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目錄:

第85章 柳宗元(1)

第86章 柳宗元(2)

第87章 崔郊

第88章 元稹

第89章 楊敬之

第90章 賈島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第85章 柳宗元(1)

詩人名片

柳宗元(773—819)

字號:字子厚

籍貫: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

作品風格:精絕工緻

個人簡介: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798)登博學宏詞科,後入朝為官。因其積極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因革新失敗,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元和十年(815)回京,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卒於柳州任所。人稱“柳河東”、“柳柳州”。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世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現有《柳河東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詩》編其詩四卷。

柳宗元

別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②,雙垂別淚越江邊③。

一身去國六千里④,萬死投荒十二年⑤。

桂嶺瘴來雲似墨⑥,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⑦。

【注】

①宗一:柳宗元從弟。

②“零落”句: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③越江:柳州諸江。因柳州是百越之地,故稱。

④國:都城長安。

⑤投荒:拋棄於荒野。此喻被貶謫。

⑥桂嶺:五嶺之一,山多桂樹,故名。柳州在桂嶺南。瘴:瘴氣,熱帶山林中溼熱蒸發致人疾病的氣。

⑦荊、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元和十一年(816)春,堂弟宗一從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送別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詩。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生活上鬱郁不得志的悲憤之情。

詩的一、三、四聯著重表現的是情同手足的骨肉親情。一聯開篇點題,點明別離,描敘兄弟惜別之情。“越江”,即粵江,這裡是指柳江。兩句意思是說:自己的一顆雄心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已經成了“零落殘魂”;而這殘魂又遭逢離別,更是雪上加霜。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淚流滿面,依依作別。

第三聯重在寫景,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瘴來雲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被瘴氣籠罩,天空佈滿烏雲,象徵自己處境非常危險。“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再見很難了。

詩的最後一聯,說自己有才無用,處境艱難,兄弟又遠在他鄉,今後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說此後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味。“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這首詩所抒發的並不是單純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正是集中地表現他長期鬱結於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報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裡,就已經包藏著詩人的抑鬱不平之氣,怨憤淒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萬死”這樣的誇張詞語,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流放到“蠻荒”之地,令人絕望、令人憤慨!

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敘“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於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

後人點評

紀昀:“語意渾成而真切,至今傳誦口熟,仍不覺其爛。”(《瀛奎律髓刊誤》卷四)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①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閒持貝葉書②,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③,妄跡世所逐④。

遺言冀可冥⑤,繕性何由熟⑥。

道人庭宇靜⑦,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⑧。

澹然離言說⑨,悟悅心自足⑩?

【注】

①詣:到。超師:法名為超的僧人。禪經:佛經。

②貝葉書:指佛經。因古印度僧人常在貝多羅樹葉上寫佛經,故有此稱。

③真源:指佛的真諦。

④妄跡:指虛妄的事,即世俗瑣事。

⑤遺言:指佛家先賢的遺言。這裡指佛經中語。冀:希望。冥:暗合,心裡悟到。

⑥繕性:修養本性。

⑦道人:有道之人,這裡指超師。

⑧膏:油脂。

⑨澹(dàn)然:寧靜。離言說:難以用語言表達。

⑩悟悅:悟道的快樂。

詩人被貶永州後,一次讀禪經有感寫下這首五古詩。表達了他身處逆境讀經養性,尋求追求真理而又超脫塵世,清淨自適的複雜心情。

前四句敘述詩人清晨去讀禪經。“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詩人一早起來,用井水漱牙,又拂去衣服上的灰塵,使自己內外都很清淨,反映了詩人一片虔誠之心,表露了詩人對佛教崇信。“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貝葉書,泛指佛經。“閒”字,表明他很清閒,為整首詩奠定了抒情基調。“讀”字,統攝下文。

“真源了無取”四句,緊承上文“讀”字,寫讀經的感想。“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寫世俗中一些人不去領悟經書中真意,卻對其中的妄誕事蹟追逐不絕。以世俗一些人的讀經態度不正,反襯了詩人學習佛經的態度端正,對佛經的理解深刻。“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佛教教義艱深難懂,必須深入鑽研,如果只用修持本性的目的去精通它,怎麼能達到圓滿呢?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愚妄地信佛,要用辯證的眼光去尋找佛中對變革社會有益的內容,才算是讀佛有所得。這反映了詩人對佛教教義和社會作用之間關係的理解。

