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是如何控制漢軍八旗的?

用戶5250267857827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我其實要糾正一下,在嚴格的意義觀點來說,八旗是沒有漢人或者“漢軍八旗”一說的,而漢人只是“綠營兵”只要是八旗那就必須是滿人。不過也要提一點的是,在清初的時候的確有“漢八旗”一說,但是這也只是一個概念而已。並沒有像“滿”一樣,而且到最後也是不了了之,而漢軍也全部歸建於綠營兵。

I況且漢軍極為複雜,根本分不了八旗,要是分的話,八百旗那也是不夠的,而且滿清起初不信任漢人,而漢軍也必須要統一管理。所以“漢八旗”也只存在理念和影視劇中能夠體現,在真正的歷史上其實上是少之又少的,同時更不會向“滿族八旗”一樣在歷史舞臺上有著這麼濃厚的一筆。

要說沒有吧!那也不絕對,比如在皇太極時期就確定了清朝的“漢八旗制度”所謂的“漢八旗”說白了就是女真在遼東地區掠奪的漢人而已,不管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都強制編制進去,並設立新的旗幟和特殊的符號就是區別於“滿族八旗”起初的“漢八旗”和奴隸無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明朝那些明朝遺老遺少們的歸降,開始逐漸的將“漢八旗”的地位逐漸走向高處,並也確立明確制度,說白了也就是漢族中的貴族而已。

而所謂的滿清是如何控制“漢軍八旗”也無非就是那幾點罷了,首選就是“聯姻”和“滲透”聯姻指的是給那些位高權重的漢人漢男滿女結合,促進感情,生下子女。第二的“滲透”指的就是軍事要職都不由“漢人”掌權,指揮全部都歸於滿人,分割漢軍權利,只需要聽話就可以。其餘的也如同“滿族八旗”一樣,權利全部歸於絕對忠誠的人。


鵬正


漢八旗,其出身多為遼東漢人、明軍的潰兵降卒。儘管如此,漢八旗仍被視為滿清皇帝的親軍,把漢八旗當兄弟,政治地位、經濟地位與在明朝當軍戶不可同日而語。

對漢八旗的錢糧,滿清給的預算也比較充足。錢糧如果不夠,滿清就去明朝那打草谷,就食於敵,以戰養戰。

天聰八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太極召集滿漢蒙大臣開會,是為了安撫來降的長山、石島二地明朝軍民,一共3871名。皇太極讓諸大臣出糧納捐,並命八貝勒先出糧四千石作為表率

還是天聰八年,皇太極出征宣府大同之戰,明軍陸續俘獲了幾十個漢軍,審問時問他們為啥給奴虜賣命,他們如此回答——

每人發老婆一個牛羊八隻驢一頭…

皇太極時期可以說是韃清漢人待遇最好的時期,民族融合非常好,在明軍要被剋扣軍餉,要被層層盤剝,還有被殺的危險,待遇不如狗,漢八旗,雖然沒獲得平等待遇,但比在明軍裡待遇就好得多。滿清如此恩威並用,所以漢八旗也很效忠。


驀回首


八旗漢軍萌牙於天聰五年(1631年),主要來源是明末投降的將士,以遼東漢人為主,也有少部分漢化女真人和曾入明為官的蒙古人。直至崇德七年(1642年)松錦決戰大勝後,皇太極下令“編漢軍八旗”,才最終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

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在今瀋陽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清,對八旗漢軍施行“滿漢聯姻”的策略:

一、凡歸降的一品漢官,以諸貝勒女嫁之為妻;

