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导入语: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德国足球崛起的直接结果就是2014年的世界杯冠军,不过德国队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长期重视人才培养、教练培养的结果。对于德国足球的“拓展人才促进计划”,总监丹尼尔说:即使那些有着极强天赋的球员生活在大山深处,现在我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他。”正因为如此,21岁仍在德国第五级别联赛(业余联赛)踢球的克洛泽能被发现,并最终扬名世界。

高质量的教练队伍

根据欧足联的统计,德国拥有28400个持有欧足联B级执照的足球教练,持有A级执照的教练有5500人,持有专业教练执照的有1070 人。正是因为如此雄厚的教练员规模,德国孩子才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相对专业的训练。而一些著名的球星也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层面亲自负责青训,如萨默尔、赫鲁贝施等。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优异的青训成果是,2006年后德国的后起之秀大量涌现,各级青年队的战绩都在欧洲遥遥领先。2008年8月,19岁以下德青队获得U19欧青赛冠军。2009年5月,17岁以下德青队获得U17欧青赛冠军。2009年8月,21岁以下德青队获得U21欧青赛冠军。连续抡元三个年龄组,这在欧洲足坛尚属首例,可见德国青少年人才后备力量之充足。未来的10年勒夫恐怕要挑花眼了。但愿这些未来的明星们能继承德国足球的优良传统,世界终将是他们的。

说过国家层面的措施,再来看看俱乐部层面。首先,他们开始向欧洲学习。1996 年博斯克法案通过后,德甲赛场涌入了东欧、南美的廉价且技术优秀的球员。其中巴西球员尤其受欢迎,如埃尔博、泽,罗伯托、卢西奥等。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这些球员的加入使德甲联赛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硬碰硬踢法,增加了一分细腻,为德国足球风格的转变积蓄了力量。同时,欧洲拉丁派的成功对德甲联赛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1998年法国队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在德国足坛引起了很大反响。在俱乐部层面,人们开始反思德国足球存在的问题。以道姆为首的中生代教练开始尝试新的打法,随后沙夫、马加特等年轻教练:5也紧随其后。一 时间,技术流成了时尚,五花八门的新阵型不断出现,节德甲成了试验田。

各俱乐部积极配合足协的各项规定,改变以往大手大脚花钱买人的做法,开始培养后备人才,扎扎实实做好青训工作,为各级国家队输送人才。俱乐部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基本单位,由各俱乐部参与的联赛是国家队实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俱乐部充满活力,国家队才能生机勃勃,只有俱乐部完成了转型,国家队的变革才有可能成功。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德国足球“大革命”的核心,自然在国家队。国家队是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最终体现,国家队的成绩是检验大变革成效的唯一标准。而国家队的改革,则是三位少帅谱写的三部曲。沃勒尔奠基,克林斯曼推进,勒夫集大成;沃勒尔除旧,克林斯曼布新,勒夫完善。

德国国家队几十年不变的传统3-5-2阵型在世纪之交终于玩不下去了。其原因首先是这个打法对边路球员的要求过高。一个人要完成整条边路的进攻与防守,既要攻得上去,又得退得回来,对球员的技术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几十年中涌现过不少著名边路球员,他们都是真正的日耳曼铁汉,但随着齐格的退役,那种-人控制整条边路黄金通道的球员其实已经没有了。其次,3-5-2阵型要求有一个“自由人”,但德国队自贝肯鲍尔以后,就再也没有合适的自由人了。马特乌斯和萨默尔勉强能胜任,但萨默尔以后就再也没有了。2001年德国队1:5败给英格兰队,2004年又以1:5败给弱旅罗马尼亚队。这都表明德国队的攻防脱节。攻得上去却退不回来,回来防守又导致进攻瘫痪。德国队彻底沦为欧洲二流。

这个坚持30年的打法必须改变了。欧洲范围内先进的打法遍地都是。变革势在必行,沃勒尔是变革的开始。他在2004年欧洲杯前变阵,最终导致惨败,黯然下课。但这只是改革所付出的必要代价而已。不变,就只能永远修修补补、提心吊胆,永远是一群莽夫左冲右撞。变了,才是凤凰涅槃,才能铸就2010年世界杯上的青春风展。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沃勒尔很清楚这一点,他以牺牲自我来成就德国足球。接手的是沃勒尔踢球时的搭档——“金色轰炸机” 克林斯曼。闲居美国、具有改革思想的克林斯曼和足协改革派的思维非常相似。于是克林斯曼上位,德国队开始了真正的变革。

