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姓赵排第一,吴越王姓钱排第二,名落孙山的孙姓凭啥第三

赵钱孙李是百家姓的开头,即便是不熟悉百家姓的人对这四个字也耳熟能详。

百家姓成书的时间在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在南宋就非常流行。南宋诗人陆放翁还专门提到过百家姓,“百家姓是当时的启蒙书籍,已经相当流行。”

百家姓在宋时只收录了411个姓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清之后增订的版本,共有505个姓氏

但是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百家姓,赵钱孙李都是前四位,这里面大有寓意。

宋太祖姓赵排第一,吴越王姓钱排第二,名落孙山的孙姓凭啥第三

百家姓源远流长,从南宋时期就一度流行

百家姓作为北宋初年成书的一本通俗读物,将宋太祖赵匡胤的赵姓列在首位不足为奇。

而修订百家姓的人是吴越地区的一位民间知识分子,他将钱姓排在第二是有他个人的因素在内。

吴越王钱镠曾建立吴越国,他的功绩一直被吴越地区的人所纪念,钱姓排在第二位也是情有可原的。《新志》记载“两浙地区吴越国的读书人编写了百家姓”,支持了钱姓排在第二位的说法。

但是孙姓却排在第三位,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

宋太祖姓赵排第一,吴越王姓钱排第二,名落孙山的孙姓凭啥第三

至今仍然在吴越地区享有盛誉的钱王祠

孙姓出了不少名人,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膑,三国时期的东吴霸主孙权、孙坚等等都是孙氏翘楚。

但是这不足以成为孙姓排名第三的原因,若按地位来分,那么孔姓应该排在孙姓前面

如果按君王来算,那曹姓、刘姓至少可以和孙姓并列,为何单单就是孙姓排在了第三名呢?

两种说法支持孙姓排名第三,这两种说法都和写百家姓的人有关,也和最早出现百家姓的两浙地区有关

宋太祖姓赵排第一,吴越王姓钱排第二,名落孙山的孙姓凭啥第三

著名军事家孙武

第一种说法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氏家族统一了江东,是名副其实的两浙之王。

北宋版本的百家姓是由处在吴地的读书人写的,他感念孙坚、孙策、孙权三人的伟大,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因此将孙姓排在了吴越王的钱姓之后

孙姓曾经作为东吴的国姓,孙权这一支姓氏的源流是来自周朝的姬姓

孙姓在东吴无论是从血缘还是从地位上来考量,都可以作为第三姓氏排列在百家姓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看法。

宋太祖姓赵排第一,吴越王姓钱排第二,名落孙山的孙姓凭啥第三

东吴国主孙权

第二种说法还是和吴越王有关,但是这次排名的依据不是钱镠,而是他的后代钱弘俶的皇后的姓氏。

钱弘俶是吴越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将两浙地区治理地井井有条。

所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正是他执政时期的写照,即便是吴越国在开宝八年被赵匡胤吞并,但是吴地人民始终铭记他的恩德。

因此,钱弘俶的皇后的孙氏就被写入了百家姓中,并且排在了钱氏后面,以表达对吴越国的纪念。

宋太祖姓赵排第一,吴越王姓钱排第二,名落孙山的孙姓凭啥第三

宋太祖赵匡胤最终吞并了吴越国

以上两种就是孙姓排在百家姓第三名的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呢?年代久远,谁也没有办法具体考证。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吴越王和吴越国在两浙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如若不是顾忌到政治,恐怕钱姓就要成为百家姓之首,孙姓就要成为百家姓第二了。

吴越钱氏家风很好,一千多年来人才辈出,即便是到了现代,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穆这些如雷贯耳的人物都是出自吴越钱氏

宋太祖姓赵排第一,吴越王姓钱排第二,名落孙山的孙姓凭啥第三

中国的巨人,钱学森先生

现代人们对于百家姓的排名又有了新的看法,逐渐摆脱了地位和身份的差别,仅仅依照人口的多寡来称呼。

“张王李赵,李王张赵”,随着不同姓氏人口的不断演变,人们对于每一个姓氏的排名也跟着变化。

《百家姓》是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里面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姓氏,更是每一个人血脉的根源,我们没有理由不守护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