二、凡歸降的二品漢官,以國中諸貝勒、大臣女嫁之為妻。即使原來已經有了妻室,仍以諸貝勒、大臣女嫁之。

三、歸降的普通士兵,以各牛錄(八旗制度的基層軍政組織)的寡婦嫁之為妻,或由國庫出錢替其從民間另行娶妻。

另外,再劃給歸降的將士們數量不等的土地,以資鼓勵。

清軍入關後(順治元年,1644年),為減少民族矛盾,加強對“綠營”(近期歸降的漢人所組成的武裝力量)的控制,清統治者指派八旗漢軍軍官統領“綠營”,或將八旗漢軍士兵編入“綠營”,以達到掌控的目的。


愛你在深秋季節


漢軍八旗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祟禎四年(1631年),後金軍曾用自制的紅衣大炮圍攻大淩河城,擊毀大淩河城之子章臺,其後遠近百餘臺俱下,守將祖大壽降。至祟禎十二年,清軍已經擁有六十門自制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開始時,清軍火炮實力不如明軍,但到松錦之戰後期,由於在作戰中繳獲了大批明軍火炮,清軍火炮實力已經超過了明軍。祟禎十五年四月,清軍以紅衣大炮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至此,松錦之戰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松錦戰後,明軍關外主力被殲,火炮盡落清軍之手,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經擁有近百門紅衣炮,而當時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僅有十門,為清軍進關作戰奠定了基礎。

清軍入關後,在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作戰時,先以紅衣大炮攻克太原城,後分二路追擊大順軍。順治元年十二月東路清軍進逼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固守不戰,次年正月,清軍以紅衣大炮破潼關。此後,李自成即採取避戰的方式流竄,直到在湖北通山縣被害為止。

清軍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後,即把矛頭指向偏安一隅的南明。在著名的揚州之戰中攻守雙方都動用了火炮,南明的史可法以巨型火炮守城,轟殺攻城清軍千餘人。昔日袁崇煥雖然靠“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寧遠、寧錦二役取勝,但歷史不會重演,因為清軍也已經擁有了紅衣炮。結果是揚州城終在清軍紅衣炮的轟擊下,因城牆崩陷而失守,南明福王政權亦隨後覆滅。清軍在與南明的戰爭中,先後在揚州、嘉定、江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屠城,而這三座被屠城市的失陷都與清軍的紅衣大炮有關,充分說明了當時清軍對大炮的依賴。

滿洲語稱漢軍八旗為“烏珍超哈”,意為重火器兵,而不稱為“尼堪超哈”,意為漢兵。可見清初奪取明室守禦遼東邊城之仿製西洋火炮,並用降將管領使用,故有此名號。滿清漢軍八旗的昂邦章京佟養性曾說:“火器攻城,非炮不克”。此時,滿清尚未入關,但已經意識到了火炮這種攻堅利器的作用。由此可見,紅衣大炮是滿清攻佔全國的關鍵軍事因素,而使用紅衣大炮的漢軍八旗則是關鍵中的關鍵 。




中國文國


八旗漢軍建立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其一,它是皇太極鞏固自身統治的重要措施,成為皇太極的有力臂助;其二,八旗漢軍起到了籠絡其他漢將的效果。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先後來降,削弱了明軍的戰鬥力,併成為清軍問鼎中原的重要倚助力量。其三,八旗漢軍在四處征戰中顯示出了較強的戰鬥力,甚至可以說,在清軍的各個方面,漢軍都是先鋒和尖兵。其四,八旗漢軍也成為控制綠營的一股力量。清軍入關後成立了綠營軍隊,但如果直接讓滿人來控制成效不大,且很可能引起激烈反抗,因此許多八旗漢軍都被任命為綠營的高、中級官員,成為維繫漢人將兵的重要紐帶。

  可以說,八旗漢軍的建立在滿人和漢人集團之間保持了某種利害上的平衡,緩和了清初激烈的民族矛盾,但應注意的是,漢軍仍沒有取得和滿人相等的地位,註定了其只是服務於滿清統治者的民族壓迫政策,皇太極雖然視八旗漢軍為臂助,但他卻始終對漢軍持不信任的態度。整個清朝,滿漢之間的矛盾時而緩和,時而激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