克林斯曼做主教练后,获益最大的是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前斯图加特少帅勒夫。正是后者最终将德国足球重新推上了荣耀的巅峰。最后悔的应该是克林斯曼1990年世界杯时的战友奥西克,本来应该是他而不是勒夫来做助理教练的,但他拒绝了邀请。克林斯曼当时才39岁,是典型的少帅,激情四射,充满活力,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也没有那么多利益纠葛。他不会像老帅一样因循保守,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不思变革。这也是足协看中他的原因之一。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4-4-2阵型取代3-5-2阵型

”激情足球”是克林斯曼的口号,他在技术层面对国家队的改造,就是用4-4-2阵型取代3-5-2阵型。具体的做法就是抛弃传统的层层推进的阵地战,靠扯动和渗透等运动战撕开对手防线,达到进攻的目的。这要求队员有良好的技术作为保障,传统的德国“糙哥”是不能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能优势,不惜体力地奔跑来扯开对方防线。为了贯彻自己的新战术理念,克林斯曼不断地引进年轻人,让整个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克林斯曼不但在战术上颠覆传统,在训练方式上也和传统格格不入。他的训练营里充满了“美国味”, 他不仅高薪聘请美国体能教练为队员加强体能储备,还一改传统德国足球训练的单调枯燥,甚至通过练瑜伽来锻炼队员的身体柔韧性。而在管理团队的方式上,克林斯曼则采用企业式的管理模式,每个队员必须服从他的时间管理系统。全队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规定得一清二楚。每天的工作生活安排表贴出来后,队员们就只有服从了。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克林斯曼的变革让队伍进攻流畅,但后防线上却漏洞百出,成绩大起大落。他们经常大比分赢球,也同样会大比分输球,因此克林斯曼在德国国内毁誉参半。2006 年世界杯获得季军后,克林斯曼坚持离去,或许也是压力太大。

但克林斯曼的确给传统的德国足球加入了一丝拉丁足球的技术和激情,让整支球队快起来、活起来,更流畅也更细腻。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因而很多做法也被继任者勒夫坚持下去,并最终修成正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林斯曼于德国足球功莫大焉。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尤阿希姆.勒夫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不是国脚的国家队主帅。和之前的助理教练“转正”一样, 勒夫的继任在最大程度上推进了克林斯曼的国家队变革。可以说勒夫赶上了好时候。2006年后德国足球人才呈井喷之势,勒夫手里能排出好几副妙牌,当打之才多得让人羡慕。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德国足协在频繁更换了三位主教练后,给了勒夫较长的时间,让他充分贯彻自己的理念,磨合队伍,在足够多的大赛中积累经验。

2014年世界杯是勒夫第四次带队参加大赛,他的前辈沃勒尔只带队参加过两届大赛,而克林斯曼仅有一届。勒夫时期的德国队中,传统的力量、勇气、稳定性和坚强的意志没有变,更融入了青春、激情、流畅性和细腻性。新德国足球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足球风格大融合的一一个最成功典范。这是一支平民化的足球队,没有超级球星和超级偶像,但他们却是一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是一支球队而不仅仅是11个人。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这也是一支没有短板的球队,你挑不出它哪里不好,似乎也说不出它有什么特长,但当你准备发动攻击时,才发现根本无从下手。其实,他们所具备的技术和配合,别的球队也都具备,但他们就是比其他球队做得好。哪怕是简单的“撞墙”式二过一,能上教科书的也一定是德国人做的示范。这就像他们的工业产品,看上去朴实无华,但总比别国生产的精致耐用。

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人才的培养及改革传统的3-5-2阵型

1954年德国队主帅、伯尔尼奇迹的缔造者塞普. 赫尔伯格有句名言: Nach dem Spiel ist vor dem Spiel。根据字面意思可直译为: 一场比赛之后,就开始下一场的准备。如果“信达雅”些,则是“结果缘于准备”。这也是对德国足球乃至德式思维的精辟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