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這幾天在看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書《尼赫魯世界史》,

算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世界,

之前可能主要集中在中國視角或者西方主流視角,

很少了解其他文明,

這本書才看了剛開始的一部分,

已經收穫不少了。


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尼赫魯世界史

在這本書討論人與其他大型動物的區別的時候,

指出:“對我們而言,

與存在於人類之前的大型動物相比,

人類當然使我們更有興趣;

人類有趣的原因在於,

人類帶來了其他生物似乎沒有的新鮮事物,

那就是思想、好奇心——探究和學習的慾望。”


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小貓吃草

如果尼赫魯仔細觀察過哺乳動物的幼崽的話,

他會發現好奇心並不是人類特有的,

很多哺乳動物的幼崽,如貓、狗、獅子之類的幼崽,

在出生後不久對它們周圍的一切都是充滿好奇心的,

也是會去探究和學習的,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

這些哺乳動物的幼崽逐漸長大,

之後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尋找食物和躲避天敵等方面,

再加上對周圍的環境已經比較熟悉,

所以好奇心逐漸消失了。


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原始社會

我寫這些的目的並不是說尼赫魯說錯了,

而是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是如果人把所有的精力都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

都花在尋找食物和活下去方面,

那麼人是否還能夠產生思想?

我個人以為是不能的。

人類是思想最早起源於對外在世界不理解所形成的各種猜想,

通過這這些猜想的驗證才逐漸產生了宗教和科學。

如果人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尋找食物上面,

他們根本不會花時間去理去理解這些現象,

而只是單純的承受著自然界的變化,

就像現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

也像早期人類一樣。


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分工協作

當人類不需要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尋找食物上時,

人類有了閒暇的時間,

有了多餘的生產資料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使得分工協作變得可能,

這才逐漸使得有人可以專門去觀察、思考這個世界,

這樣才逐漸產生了思想,

像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中國的孔子、老子等這些大思想家,

都是由於他們已經不需要把精力花在尋找食物上面,

轉而將精力花在思考上才有可能出現的,

這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實現的。

可以想象如果蘇格拉底天天要去捕獵才能活下去並且朝不保夕的話,

蘇格拉底將不會有時間和精力來追尋真理;

同樣的,孔子如果天天需要下地幹活,

也不可能教導他的三千子弟了。


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思想者

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夠脫離體力勞動,

專門從事思考、藝術、科學研究等工作,

正是這些看起來有點“不務正業”的事情,

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當然這些進步是建立在有很多人從事體力勞動、養活他們的基礎上的。

現代人類思想已經極大豐富了,

那麼下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

如果不讓現代人接觸這些已經產生了的思想,

並且讓這些人成天都在為了食物而奔波,

無暇關注其他,那麼這些生活在現代的人是否會有思想呢?

我估計也很難會有思想。

在基本生活都沒有得到滿足的前提下,

人很難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的。


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類相比其他動物而言的優勢在於:

人類可以向人類歷史上的所文明學習,

因為人類有文字等工具;

而其他動物只能項個體或者很小一個群體的成年個體學習,

一旦這些成年個體消失,

他們所擁有的技能也就隨之消失了。

比如大象成年個體會記住旱季哪裡有水喝,

但是一旦這頭成年大象由於某種原因死去了,

那麼整個大象家庭有可能在旱季就找不到水源了。


讀《尼赫魯世界史》偶感:分工協作是人類文明繁榮的開始

大象會記住水源的位置

而人類創造的知識不會因為個體的消失而消失,

因為有文字、影像等各種工具,

所以人類文明才會不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