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現實會教你:愛需要回應

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低谷,或感情、或事業,在低谷中,你才會反思走過的路,適不適合自己;看過的風景,屬不屬於自己。明白什麼是深愛,離不開,什麼才是莫名淺喜。

對自己的女兒,淺喜深愛

“媽媽,我好喜歡你。”這是我家大女兒的口頭禪,曾經面對她說的話,作為母親的我,會認為是在撒嬌,認為人生路之長,非一日道來這歡喜,來日方長,大把大把的時間,都可以來得及說愛她。於是,把對她的淺喜、深愛,通通都埋在了時光裡,融進了對待她的行動裡。

從小,對大寶的要求,甚於對二寶的要求。家裡的電視不許看,壞眼、傷想象力、更限制了她的行動力。那個方方正正的東西,在家裡成了一個擺設,多少次,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同時,也作為一個“稱職的老母親”,無數次地想把那面電視牆,徹頭徹底地換成一面書牆。心想著,只要沒有了這個東西,就算是,作為母親的我不在家,他們三個人也“造次”不到哪裡去(兩個女兒、一個老公)。只是,一切都停留在想的基礎上,還未來得及行動而已。

從小,為了大女兒的思想偏於成熟。作為一個80後尾巴的老母親,在她的面前,願意做一個“弱者”,總是讓她來照顧我。果不其然,適當的“示弱”讓這個6歲的丫頭有了擔當和責任感、學會了關心和照顧自己的傻媽媽。不過,她也依然是一個孩子模樣,把“我愛媽媽”掛在嘴邊。

孩子的愛,很簡單。一個擁抱,一句愛你,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僅此而已。

孩子對媽媽的愛很簡單,媽媽的話、媽媽的要求,都會照做,就連原本不屬於她照顧的妹妹,都全部攬到了自己的身上。以前,去遛娃的時候,旁人,除了會誇讚她的長相之外,還會誇她的懂事、善解人意。

大寶是母親的驕傲,時常可以掛在嘴邊:“她長得像我,所以漂亮。”這言語,分明是歡喜她的存在,慶幸她選擇了自己作為母親。當然,行為也是言傳身教,所以得體。這些話,分明也是因為她是自己的女兒,也正是因為是自己的女兒,都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她。

正因為有來日方長,期待著未來的她更優秀了,再告訴她,母親從來都是愛她的。於是,母親的愛,並沒有掛在嘴邊。

淺淺的歡喜恰如白色的梔子花開,淡淡的芬芳留有餘香。

一切都來不及,那場所謂的未來可期,成了關於未來的空空歡喜,也成了現實的無邊夢魘。

夢魘成為現實,曾經的要求終成為虛無。對孩子的期待,成為泡影,在孩子發生車禍離世之後,曾經的一切,都成為來不及告別的曾經。此時,後悔的事情,莫過於,那些沒有來得及表現出來愛她的曾經,都成了帶著血的過去。“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原來,我們真的不知。

當看在病床上岌岌可危的女兒,才明白,她的不回應竟成為心中的烙印,帶著炙熱可燙的曾經,她也無比希望我的回應。


總有現實會教你:愛需要回應

與孩子


終於,滲著血的曾經告訴了我,愛真的要及時回應,人生來不及那來日方長。

對待父母,深愛歡喜缺了熱情


“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幾跤,渾身像個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戶旁望著我傻笑,口裡還叫著:‘樹……傘……’一些同學嘻嘻地笑。帶頭起鬨地是小范,當他還在誇張地模仿時,我抓起面前的文具盒,猛地向他砸過去。他衝上前來掐住我的脖子,我倆廝打起來。我個子小,根本不是他的對手,被他輕易壓在地上。這時,只聽教室外傳來‘嗷’的一聲長嘯,娘像個大俠似地飛跑進來,一把抓起小范拖到了屋外。都說瘋子力氣大,真是不假。娘雙手將我的小范舉向半空,他嚇得哭爹喊娘,一雙胖乎乎的小腿在空中亂踢蹬。娘毫不理會,居然將他丟到了學校門口的水塘裡,然後一臉漠然地走開了。娘為我闖了大禍,她卻像沒事似的。在我面前,娘又恢復了一副怯怯的神態,討好地看著我。”


——《娘,我的瘋子娘》節選

瘋子孃的真,不就是很多父母老了以後的常態嗎?在兒時,我們一味的討好父母,期待他們的陪伴。時光終究會逆轉,他們在長大的兒女前,沒有了往日的威嚴,多了一副討好的委屈。