最後六句承接上文的“閒”字,寫詩人醉心於寺院中清淨幽閒的環境。“道人”四句主要描寫寺院幽靜的環境。寺院“庭宇”安靜,苔色青青連接翠竹。旭日東昇,晨霧還沒有完全消散,青松被霧露滋潤,如塗膏沐。“靜”字既表明環境幽靜無聲,也流露了詩人心境寧靜閒適。苔色青青,翠竹濃密清脆,青青顏色渲染了一種幽深清淨的氛圍。“日出”二字緊扣題目中的“晨”字,點明時間。詩人通過優美寧靜環境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清逸放達的心境。結尾兩句“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直接抒情,寫詩人觸景而生的愉悅心情。但是,詩人此時的喜悅無人分享只能“心自足”,也流露了詩人孤單寂寞之情。這正好和眼前的景物烘托的意境、讀禪經的感受相呼應,融為一體。

這首五言古詩,從晨起讀經寫到日出賞景,自然流暢。語言優美,有淡淡的禪味,又充滿情趣。

後人點評

元人元好問:柳州《超師院晨起讀禪經》五言,深入理窟,高出言外。(《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木庵詩集序》)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①

柳宗元

破額山前碧玉流②,騷人遙駐木蘭舟③。

春風無限瀟湘意④,欲採蘋花不自由⑤。

【注】

①酬……見寄:接受別人寄贈的作品後,寫作品答謝。侍御:侍御史。象縣:唐代屬嶺南道,即今廣西象州。

②破額:象縣沿江的山。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澈碧綠像碧玉一樣。

③騷人:一般指文人墨客。這裡指曹侍御。木蘭:木蘭屬落葉喬木,古人常用它來比喻美好的事物。這裡稱朋友所乘之船為木蘭舟,含讚美意。

④瀟湘:湖南境內二水名。

⑤蘋花(pín):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莖橫臥在淺水的泥中。

這首小有名氣的七言絕句,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寫的。一、二兩句,切“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經過象縣的時候作詩寄給作者)”;三、四兩句,切“酬(作詩酬答)”。“碧玉流”指流經柳州和象縣的柳江;“破額山”是象縣沿江的山。詩人稱曹侍御為“騷人”,並且用“碧玉流”、“木蘭舟”這樣美好的環境來烘托他。如此優美的環境,如此清幽世界,“騷人”本可以一面趕路,一面賞景,悅性怡情;如今卻“遙駐”木蘭舟於“碧玉流”之上,懷念起“萬死投荒”、貶謫柳州的友人來,“遙駐”而親自到訪,望“碧玉流”而只能興嘆,只有作詩代柬,表達他的無限思念之情。

“春風無限瀟湘意”一句,讓人產生許多感慨,但究竟是什麼“意”,卻說不清道不明,無法具體細說。這正是這首優美的小詩的藝術特點,也正是“神韻”派詩人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這也並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細細地品味起來,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能夠清晰地說出來的。“瀟湘”一帶,使屈原哀怨的地方。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稱為“騷人”嗎?把“瀟湘”和“騷人”聯繫起來,那“無限意”就有了著落。這是第一點。更重要的是,結句中的“欲採蘋花”,顯然汲取了南朝柳惲《江南曲》的詩意。由此可見,“春風無限瀟湘意”,主要就是懷念故人之意。這是第二點。而這兩點,又是像水和乳那樣完美融合一起的。

“春風無限瀟湘意”又妙在似承似轉,亦承亦轉。也就是說,它主要表達作者懷念朋友“騷人”之情,但也包含“騷人”寄詩中所表達的懷念作者之意。春風送暖,瀟湘地區,花草樹木,都抽芽開花了,朋友們能夠在這個時侯相見,使很美好的事情!然而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相思滿懷而相見無期,就想到採花以贈故人。然而,不要說相見沒有自由,就是欲採花相贈,也沒有自由啊!

這首詩語言簡煉,畫面感很強。詩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語,很有新意,不僅準確地表現出柳江的色調和質感,而且連那風平浪靜、水平如鏡的江面也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和後面的“遙駐”、“春風”自然承接,自有一種藝術的和諧美。從全篇看,特別是從結句看,其主要特點是比興並用,虛實相生,情景相容,能夠喚起許多美好的聯想。

後人點評

沈德潛:欲採蘋花相贈,尚牽制不能自由,何以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未由意,與《上蕭翰林書》同意,而詞特微婉。”(《唐詩別裁》)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第86章 柳宗元(2)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②,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③,密雨斜侵薜荔牆④。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⑤,猶自音書滯一鄉。

