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疫情在国内已经走向尾声,许多省份的中小学已经确定了开学时间,“神兽归笼”当然是好事,但是更多家长的焦虑衍生在了社交平台和自媒体——


“漫长假期,自己家娃和别人家的孩子拉开了多少距离?”
“别人都在偷偷补课,开学以后跟不上怎么办?”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牛娃?”

……


焦虑的父母背后,真的能把孩子逼成“牛娃”吗?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01


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问题家长


3月3日,石家庄一小区,因为孩子睡懒觉,不想上网课,注意力不集中,在家长忍不住训斥以后,这个12岁的孩子跳楼了——用自己的生命惩罚了父母的焦虑。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小时候饿了困了、摔倒了委屈了,都会扑向爸妈的怀抱。


但是长大了与父母疏远,宁愿把自己反锁、宁愿崩溃大哭,甚至不惜飞蛾扑火,也不告诉父母。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但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对问题父母——不管父母承不承认。


02


“相对剥夺感”带来的广泛焦虑


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第一卷,诠释了什么叫做“相对剥夺感”。


“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的模样了。”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从而会产生各种感觉,包括:压抑、自卑、愤恨……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家长们广泛焦虑的来源——与周围“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以后,产生的严重焦虑,就像是自己还在骑小电驴,而邻居开上了宝马一般产生的不平衡感。


这种不平衡感不仅存在于中国家长,其实走精英教育路线的外国家长也很难不焦虑。


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在婚后搬到了“人人是超级富豪、阶级感很重”的纽约上东区。


她在那里住了六年,以人类学的眼光观察了那里的一百五十多个母亲,目睹了她们战况激烈的“育儿战争”。从而写了一本《我是个妈妈,我需要珀金包》。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在书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上东区的贵妇们,都是拥有司机保姆财务自由的全职太太。


但是她们两岁大的孩子,必须上正确的音乐课程。到三岁就要请家教,为幼儿园入学考试和面试做准备。托儿所放学后,除了法文课、中文课、烹饪课,还有高尔夫球课、网球课、声乐课……


有时候对她们来说,孩子是一种成就感,养出出类拔萃的孩子是“人生的准则”。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珀金包》封面


但是,孩子不是商品,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当他们因为家长的这种“相对剥夺感”而被认为是“一文不值”的时候,叛逆、问题由此产生。


不要让焦虑影响了你的孩子,不要把他们越推越远。


03


家长真的可能从焦虑中完全剥离吗?


董卿在做客一档节目时,提到小时候的经历依旧泪流满面。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成绩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早上董卿都必须要早起跑1000米,每天必须背诵定量的古诗词,完成毛笔字的练习任务。


她做学习以外的事情,父母都会不高兴,她的内心想法,也没有人真正在乎。初中时,她在阳台边写上这样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一半是写给自己,一半是写给父母看的。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幸运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要花一辈子时间去治愈童年。


但是,如果在生活中,作为爸妈完全不焦虑,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焦虑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从孩子的身体健康,到TA的心理状态和未来发展……


我们会焦虑,正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希望孩子好。


但是,现在的父母都特别着急,你追我赶。明明知道人生是场马拉松,却还是要求孩子以百米短跑的速度来热身。


从幼小衔接班的火热,到从小开始的双语教育,再到各种乐器艺术加身……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这部分焦虑的家长,都应该认真了解一下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不同阶段儿童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世界能力等都不相同。所有的儿童的认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建的过程。


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个发展阶段。


焦虑是父母的天性,无法剥离,那么就应该在科学的认知上发展,而不是肆意散发,最后吞噬自己和孩子。


04


正确面对焦虑和自己的孩子,是家长的必修课


其实,在心理学中,“焦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大脑应对未知风险时,产生的一种应急机制。


适度焦虑不但不会伤害我们,还会成为改变自我的动力:它在提醒我们哪里出了问题,督促我们去寻找如何做得更好。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比如为了孩子的健康饮食,去考了营养师资格证;为了更加顺畅沟通,去学习各类育儿知识……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而自己的改进更为有效。


同时,要学会面对孩子的不完美,与赞同开发孩子的天性。


孙俪在介绍育儿经验时,提到等等和小花会在家中的墙面涂鸦,在她心中这并不是乱涂乱画玩物丧志,反而是非常宝贵的创造力,所以她提倡孩子发挥想象,做喜欢的事情。


眼红别人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重压下,是崩溃的孩子


焦虑本身并不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如果你是个焦虑的家长,在焦虑中首先改变自己,调整自我,然后尊重孩子的成长,与适当的引导,不要让焦虑吞噬了所有亲子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