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農民的幸福“加工廠”

扶貧車間:農民的幸福“加工廠”

79歲的張京蘋老人在整理擺放非遺產品

“這個廠是計件工資,我在這裡每個月都能賺到2000元以上,在這裡上班,騎著電動車就來了,農忙的時候還可以幫幫家裡,比在外面掙3000多元還強。”在臨沂市沂南縣蒲汪鎮凱宇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劉世玲深有感觸的說起自己的工作。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扶貧車間裡婦女在工作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劉世玲所在的這家工廠正是租賃了當地的扶貧車間搞起了玩具加工,70多名村民實現了就近就業,其中貧困群眾佔了三分之一。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沂南縣青駝鎮雙橋村扶貧車間農民在加工玩具

“扶貧車間就是要把工作送到群眾的家門口,讓貧困人口實現就地就近、離土不離鄉就業。同時,將適宜分散加工的產品如玩具、製鞋等半成品加工延伸入戶,推進居家就業,解決了貧困人口難以離家的困難,使得廳堂變車間,足不出戶就實現了就業增收。”沂南縣扶貧辦主任付啟華說。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上佛朱村的扶貧車間內煎餅飄香

離劉世玲工廠幾十公里外,沂南縣雙堠鎮佛住村的一個扶貧車間成了儼然成了村集體增收、貧困戶脫貧的“王炸”。走進車間,三排120個煎餅鏊子整齊排列,30餘位身穿白色工作服、頭戴一次性衛生帽子的大嫂有序的忙著手中的活兒。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上佛朱村的扶貧車間內煎餅飄香

由於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後,該村被評為省定重點貧困村,村裡97戶168名貧困戶如何擺脫貧困、摘掉貧窮的帽子,一度讓縣鎮村三級扶貧幹部頭疼。單純的給錢給物式的“輸血”扶貧,永遠解決不了當地的貧窮景象。2016年,雙堠鎮扶貧辦立足實際,協調使用產業扶貧資金11.584萬元,改建村辦公場所1500平方米為扶貧車間,為當地的貧困群眾定製了“授人以漁”式的“造血”脫貧方案。現如今,這個扶貧車間通過帶動就業幫助村內及周邊村40餘人共同致富,另一方面通過繳納承租費1.4萬元進行項目分紅,直接受益貧困14戶。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沂南縣棗林莊村扶貧車間王愛珍在飛織機上忙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沂南縣棗林莊村扶貧車間朱富英在飛織機上穿線

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沂南縣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路,投入5441萬元創建扶貧車間78個,形成就業門檻低、適合貧困群眾就業的輻射帶動效益好的扶貧脫貧致富就業環境,激發貧困群眾的自主脫貧熱情,有效促進了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真正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脫貧轉化。目前,78個扶貧車間已經創造就業崗位2000多個,人均年收益18000元左右。

扶贫车间:农民的幸福“加工厂”

沂南縣磚埠鎮桃源村扶貧車間婦女喜領工資

沂南縣還立足當地特色產業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的總體要求,大力在貧困村培育1至2個具有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優勢產品,並採取行政推動、服務拉動、政策聯動和典型帶動等形式,構築‘一村一品’發展新格局。

文圖:杜玉葆 尹君 孫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