【注】

①柳州:今屬廣西。漳州、汀洲:今屬福建。封州、連州:今屬廣東。刺史:州的行政長官。唐順宗永貞元年(805),王叔文集團革新失敗,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均被貶為州郡司馬,史稱“八司馬”。憲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韓泰改任漳州刺史,陳諫改任封州刺史,韓曄改任汀州刺史,劉禹錫改任連州刺史。此詩就是柳宗元寄給這四刺史的。

②大荒:廣闊的原野。

③驚風:狂風。亂颭(zhǎn):吹動。

④薜(bì)荔牆:指爬滿薜荔的牆。薜荔,一種蔓生植物,又稱木蓮。

⑤百越:即百粵,指當時五嶺以南少數民族地區。文身地:指蠻荒之地。紋身,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紋的習俗。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適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僅五個月,“永貞革新”就遭到殘酷鎮壓。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時寫的。

全詩先從“登柳州城樓”寫起。首句“城上高樓”,於“樓”前著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見愈遠。“接大荒”之“接”字,是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乃樓上人眼中所見。於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噴湧而出,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這第一聯,攝詩題之魂,併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卷。

第二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眼前的景物,很真切,很細緻。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在這裡,芙蓉與薜荔,正象徵著人格的美好與純潔。從高樓望近處,特意指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與詩人心靈產生共鳴。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颭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瀰漫呢!在這裡,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一切都在,卻又不見痕跡。

第三聯寫遠景。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就是聯想。“嶺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差別很大。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迴腸”對“嶺樹重遮千里目”,對仗工整。而從意義上看,虛實結合,因果相生,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具有“流水對”的優點。

尾聯不但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鬱頓挫的藝術效果。讀詩至此,餘韻嫋嫋,餘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於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後人點評

清人陸貽典:子厚詩律細於昌黎,至柳州諸詠,尤極神妙,宣城、參軍之匹。(《瀛奎律髓匯評》卷四)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①。

孤舟蓑笠翁②,獨釣寒江雪。

【注】

①萬徑:虛指所有的道路。

②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蓑衣是用棕編成的雨衣。

江雪

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司馬,這首詩就是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時所作,詩中以寫江南雪景,寄託自己堅忍不拔、抑鬱苦悶的情感。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繪了廣闊空曠的環境。千山萬徑沒有鳥飛也沒有人跡,到處都是白色的雪,這是多麼空寂的環境。詩人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勾勒了一個廣袤遼闊的背景。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正是在這樣一個荒無人煙,寂靜蕭瑟的大雪中,只有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在寒冷的江中獨自垂釣。“孤舟”和“獨釣”襯托了“千山”和“萬徑”,老翁的形象在這樣大的環境背景中顯得醒目而突出,並且給這個及近絕對寂靜的環境帶來了一絲生氣。從這兩句簡單的敘說中,我們可以想象,在遠處有這樣一個釣魚的老翁,就產生了一種空靈、可望不可即的感覺。蘊含了一種超脫世俗的清高孤傲感情。結尾“江雪”二字和題目相照應,使整首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從題目上看是寫雪,但是詩人在前三句都沒有正面描寫雪,最後點出雪,卻把雪和江聯繫在了一起,我們知道江是不存雪的,雪到江中就化成了水,而只有在遠處,才會有江中覆雪的錯覺,無論是天上地下,到處都被大雪覆蓋,一片蒼茫,使人產生了一種空濛、遙遠意境,天地間只有老翁獨釣這一景,這就使漁翁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樣寒冷寂靜的日子裡,漁翁卻仍然江中專心釣魚,他清高孤傲、淒涼倔強的形象就很清晰地展現了出來。詩人沒有說漁翁是否釣到了魚,釣了多長時間。而僅僅敘述他垂釣的形象,詩人感覺那孤獨垂釣的形象融入到了白茫茫的大雪之中,給人無限虛白空寂之感,詩人生髮無限遐思,韻味無窮。

後人點評

宋人劉辰翁:得天趣,獨由落句五字道盡矣。(《唐詩品彙》卷四十三)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①,曉汲清湘燃楚竹②。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③。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④。

【注】

①傍:靠。

②清湘:清澈的湘江水。楚竹:楚地的竹子。因永州古屬楚國,故稱。

③欸(ǎi)乃:象聲詞,搖槳之聲。

④無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無心而出岫。”指隨意飄蕩的雲。

漁翁

永貞革新失敗,詩人被貶永州,此篇就是他任永州司馬期間所寫。詩人以寫山水小詩排遣自己鬱悶心情。

“漁翁夜傍西巖宿”,寫漁翁晚上休息的地點。“曉汲清湘燃楚竹”寫拂曉時打水、燃柴。這本是尋常事情,但詩人寫得很奇特。他夜宿“西巖”,打的是“清湘”,燃的是“楚竹”,造語奇特,烘托了超凡脫俗的意境。這也暗示了漁翁清高的品格。

