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翔再臨《張猛龍碑》—— 正氣、清涼 、天地來

孫伯翔先生在魏碑筆法上的突破完全是在沒有前人可資借鑑的基礎上,經過他十餘年的反覆實踐、反覆探索所取得的。他用一管柔軟的長鋒羊毫,敢於大膽地側鋒起筆,絞鋒行筆,寫出了魏碑斧劈刀削、斬釘截鐵、鋼打鐵鑄般的藝術效果,真正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再現了魏碑的那種大氣磅礴、奇崛方雄的藝術風格。 孫伯翔不僅在魏碑的筆法上有自己獨到的創造,而且在對魏碑的研究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臨寫《張猛龍碑》一課中,處處閃爍著他思想的靈光。這都是他苦學、深思、頓悟的結果,是前人所沒有談到的,學書也好,作書也罷,始終保持一種沉靜的心態最為重要。此生無所求,只為愛此道足矣。

藝術本身是矛盾的,需要人從心靈來擺平。沒有厚積,難取妙得,沒有長年,難有瞬間。一幅好字簡言之,即矛盾、和諧、統一的關係,永遠掌握言語的哲理,書家應有能力挑起矛盾,而後再有能力平和矛盾。知其陰,必曉其陽,天覆地載,萬殊一象。形質為軀殼,性情是靈魂。無形質莫論性情,形質由古取,性情應時生。

古人有論,今人有論。刀筆各半,甚至說筆法的形成純為刻工所為。傳世的方筆魏碑有其明顯的鐫刀斫起成分,不可泯除,但其形神主要是當時書家所為,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積雄,形態易得,質感難求,刻工只能得其表,無法得其質,無法得其厚,無法得其神。

孫伯翔再臨《張猛龍碑》—— 正氣、清涼 、天地來

筆法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筆法當然是最主要的,特別是在具備了定基礎之後,要提高水平就非講求筆法不可。

筆法、墨法、章法非常重要,我認為尤為重要的是筆法。筆法達不到位(即落筆成形),你再有字外的聰穎,再有多高的學識,你也不會寫出完美無瑕的佳作。

孫伯翔再臨《張猛龍碑》—— 正氣、清涼 、天地來

方圓

魏碑方筆重力度,魏碑圓筆則重內涵。

魏碑字的方筆、圓筆筆法是辯證的筆法關係,有它形態對立的一面,又有它相互依存的一面,不是異法的對應,是轉露為藏,破方為圓的變化關係。方筆主頓,頓中有提;圓筆主提,提中有頓。頓而不提則死,提而不頓則浮。

長線(畫)運用要有節拍徐疾,要有長線的曲澀效果。“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先哲的話道破了筆法的巧妙運用。長線縮短是點,短點伸長是線,無論是點是線,它的自身都有生命力,有它自身的語言。

孫伯翔再臨《張猛龍碑》—— 正氣、清涼 、天地來

見筆

寫字,首先要見筆,然後再求變化,再追求不見筆,或是時隱時現。

不管畫好畫壞,一定要見筆,要有質感。寫字也是這個道理,沒有質感,什麼都談不上。

孫伯翔再臨《張猛龍碑》—— 正氣、清涼 、天地來

功夫

書家能否使每一根線都達到變化起伏的獨立完美,是書家是否具備功夫的關鍵所在,有多年修煉的功底,便能以自然的形式流露出來,即所謂“虛實相生”、“動輒合度”,此時的點與畫既是法,也是情。

孫伯翔再臨《張猛龍碑》—— 正氣、清涼 、天地來

質感

寫字、畫畫最關鍵、最重要的是用筆,不論線條粗細,都應該有質感、有力度,不可草率。

形態易得,質感難求。

孫伯翔再臨《張猛龍碑》—— 正氣、清涼 、天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