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麒麟,一直以來都是我天朝的瑞獸。但如同龍一樣,一直以來都只存在於我們的傳說之中。而在常任俠先生《海上絲路與文化交流》一書中,常先生詳細講述了明朝時,經從海上絲綢之路帶回“麒麟”的故事。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大家好,我叫麒麟,想聽我來中國的故事嗎?

除鄭和、王景弘外,當時還有侯顯,也曾數次出使南洋,有兩次與榜葛剌國有關。第一次是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出發,何時返國,史無記載。這次出使的目的,是明成祖朱棣“欲通榜葛剌諸國,覆命顯率舟師以行,其國即東印度之地,去中國絕遠,其王賽佛丁遣使貢麒麟及諸方物。帝大悅,錫予有加”云云。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第二次是永樂十八年(1420)九月出發,也未記載返國日期;這一次出使的目的,也是到榜葛剌,其主要的任務是調解沼納樸兒與榜葛剌的戰爭,侯顯兩次出使,都是到的榜葛剌國,第二次還擔負著調解兩國戰爭的重大使命,他可以說是當時我國對榜葛剌國的專使。我藏有一幅明永樂時《榜葛剌國貢麒麟圖》,正是從這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侯顯第一次出使榜葛剌,其王賽佛丁,遣使貢麒麟及諸方物,所貢的麒麟,從當時所遺存的圖畫及文獻看,就是長頸鹿。這種生物是非洲的特產。《星槎勝覽·天方國》說:“地產‘祖刺法’。”《瀛涯勝覽·天方國》說:“地產‘麒麟’。”《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十八鄭和撰《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說:“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刺法’。”“祖刺法”與“麒麟”,是一名的兩種譯音。

章鴻釗《三靈解》說:“《明史》所稱‘麒麟’,實即今阿非利加之產,彼通稱曰‘其拉夫’,阿拉伯語曰‘組來法’,西班牙語曰‘其拉發’(威婆斯德氏《新萬國字典》九一三頁),音亦與‘麒麟’相似。如《阿丹傳》所記其形象出處,均無不同。”又《三輔黃圖》說:“青梧觀在五柞宮西……下有麒麟二枚,刊其脅文字,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也,頭高一丈三尺。”今之麒麟,長頸是其特徵。《明史》說長丈六尺有二,其說正合。

祝允明《野記》卷四說:“正統中,在朝每宴享,廷中陳百獸,近陛之東西二獸,東稱麒麟,身似鹿,灰色有文,頸特長,殆近二丈,望之如植竿,其首亦大概如羊。……乃永樂中外國所獻。”《五雜俎》雲:“永樂中曾獲麟,命工圖畫,傳賜大臣……其身全似鹿,但頸甚長。”明初所畫麒麟圖,傳到現在的,不止我所藏的一張,所見各圖,都顯示出這個特徵。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瑞應麒麟圖》,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傳清韋印章臨摹的《瑞應麒麟圖》

歐人研究者如勞費爾、費琅(G. Ferrand)等人,也都說麒麟就是長頸鹿。費琅所撰《瀛涯勝覽中之麒麟》一文(見《亞洲報》1918年刊下冊一五五至一五八頁),說麒麟出於索馬里語的Giri,北部諸方言中名為Geri,都是漢譯麒麟的原語,即熱帶所產的長頸鹿雲。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以龍鳳龜麟為四種靈物,麟居其一。

如“麟吐玉書”等古代的傳說,都把它當作神異的生物。麟當作祥瑞,由來已久。古代的麟,究竟作何形狀,現在已經不可得見。它與龍鳳一樣,在中國藝術中,已經圖案化了。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朝服上的麒麟紋樣

但據殷代甲骨文的記載,麟就是鹿類,“獲白麟”也就是獲白鹿(見前中研院安陽發掘報告)。秦始皇墓前的石麒麟,也近似長頸鹿。古生物的長頸鹿化石,據說也曾在亞洲發現,則麒麟之為長頸鹿,在古代也是可能的。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民間麒麟萌萌噠~

但據殷代甲骨文的記載,麟就是鹿類,“獲白麟”也就是獲白鹿(見前中研院安陽發掘報告)。秦始皇墓前的石麒麟,也近似長頸鹿。古生物的長頸鹿化石,據說也曾在亞洲發現,則麒麟之為長頸鹿,在古代也是可能的。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漢代畫像石中刻畫的麒麟,猜猜是哪一個?