“煙銷日出不見人”,詩人從大水聲和火光中知道有漁翁,待到“煙銷日出”,他仍然在山水之中,卻見不到他,讓人驚異。“煙銷日出”本和“山水綠”互為因果,但是,詩人將“山水綠”和“欸乃一聲”聯繫在一起,好像是那搖櫓的聲音把山水喚綠了,這就讓人有賞心悅目,美妙而充滿情趣。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作者通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結尾“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兩句,寫漁翁已乘舟“下中流”,“回看天際”,只見巖上白雲繚繞著好像跟隨著漁舟,烘托一種孤獨意境,餘味無窮。

這首七古,以“奇趣”見長,詩人精選詞句和意象,把飄渺的漁翁形象和幽靜美麗的山水融入一體,清高而充滿情趣,而最後兩句透露了詩人孤寂的心情。意韻悠遠,耐人尋味。從中可見,山清水秀背後蘊含著詩人無限哀愁。

後人點評

蘇東坡讚歎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全唐詩話續編》捲上引惠洪《冷齋夜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第87章 崔郊

詩人名片

崔郊

作品風格:婉麗

個人簡介:活動於敬宗寶曆年間(825—826)。唐朝元和間(806—820)秀才,《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贈婢

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①,綠珠垂淚滴羅巾②。

侯門一入深如海③,從此蕭郎是路人④。

【注】

①後塵:指後面揚起來的塵土。

②綠珠:西晉富豪石崇的美妾名。這裡喻指被人奪走的婢女。

③侯門:指豪門貴族之家。

④蕭郎:詩詞中習用語,泛指女子所愛戀的男子。這裡是詩人自謂。

據《云溪友議》中載:崔郊與他姑母的婢女相戀,後來此女被賣給顯貴於頔。崔郊思念不已,一次寒食,崔郊偶爾與婢女相遇,崔郊心情複雜激動,於是便寫下這首詩。後來於頔讀到此詩,便讓崔郊把婢女領去。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首句寫“公子王孫”爭相追求女子,這從側面烘托了女子的美貌。而女子的表現卻是“垂淚滴羅巾”,表明了她內心的極度痛苦之情。詩人用“綠珠”典故,既表現了女子美貌綠珠,也曲折地表達了女子被公子王孫掠奪的不幸。其中流露了詩人對公子王孫的不滿之情和對女子的愛憐同情,表達曲折委婉,不露痕跡。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詩人用侯門“深如海”這形象比喻,表達了兩人再難相見的悲傷感情。“侯門似海”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一入”、“從此”這兩個詞語,表露了一種沉痛的絕望之情。這兩句好像是表現得女子很決絕,其實通過,第一、二句的描寫,可見,女子並非無情,這就使三、四句表達的絕望悲痛的感情更加強烈,而表達含蓄曲折,使感情更添抑鬱之感。

這首七絕詩,突破了個人情感侷限,反映了整個封建社會中因門第懸殊而造成的愛情悲劇。表現委婉曲折,寓意深刻。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第88章 元稹

詩人名片

元稹(779-831)

字號:字微之,別字威明

籍貫:河內(今河南洛陽)人。

作品風格:辭淺意哀

個人簡介:貞元九年(793)以明經擢第。十八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又登制舉甲科,授左拾遺。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又任通州司馬、膳部員外郎等職。長慶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終年五十三歲。

元稹和白居易是至交,一起提倡新樂府運動,唱和極多,天下稱為“元白”,號為“元和體”。其樂府詩創作遵循“美刺”,最為警策。著有《元氏長慶集》六十卷,《全唐詩》編其詩二十八卷。

重贈樂天①

元稹

休遣玲瓏唱我詩②,我詩多是別君詞。

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注】

①樂天:即白居易,字樂天。

②玲瓏:中唐著名的歌唱家。

這是元稹與白居易一次別後重逢又將分手時寫的贈別之作。先已有詩贈別,所以此詩題為“重贈”。

首句“休遣玲瓏唱我詩”,提到唱詩,把讀者引入離筵的環境中。發端奇突,“休遣”二字,有先聲奪人之勢。好朋友難得重逢,分手時共飲幾杯美酒,聽歌手唱幾支歌曲,本應該是很愉快的事,而詩人為什麼不讓唱呢?次句“我詩多是別君詞”作了回答。原來離別筵上唱離歌,本已增添人很多離別愁緒,而更何況商玲瓏唱的大多是詩人和對面的友人的贈別之詞呢,不免使詩人由眼前情景回憶到以往日在歡聚,共同度過的情景,心中百感交集,難捨難分,心中沉鬱。“君”和“我”,同時出現了一句話中,使人倍感親切。上句以“我詩”作結,此句以“我詩”起,兩句話自然連綴在一起,讀起來款緩從容,流麗順暢,音情有一弛一張,朗朗上口,而妙不可言。句中“多”“別”,為下文“又”“別”做了鋪墊。

