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如何從自卑中超越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有一個觀點——克服自卑追求卓越是人格發展的動力。

克服自卑與追求卓越相輔相成。克服自卑,是追求卓越的過程;而追求卓越,則是克服自卑的結果。既有自卑,遂要超越。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到了下面的例子。

假如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遭遇不幸,他用盡心機,想方設法擺脫自己的困境。“幸,好;不幸,則更好。”不幸的經歷使他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我一定要改變自己的狀況,爭取美好的未來。我的孩子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有的孩子則憤憤不平,他以仇恨的眼光看待比自己境遇好的兒童,“老天不公,人家憑什麼就能享有那麼好的環境,而我卻不能。既然老天待我殘忍,憑什麼我要對別人仁慈。”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身所處環境對一個人未來綜合發展的影響固然大,但最為關鍵的還是他對自身所處環境的解讀。這就是為何相似的成長環境,有時卻造就出截然不同的人來的緣故。可以想象在上述例子裡所提到的孩子中,具有積極心態的前者更有可能在未來改善自身境遇,實現自我超越。

《自卑與超越》:如何從自卑中超越

要從自卑中超越,必須找對方式。而要找對方式,針對環境的正確解讀是必不可少的。所謂對環境的正確解讀,總結來講即良好心態的培養以及由此針對自身適宜的塑造。

克服自卑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自卑問題的解決會使得我們在處理人生問題時減少許多麻煩——既然和人生問題相關,那麼無論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在書中,阿德勒指出人生有三大問題:職業問題、兩性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歸結起來,其實也就是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個人的職業是其自我價值的體現,而兩性關係關乎家庭的幸福,至於人際交往問題則決定了個人是否能融入社會,以及他對這個社會的適應度。

一個人若是沒有克服自卑,那麼他在處理以上問題時,必然會消耗許多精力,同時極有可能因此喪失掉自己本可以獲得的機遇。

另外,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尤其強調合作的重要性。為了能很好地處理人生三大問題時,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個人克服自卑來講,與他人合作可以看作是外界對他的支持。一個人無論再怎麼單打獨鬥,他都不可能脫離這個世界。家人、同學、同事甚至是陌生人,都是個人應該去努力爭取合作的對象。只有從外界,即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汲取力量,個人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自卑。


《自卑與超越》:如何從自卑中超越

當然,我認為《自卑與超越》也有其侷限性。

它的侷限在於,太過於著重自身缺陷,著眼於自卑,過分放大了自卑效應,而忽視了對自身的接受與容納。有些人拼命想逃離自卑,但有時自卑就像沼澤,他掙扎得越厲害反而陷得越深。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力過度了。

我有個朋友,小姑娘漂亮、愛笑、為人親切,最近一次和我聊天說要“努力做自己”。如果放在以前,我對“努力做自己”這五個字當然不會有絲毫疑問。可如今我就在想,“做自己”還需要努力、刻意嗎?努力、刻意做出來的自己,真的就是真正的自己嗎?

不管你是怎樣的人,做自己坦然就好,無需太努力、刻意,你會發現做自己沒有你想得那麼複雜。同理,不管你有怎樣的自卑,先別急著推開它,別慌著撕掉自己身上的標籤,你會發現自卑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放輕鬆些,別緊張,自卑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嚴重。一步一步慢慢地、穩穩地走,同時欣賞沿途的風景,可能你收穫的,遠不止終點。

寫在最後,我並不覺得自己此時此刻的觀點是無比正確的。但如果文章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對於作者而言,便已是莫大的欣慰了。文字本身不是一種力量,文字背後的思考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