至於榜葛剌國所貢的麒麟,實際就是來自非洲的長頸鹿,那已經毫無疑問了。就以原名譯音,稱為麒麟,貢獻給我國,又適合於我國原有的古名。所以稱為瑞物。明《內閣藏書目錄》卷八有《瑞應麒麟詩》十六冊,這部詩集,系從宣德八年,古裡、亞丹諸國遣使來獻麒麟,群臣的獻詩中彙集的,再加15世紀初年明代遺存的古畫,就更加說明問題了。

1945年至1948年我在印度國際大學任教時,曾承加爾各答大學甘歌利教授(Prof. O. C. Gangoly)惠贈一照片,圖中畫一長頸鹿,由一個進貢的使臣牽著,鹿的高度約等於人的三倍。這大概是當時的對物寫生。畫的上端,有沈度撰書的《瑞應麒麟頌並序》,這幅圖作於永樂十二年甲午八月,時當1414年。我於1949年由印來京後,曾得到同樣的一幅,是清初宮廷著名畫師汪承沛的臨本。

按《明史·榜葛剌國傳》,榜葛剌國曾貢麒麟兩次,一為永樂十二年,一為正統三年,這便是第一次貢來的麒麟了。作頌的沈度,在《明史》二百八十六卷《文苑》有傳,說他善於書法、文學,沈度的生平,並見於《耕硯田齋筆記》及《歷代畫史匯傳》,雖入畫史,但畫卻少見,此僅其一。他是一個宮廷文人。這幅《榜葛剌國貢麒麟圖》,實在是中國與孟加拉國非常珍貴的睦鄰交往的文化遺物。這幅畫本身所有的藝術價值不論,作為中國與孟加拉國親善的歷史紀念,也是應該特別加以重視的。

海上絲路與“長頸鹿”的故事,你聽過嗎?

1964年,廣州姚家崗發掘的明太監韋眷墓中,發現3枚外國銀幣,其中兩枚是榜葛剌銀幣。

《明史》所記外國貢麒麟的,不止一條。《外國傳》說:“阿丹在古裡之西,永樂十九年,中官周姓者往,市得……麒麟、獅子、花貓、鹿、金錢豹、駝雞、白鳩以歸……麒麟前足高九尺,後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食粟豆餅餌……麻林,去中國絕遠。永樂十三年,遣使貢麒麟……蘇門答剌宣德八年貢麒麟……忽魯謨斯,西洋大國也。自古裡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

其國居西海之極,所貢有獅子、麒麟、福祿、靈羊。榜葛剌,即漢身毒國……正統三年,貢麒麟,百官表賀。”據此,南洋送給明宮麒麟,不止一次。明代所畫貢麒麟圖,流傳至今的也不止一幅,在勞費爾所著《在歷史與藝術中的麒麟》中,即印有15世紀阿拉伯人貢麒麟圖一幅,伊斯蘭教人貢麒麟圖一幅,以及1485年所畫麒麟圖一幅,木刻麒麟圖一幅,另外我曾見一幅14世紀的波斯細密畫,為《馬穆魯克蘇丹派使為帖木兒王貢麒麟圖》。

大概當時把麒麟作為亞非之間的友誼禮品,蔚成風氣,所以表現在畫幅中的,也就不止一圖了。中國曾為南亞次大陸的兩個國家排難解紛,息去爭端,和平共處,因而得到信賴和友誼,得到遠道送來的珍禽異獸,作為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