三句“明朝又向江頭別”,詩人由眼前情景想象“明朝”離別。“又”字上承“多”字,以“別”字貫串上下,承接緊密,詩意轉折自然。最後一句“月落潮平是去時”,是詩人想象中分手時的情景。因為別“向江頭”,所以,只能江潮稍退才能開船;而潮水的漲落和月的運行緊密相關,所以詩人想清晨剛月落之時,太陽初生之際,那時潮水最大,應該“是去時”,詩人想象具體細膩。景中含情,餘韻綿綿。

雖然這首七絕好像只寫了就要分手和“明朝”分手情景,通篇都只是口頭語、眼前景,顯得簡單淺白。但詩人用“休遣”的呼告開篇,創造了語勢,不同凡響,使人印象深刻。接著又用“我詩”二字聯繫一二句,有用“多”“別”和“又”“別”前後照應,反覆說別離,這樣迴環往復,便形成了餘音嫋嫋的效果。再加上詩人想象出的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時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壯闊,詩人和友人別離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了無限的惆悵和惋惜。難得相聚,剛聚又不得不分別,這種人生聚散的情景,藉助詩文迴環往復的音律感,就更能引起讀者共鳴。使人讀完印象深刻,餘味無窮,耐人回味。

後人點評

陸時雍《詩鏡總論》說:“凡情無奇而自佳者,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然也。”元稹的這首《重贈樂天》就是這樣一首詩。

菊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②,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注】

①秋叢:即叢叢的秋菊。陶家:陶淵明的家。

“秋絲繞舍似陶家”,首句寫叢叢菊花開得茂盛,圍繞著房屋,好像到了陶淵明的家。而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種滿菊花。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麼多美麗的菊花,怎能不讓人心情愉悅呢?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遍繞籬邊日漸斜”一句,就表現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神情,詩人被菊花深深地吸引住了,不斷地繞籬欣賞,觀看,津津有味。詩人醉心於美麗的花景中,竟然連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字裡行間充滿了喜悅心情。

那麼,詩人為什麼這樣愛菊花呢?詩人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是最後凋謝的花朵,菊花凋謝之後,就無花可賞,所以,詩人就所有的愛花情感寄託在了菊花上。詩人從菊花凋謝最晚這個角度出發,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愛菊花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對菊花歷盡寒冷最後凋零的堅強品格的讚美之情。

這首七絕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題材,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

離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①,除卻巫山不是雲②。

取次花叢懶回顧③,半緣修道半緣君④。

【注】

①“曾經”句:是從《孟子·盡心》中:“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來的。

②除卻:除了。巫山:在今重慶市東北部,地跨長江巫峽兩岸。

③取次:隨便,漫不經心。

④緣:因為。君:指詩人的妻子韋叢。

這是一首悼亡詩,詩人用優美的景物,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情深,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化用《孟子·盡心》中“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句,暗喻滄海深遠廣大,以至於其他的水在它面前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霧繚繞,美妙無窮,而其他地方的雲和巫山之雲比較起來,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都是世間極大極美的景物,詩人引此暗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恩愛感情,就像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最深沉最美麗。所以,除愛妻之外,就再沒有讓詩人動情的女子了。表達豪壯,境界開闊。這兩句也成為了千古廣為傳頌的名句。

“取次花從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詩人寫自己經過“花叢”間,懶得回顧,用花比喻女子,表示自己不眷戀女色。接著詩人寫到“懶回顧”的原因,一半是為了為了“修道”,淨化心靈,修養品德。另一半原因是為了亡妻。然而,修道,是忘卻凡塵苦惱,而詩人的苦惱就是對亡妻的思念啊,詩人失去妻子,心中無所寄託,悲傷心情無法排解,就只好靠修道來緩解心中的痛楚。“半緣修道”一出,使那種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這首七絕,前兩句表達情感激烈,真摯豪邁,語氣急促。後兩句語勢舒緩,情感婉轉深沉。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摯瑰麗,悲傷豪放,詩界絕美。

後人點評

陳寅恪認為此詩是“微之自言眷念雙文之意,形之於詩者”。(《元白詩箋證稿》)

