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图文|张翔​

2012年2月,听说八大里要拆了,于是从2月到8月和朋友多次去八大里,希望能够留下一些图片的记忆。在此之前,除了去高中同学家,我真的没有好好观察过八大里。

天津河西区八大里位于大沽南路、解放南路、黑牛城道、尖山路合围区域,主要包括:红升里、红霞里、金星里、红星里、红光里、曙光里、光明里、红山里,统称八大里。

下图1:八大里示意图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上世纪50年代,天津曾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因此八大里的很多建筑是为当时的河北省机关服务的(包括现在的二附属和天津大礼堂,都是那个时期为河北省委省政府服务的)。这片很多都是所谓中式风格的房子,虽然50多年了,尽管也有一些破旧,但从规划角度看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如道路、尺度、体量以及房屋的材质、工艺、绿化等。2007年经过一番环境改造,八大里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下图2:楼间的小绿地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像红光里这类居住型的50年代建筑在天津是绝无仅有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本(有朋友说,洛阳有一栋和这个一模一样的楼),而且房屋质量优良,完全可以整修后当作办公之用。

下图3:红光里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河西区八大里的房子应该分分类。有些房子质量十分好,室内挑高很高,街道的尺度和楼间距也特别好,而且还有独门独户的,加之合适的绿化。如果能够把这些很好的房子留下,绝对比现在的小区强。当然,还有一批房子在质量不高,地震受损的,确实应该拆除。所以,要区分良莠,不能一概而论。

下图4:干净整洁的街道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优秀的规划布局、恰当的空间比例、纵横的道路密度、合理的绿地分布加之质量过硬的材料,精妙的建筑工艺,还有50年代特有的建筑风格,这些都可以作为样板了!甚至有些“里”都可以成片申请保护!整修改造后完全超过现在的小区!可惜...

下图5:初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静谧。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河西区八大里的楼房很整齐、道路也很整洁,只不过很多房子住的太杂,一个单元住了几家,这样的条件再好的房子都住得不舒服!改善居住条件,是需要智慧的,而不是简单颟捍地拆除重建。

下图6:一直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不反对以拆迁来改善百姓生活,但要看如何拆迁了。西于庄的部份地区确实应该拆除而改善生活条件,而像大红桥应该认真保留。同样,河西八大里的很多楼时代特征明显,建筑质量高,小区规划合理,部分建筑应该适当保留。

下图7:红星里的这栋楼,我特别喜欢。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河西八大里的南面四里,说实在的,与北面四个里相比,房子质量就太差了,如果说北面四个里可以保留一些,而南面四个里确实没有保留的必要。但让我惊诧的是树木!几十年的成长,形成了树木多、密、高的情形。照片难以反映全貌,只有设身处地去看!希望八大里的改造能够多留一些树!

下图8:八大里的树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拆除房屋需要认真的评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孩子和洗澡水也一起泼出去。对于八大里,有些房子在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为了节省材料,满足更多人的居住,舍弃了豪华性,追求实用性。

下图9:50年代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人多居住于此。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最后,让我们看看单炜炜从天津日报大楼拍摄的八大里拆除前后的对比,如果您有八大里的回忆和照片,不妨分享一下。

下图10:2012年5月1日和2013年6月3日的对比。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2012年天津八大里的拍摄记录

精选留言

@萝卜特.大大:这里留下太多童年记忆!难忘姥姥家房后的小院儿,院子里的无花果,枸杞,还有自家为了冬储大白菜而挖的小地窖……童年的我只要翻过一扇侧窗就能进入院子,那里就是我的童话王国和外面的大世界。

@Qicaixiangyun:好熟悉的地方呀!再也看不到了,只有记忆中的回忆啦。

@CC:对那里的记忆仿佛都带着麦芽糖的甜 那里有长辈的温暖和宠爱 自己、哥哥姐姐们和小伙伴儿的童年/瓢虫 那年过年下的❄️大雪❄️。。。⛄️。。。雪仗。。。还有某人被某人从阳台扣下去的那一大盆雪

@海阔天空:84年到88年我住在红霞里56号。都是童年的回忆......

@皮卡丘:快拆了吧都是烂尾楼没什么保留的价值冬天冷夏天热典型的中式建筑!!!

@大白:天津最后一片称得上绿树成荫的居民区。现在任何高档小区都无法予以比拟。

@小林桑:希望树木都能留下!

@Also Sprah Zarathustra:小编,有个细节应该说明,有些房子外墙有加固框,那时76年地震后修复加固的,本地叫圈粱,房间内部靠墙边每间屋子都加了一根钢筋,大家都当晾衣杆了。地震后好多房子险像惊心

@岁月如歌:说实话,之前对于八大里了解不是很多,看了文中所拍摄的老照片,真是发自内心感觉到了一种历史之美,建筑之美,美的沧桑而优雅!这些老房子就这样被无选择的拆除实在太痛心了,如果以文化创意的方式保护开发,将可触摸的历史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岂不更好?或许只是坐而论道,但真心呼吁全社会关注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留住我们的历史,留住我们的记忆,留住我们的根!

@笑看风云(曹):1982年,我参加了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为核实自己责任区内人户分离居民的户籍信息,我曾两次到红光里,对那里的居住环境有了直观的深刻印象。

@一木初卧 千夫难移:说不上早年间的建筑也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 也随这现代开发所倒在悠悠长河里。

@张福有:河北区王串场28段是铁三院的老宿舍,那里的环境和八大里很相似。大约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在那里住过几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小闲:开发商保留外壳 里面重新装修,像欧洲那样。可惜这里是天朝。

@风儿 ⛵️:那里的房屋结构不适合人们居住条件的需求了。我家亲戚在红霞里住,是筒子楼。光明里的房子结构还好。住久了,形成了的环境人文景观还是值得留念的。

@尹亮:丁字沽工人新村也是很有特点的,传说是按苏联图纸设计的,回头去拍拍?

@enaka:还有红光公园,从小在二师附小,最近的就是红光公园了,假山,慢山的海棠花,山上的凉亭,山下的喷泉,还有七扭八歪的入口和石头做成大象样子的滑梯,满满的都是回忆啊!家就在八大里旁边,现在天天看着八大里一点点的没有了,心中感慨万千啊!暴露年龄了…

@铁道南:金星里,我魂牵梦绕的地方,94号楼是我的出生地。

@Judy Wang:40年前我家曾经住在曙光里47号,岁月如烟,往事如歌....很难再见到过去的老邻居,不知是否能在这里偶遇.....

@张严文:城市建设规划还是得多学国外,欧洲国家除了二战遭殃的一些建筑,街道,保留下的绝大部分房子基本都几十,上百年。这些建筑虽然看起来比较旧,但还能正常满足现在人的生活需求。再看看八大里这些房子还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吗?如果规划者不能想在前面,有超前的眼光看待城市,人文发展,那么今天建造的新房再过三四十年,还会是今天八大里的结果。

@闻化:那是童年的回忆,我在60年代到90年代都在红霞里筒子楼里居住,想起童年的伙伴,发小什么时候能相信聚。

@升腾:看了这些照片里的大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情景。男孩们暑假时都会找来废旧自行车内胎剪成小碎块,与松香放在一个破铁罐里,架在砖头临时搭起的灶台上熬黏子,这可是技术活啊 !之后拿上3、4节竹竿制作的杆子(有点像粗糙的鱼竿),三五成群去粘老鹤(发音,学名蜻蜓)知了。粘老鹤是八大里男孩们比较重要的一种活动。

@一分钟惹急她八百遍:红光里五号路过,楼下小亭子玩弹球,踢球门口的小伙伴历历在目转眼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