在女兒的車禍事件中,我多的是自責,是無望。看著生活殘忍地在我身上劃過一刀刀的印跡。曾無比痛苦地躲在賓館的黑暗裡,而母親,每天像是一個“哆哆嗦嗦的孩子”,在同是母親的角色裡,她在我面前,不哭、不鬧,讓人看不到任何的悲傷模樣。總是想轉移話題,吸引我的注意力。“你吃點什麼?……你要穿什麼好看?……你這樣梳頭更漂亮……”話題詞很囉嗦,我也明白很真。

只是,此時同是身為母親的我,更為悲傷。

看著一直在討好似的母親,更是覺得,悲從中來。

與父母的相處,很多時候,是角色的互換。年少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管教,上了歲數以後,父母的行為,更多了一絲的怯懦與恐慌。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怕身為子女的厭煩、生怕哪一個不小心成了孩子的累贅。

對父母,我們深愛,只是很多時候,少了一份熱情。在失去女兒的瞬間,我明白了,母親對女兒的愛可以無言,相比較女兒對母親的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總有現實會教你:愛需要回應

與父母


沒什麼跨越不了的曾經,經得一事,只願現世身邊人安好足矣。

對待親人,潤物細無聲之淺喜

在女兒住院的時候,弟弟忙上忙下,忙著為我和老公操持所有的親人,忙著為所有的親人預定賓館的住宿以及飲食。當我躲過所有人的視線,躲在樓道里自責的時候,弟弟追到樓道,守在一旁,只願當時的自己不做任何的“傻事”。我為女兒徹夜未眠,他守在我旁邊,為我徹夜未眠。

從小,我們的感情並無那麼讓人豔羨,但是,經得一事,想起年少時弟弟不經意說出口的話:你上學怎可去那麼遠?我想你怎麼辦?

就像如今的妹妹,思念姐姐,總是把‘姐姐去哪了’掛在嘴邊,總是把“我都想她了,她怎麼還不回來?”掛在心頭一樣。

那些滲著血的過往,終究是要在思念中孤獨走過……

唯願此時走過的所有路,要對得起身邊人。


總有現實會教你:愛需要回應

與親人


對待丈夫,平淡似水取一瓢足矣

曾經有親人告訴過我:誰對身邊人都會有過厭煩,但是日子,該過還需要繼續過,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常態。

當時的自己不以為然,甚至於對身邊人不甚滿意。有‘別人家的孩子’,自然會有‘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老公’等等……那些“別人家”,都是豔羨對方家庭的華麗裝飾。

在婚姻中,“圍城”將人捆綁其內,這道有形似無形的枷鎖,讓人對“自由”終歸還是有了嚮往。生活的平淡,每個人竟然期待地是一絲不平凡的波瀾。曾經的“冷暴力”終究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分崩離析。

女兒的離開,讓所有人都自責不已。這個自責包括作為母親的我以及作為父親的他。無數次的想要扔下在世的他們,去陪女兒的孤獨黃泉路。女兒的離世,對作為母親的人來說,無疑打擊太大,車禍、黑夜、孤獨……這些詞彙都會成為深夜的夢魘,深夜的哭泣讓原本愛睡的他,總是陪伴。此時期待的哪是什麼高喊的‘自由’,哪是什麼生活的不平淡……最期待的莫過於,生活應該平淡,女兒繞膝、家人陪伴,而不是如今的家破人亡。

原來,只有經歷了才懂:曾經無比厭煩的生活,竟然也會成為現在生活無比期待的過去……曾經在平淡婚姻裡無數次的問過自己,為何嫁他的原因。經歷此事才明白,當時為何嫁他的原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這已然足矣。

所有的這些生活經驗,遠不是作為長輩的他們說出來的。雖然他們吃過的鹽,勝過我們年輕人的路。但是,那也是他們的經驗而已。每條人生路都並不是所有人會經歷,就像如今的我,誰會想到,曾經兩個女兒的媽媽,會成為現在一個女兒的媽媽?那些長輩們沒有走過的路,即便荊棘滿地,也只能靠自己。


總有現實會教你:愛需要回應

與愛人


唯願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可以清楚地讓兒女知道,及時回應的愛是對兒女人生最好褒獎;可以讓父母知道,及時回應的愛才是吹響重振生活的號角;也讓親人知道,及時回應的愛才是對過去的最好放手;讓身邊的伴侶知道,及時回應的愛才是此時的攜手並進……

關注 學著與自己握手言和的女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