遣悲懷三首(其二)

元稹

昔日戲言身後意①,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③。

誠知此恨人人有④,貧賤夫妻百事哀⑤。

【注】

①身後意:有關死後的事。

②施:施捨。行看盡:眼看就要沒有了。針線:指韋氏生前使用的針線盒。

③因夢送錢財:因詩人積思成夢,夢後燒紙告慰韋氏。

④誠知:的確知道。此恨:指夫妻間的死別。

⑤貧賤夫妻:指元稹和韋氏共同生活時,生活貧困,故稱。

遣悲懷三首(其二)

這首詩寫元稹追悼妻子韋叢而寫的,共有三首,本書所選是其中第二首。詩中表達了詩人哀思之情。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詩人感慨道:你我曾經戲說身後事,哪曾想,現在都到眼前來了。“都到眼前來”使人有種虛幻空無之感。好像發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充分表現了詩人沉痛、悔恨之情。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詩人睹物思人。雖然亡妻穿過的衣裳都已經施捨殆盡,又怎能排遣心中的思念悲哀之情呢?看到妻子曾經做針線活用的針線盒時,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再也不忍打開。詩人想用這種辦法封存對往事的回憶,而這個行為更表現了詩人難以擺脫對妻子的哀思。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看到曾經服侍妻子的婢僕時,也會引起詩人的哀思,所以,對婢僕多了一份愛憐。詩人不忘貧賤時和自己共度的亡妻,現在富貴了,在夜晚,詩人就想著給亡妻送錢,詩人也知道這是虛幻荒唐的,但是,他還是想著這些事情,表現了詩人對妻子的一片痴情。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寫雖然生死離別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但是,對於在貧賤中共患難的夫妻而言,一旦永別,就更加悲哀。

這首七律詩,語言質樸,感情及其悲慼。

後人點評

清人周詠棠:字字真摯,聲與淚俱。騎省悼亡之後,僅見此制。(《唐賢小三昧續集》捲上)

行宮①

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②,閒坐說玄宗。

【注】

①古行宮:這裡指洛陽行宮上陽宮。

②白頭宮女:指在上陽宮中居住四十多年的宮女,已經白髮蒼蒼,被稱為“上陽白髮人”。

據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中說,這些宮女天寶末年被“潛配”到上陽宮,與世隔絕,在這冷宮裡一閉四十多年,成了白髮宮人。詩人表達了宮女們的悲涼哀傷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她們的同情。

“寥落古行宮”,首句點明地點,寫古行宮年久失修,清冷蕭條。“宮花寂寞紅”,點明時間,正是紅花盛開的季節。我們可以聯想,此時,正是陽光明媚,嬌豔的紅花開得繁密茂盛。“白頭宮女在”,寫人物,指的是在天寶末年倖存下來的宮女,現在已經白頭。“閒坐說玄宗”,最後一句描寫了宮女們的舉動,閒坐無事說玄宗。紅花盛開這一讓人喜悅的景色與白頭宮女的寂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樂景反襯了哀情,哀怨之情更濃,世事盛衰變遷之情更深。

詩人用簡煉概括的語言,勾勒了一幅淒涼動人的圖畫,從中我們不禁想到:曾經美麗、嬌豔的女子,輾轉流落宮中,被禁閉宮中,年復一年,寂寞幽怨,青春消逝,容顏衰老,白髮蒼蒼,閒坐無聊,談論玄宗往事。憶起曾經美好的青春歲月怎麼不勾起宮女們的悲傷、哀怨之情,怎麼不慨嘆歷史滄桑之變。

這首五絕小詩,語言簡煉概括,字字包含豐富內容,表達含蓄雋永,給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

後人點評

明人顧璘:“說”字含蓄,更易一字不得。何等感慨深遠,愈咀而意味愈長。(《批點唐音》卷十二)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第89章 楊敬之

詩人名片

楊敬之(約公元820年前後在世)

字號:字茂孝

籍貫: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作品風格:簡潔淳樸,直率自然

個人簡介: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曾任右衛胄曹參軍。元和十年(815)任吉州司戶,後遷屯田、戶部郎中。文宗大和九年(835)被貶連州刺史。開成末,為國子祭酒,後兼太常少卿,官至工部尚書兼祭酒,卒。

楊敬之以文學名播士林,韓愈、柳宗元把稱他是當代賈、馬。李賀、濮陽願、項斯為其忘年之交。其詩《贈項斯》以獎掖推舉後進之才而流傳不衰。《華山賦》被韓愈、李德裕等人大加讚賞。《全唐詩》存其詩二首、斷句四。《全唐詩外編》和《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七首、斷句六。

