依舊淚流滿面。


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成績要求十分嚴格,每天早上董卿都必須要早起跑1000米,每天必須背誦定量的古詩詞,完成毛筆字的練習任務。


她做學習以外的事情,父母都會不高興,她的內心想法,也沒有人真正在乎。初中時,她在陽臺邊寫上這樣一行字“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一半是寫給自己,一半是寫給父母看的。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幸運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要花一輩子時間去治癒童年。


但是,如果在生活中,作為爸媽完全不焦慮,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焦慮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從孩子的身體健康,到TA的心理狀態和未來發展……


我們會焦慮,正是因為我們真的太希望孩子好。


但是,現在的父母都特別著急,你追我趕。明明知道人生是場馬拉松,卻還是要求孩子以百米短跑的速度來熱身。


從幼小銜接班的火熱,到從小開始的雙語教育,再到各種樂器藝術加身……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這部分焦慮的家長,都應該認真瞭解一下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會經過: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不同階段兒童表現出的邏輯思維能力、認識世界能力等都不相同。所有的兒童的認知都會依次經歷這四個階段,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建的過程。


雖然不同的兒童會以不同的發展速度經歷這四個階段,但是都不可能跳過某個發展階段。


焦慮是父母的天性,無法剝離,那麼就應該在科學的認知上發展,而不是肆意散發,最後吞噬自己和孩子。


04


正確面對焦慮和自己的孩子,是家長的必修課


其實,在心理學中,“焦慮”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大腦應對未知風險時,產生的一種應急機制。


適度焦慮不但不會傷害我們,還會成為改變自我的動力:它在提醒我們哪裡出了問題,督促我們去尋找如何做得更好。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比如為了孩子的健康飲食,去考了營養師資格證;為了更加順暢溝通,去學習各類育兒知識……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而自己的改進更為有效。


同時,要學會面對孩子的不完美,與贊同開發孩子的天性。


孫儷在介紹育兒經驗時,提到等等和小花會在家中的牆面塗鴉,在她心中這並不是亂塗亂畫玩物喪志,反而是非常寶貴的創造力,所以她提倡孩子發揮想象,做喜歡的事情。


眼紅別人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重壓下,是崩潰的孩子


焦慮本身並不能解決絕大部分問題,但是如果你是個焦慮的家長,在焦慮中首先改變自己,調整自我,然後尊重孩子的成長,與適當的引導,不要讓焦慮吞噬了所有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