贈項斯①

楊敬之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②。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注】

①項斯:《唐詩紀事》載:“斯,字子遷,江東人。始,未為聞人。……謁楊敬之,楊苦愛之,贈詩云雲。未幾,詩達長安,明年擢上第。”

②標格:儀容風範、氣度品格。

首句“幾度見詩詩總好”,寫詩人看到項斯的詩,非常欣賞,接著“及觀標格過於詩”,寫詩人看到項斯其人,發現他氣度不凡,才德俱佳,超過了他的詩。可見,詩人對項斯非常欣賞讚嘆。詩人先寫詩文好做襯筆,接著寫進一步寫其人好,是讚賞之情更近一層。

詩人接著從語言欣賞轉到了行動上。“平生不解藏人善”,世間有見人善而不以為善,也有見人善而緘口不言,恐怕他人的善蓋過自己。而詩人對此“平生不解”,表明自己一生都不會那樣做,表現了詩人的寬懷大度,寬廣胸襟超過常人。詩人發現項斯的才能,就“到處逢人說項斯”,“到處逢人說”,表現了詩人坦率,沒有絲毫顧慮,怎麼想就怎麼做,不怕別人說閒話。向來做好事不傳揚,而詩人自己說出自己做的好事,使人感覺詩人直率可愛,不虛偽,同時詩人這樣說也是為了做表率,勸導人們舉薦賢才,不要壓制人才之意。

這首七絕,語言質樸流暢,表達感情美好高尚。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第90章 賈島

詩人名片

賈島(779—843)

字號:字浪仙

籍貫:范陽幽都(今北京市)人。

作品風格:奇僻寒峭

個人簡介: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第。唐文宗時受誹謗,被貶長江主簿。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賈島是著名的苦吟詩人,被稱為“詩囚”。其與孟郊齊名,蘇軾喻為“郊寒島瘦”。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他有《長江集》十卷,《小集》三卷,《全唐詩》編其詩四卷。

賈島

劍客①

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②。

今日把示君③,誰有不平事?

【注】

①劍客:行俠仗義的人。

②霜刃:形容劍刃發出的金屬光澤,寒冷如霜,表明劍十分鋒利。

③示:給……看。

賈島在這首詩中以劍客的口吻,著重描寫“劍”和“劍客”,並託物言志,抒發自己興利除弊的政治抱負。

“十年磨一劍”,劍客用十年的漫長時間精心磨製了這把劍。側面襯托劍的非凡。接著,又從正面寫劍:“霜刃未曾試。”“霜刃”,寫劍刃白如霜,寒光閃爍,可見是一把無比鋒利的寶劍。“未曾試”,寫寶劍還沒有發揮它的特點,這就為下邊的劍客的話埋下伏筆。劍客在下句自信地說:“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意思是今天把劍拿出來給你看看,天下誰有冤屈不平的事情?就告訴我。最後,詩人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志向。此時,劍客想要大展才華,幹一番事業的豪情壯志,躍躍欲試的神態,躍然紙上。

詩人以“劍客”自比,用“劍”比喻自己的才能。詩人將自己十年寒窗苦讀過程和自己想要施展才華的宏大理想,全部巧妙地融入到了“劍”和“劍客”的形象中,含而不露,表達自然,不落俗套,寫得非常高明。

這首五絕小詩構思巧妙,語言平實自然,格調明快。

題李凝幽居①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②。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③。

【注】

①幽居:幽靜的居所。

②雲根: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為雲根。此指石根雲氣。

③幽期:再訪幽居的期約。不負言:不食言。言,指期約。

這首詩寫詩人拜訪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蕪的小園;園旁,也沒有人家居住。詩人開篇用簡煉的語言,描寫一處幽靜的環境,詩人通過對友人居所的描寫,暗示他隱者身分。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明月清輝映照,萬籟俱寂,老僧輕輕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夜宿的鳥兒,引起它們的不安譟動,大概就是鳥兒從窩中飛出轉個圈,又飛回巢中這個瞬間,詩人抓住這個典型的瞬間,用僧人的敲門聲反襯周圍環境的幽靜。“敲”字用得很妙,而賈島曾在“推”、“敲”二字使用上猶豫不決,後來在韓愈的建議下,使用“敲”字,兩人因此也成為了朋友。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是寫歸路上所見。過了橋只見一片色彩斑斕的原野;天空中,雲朵飄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著移動。“石”是不會“移”的,但詩人把雲飄反說成石移,別具一格。此時,這些景物在皎潔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層清白的光輝,顯出一種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詩人寫:我暫時離去,不久就會再來,不辜負一同歸隱的約定。最後一聯,抒發了詩人心中歸隱之志,點出了詩的主旨。正是前面描寫的幽雅閒適的環境讓詩人心生歸隱。

詩人用草徑、荒園等尋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環境,創造了非凡的意境。語言簡樸,韻味醇厚。

後人點評

司空圖評曰:“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疏餒,大抵附於蹇澀,方可致才。”(《與李生論詩書》)

尋隱者不遇①

賈島

松下問童子②,言師採藥去③。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④。

【注】

①隱者:古代指不願做官而隱居山野中的人。

②童子:小孩,這裡指隱者弟子。

③言:回答說。

④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首句詩人僅是簡單地寫問,沒有寫出其中問的內容,接著童子回答“師採藥去”,由回答內容,我們可以推斷,尋訪者問的是師父哪裡去了。接著詩人又把在何處採藥這個問句省略掉,將這個問隱含在了童子回答中的“只在此山中”。最後尋訪者發可能再次問在山中哪個方向,童子最後回答說“雲深不知處”,同樣詩人把問題隱含在了童子的回答中。詩人在整首詩中都使用寓問於答,將問答的所有內容都精練到回答中,僅二十個字,但字簡意豐。

訪友時,見到朋友沒有在家,尋訪者就詢問童子,師父幹什麼去了,一般訪友,見朋友不在家就回去了。但是,尋訪者緊接著又追問童子,師父的去哪裡採藥,在山的哪個方向,簡單的問答把尋訪者焦急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從中可見尋訪者對隱者之間的深切感情。並且這三次答問,問題逐漸深入,情感也在不斷變化。“松下問童子”時,心情愉快,充滿希望,想著大概隱者沒有走遠,一會兒就會來;“言師採藥去”,隱者採藥去了,心情有些失落;“只在此山中”,童子這一回答,又讓尋訪者心生希望,他想還可以找到朋友;但最後童子說“雲深不知處”,可見尋訪者是無處尋找,心中頓時有惆悵失落。

這首五絕詩看似很平淡,就是白描,但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自然美,可以想象,最後山中青青松林,悠悠白雲,兩種意象勾勒出來一幅自然優美的畫面,同時,這兩個意象和山中隱者的形象正好相符。雖然未見隱者,但從他生活的環境和他的活動,我們可以想到,他是一位不追逐名利和世俗同流合汙,有高潔情操、沉醉山水的隱者,表現了尋訪者對隱者的仰慕之情。詩人非常欽慕隱者,來拜訪時又沒有見到,惆悵之感頓生。

後人點評

明人吳逸一:自是妙音,所謂不用意而得者。(《唐詩正聲》卷十九)

憶江上吳處士①

賈島

閩國揚帆去②,蟾蜍虧復圓③。

秋風生渭水④,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橈殊未返⑤,消息海雲端。

【注】

①處士:古時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

②閩國:指今福建省一帶地方。

③蟾蜍(chánChú):這裡指月亮。

④渭水:渭河,發源甘肅渭源縣,橫貫陝西,東至潼關入黃河。

⑤蘭橈(ráo):以木蘭木作的船槳,這裡代指船。

這首詩是賈島因一位去福建一帶的吳姓朋友而作的,詩中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懷念之情。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開篇寫朋友乘船去了福建,明月由缺又變圓,轉眼之間,朋友已經走了好長時間了。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此時,長安已經是深秋時節。蕭瑟的秋風從渭水那邊吹來,長安落葉遍地,顯出一派蕭條景象。詩人看到曾經和朋友在“渭水”分別時,渭水還沒有秋風,而今渭水上吹起了秋風,自然想起在此分別的朋友。

詩人回憶起和朋友在長安聚會的事情:“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意思說詩人在長安和朋友聚會時,兩人暢談知道很晚,忽然外面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襲來一陣陣寒意。這一句回扣題目中的“憶”字。

和朋友聚首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轉眼間就已經是秋葉落滿長安了。“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因為朋友坐的船還沒有返回,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遙望遙遠的海雲那端,希望從那兒能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蘭橈”句和首句相照應。以遙遠“海雲”結尾,烘托另一種浩淼迷茫的意境,意韻悠遠,耐人深思。

詩人先寫離別之景,接著寫此時的秋景,接著由景聯想到過去,倒敘昔日和朋友聚首情景,接著,又回到此時的景中,行文曲折,將“憶”反覆描繪勾勒,使其內容豐富飽滿。語言自然流暢,懷念之情深沉綿綿。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楊敬之 賈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