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2018年一部清宮劇《延禧攻略》,再次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其討論的熱度和參與討論的人數,不亞於四年一次的世界盃。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這劇的女主不同以往的那些清宮戲女主類型,魏瓔珞一來就開場就火力全開,是個有勇有謀自帶槓精屬性的狠角色。劇中沒有什麼先軟弱後黑化的套路,女主一上線就非常腹黑,堪稱“易燃易爆炸”的代言人,一路升級打怪,快意恩仇,堪稱女主界的“泥石流”,這部劇也寄託了當下文化思辨轉向意識形態的目的。

在這部劇中,掀起熱度的絕不僅僅講究用心的清宮佈景,古典低調的高級色調,如詩如畫的中國古風設計;也不僅僅是清宮中俊男靚女的愛情故事與宮鬥劇情,更多的是,我們在魏瓔珞身上,不僅可以看到她有界限的善良,也可以看到了這份善良背後的那道犀利的鋒芒。在魏瓔珞的世界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以德報德,以怨報怨,對欺負她的絕不手軟,對愛護她的忠心耿耿;雖然這部劇本質上還是一部小格局的圍著一個男人即皇帝打轉的故事,但這部劇女主的個性與意識形態相互融入,文化效應與市場效應共存,代表了清宮戲意識形態的階段性改變及成功。但也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清宮戲文化輸出價值的泛娛樂化。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1、清宮戲的發展史

清宮大戲早已會成為我國劇類的一種品類!當下,清宮劇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是中國古裝歷史劇界的大哥大。

其實早在1913年,劇社民鳴社推出的清宮戲《西太后》,主要講述了從咸豐選秀到慈禧西狩的秘史趣聞。正是憑藉這部清宮戲,民鳴社成為了當時最走紅、最龐大的劇團。

20世紀20年代,新生的電影公司開始陸續將清宮戲搬上銀幕。以乾隆下江南為賣點的《乾隆遊江南》、講述呂四娘刺殺雍正的《血滴子》、以順治皇帝為男主角的《董小宛》都獲得了票房的極大成功。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1939年出品的影片《香妃》,更是完全脫胎於野史。

1949年,由於某些原因,它的主要製作地從上海轉移到了港臺,邵氏電影公司尤其熱衷此道。

三十多年前,由李翰祥執導,中港合拍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一代妖后》,被稱作李翰祥的“西太后三部曲”, 由此掀開了大陸轟轟烈烈的清宮戲之幕。同時這也引得外國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的注目,而不久後他也憑藉清宮戲《末代皇帝》“九提九中”,包攬了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九項大獎。於是,《末代皇帝》也成了第一部奪得奧斯卡的關於中國的電影。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從1986年的《努爾哈赤》起,30多年間我們大陸清宮劇頻出,90年代時,兩岸三地還合拍的第一部電視劇就是一部清宮戲:《戲說乾隆》,掀起了萬人空巷的觀劇熱潮。

熱播的同時,《戲說乾隆》還在我們大陸開啟了一種新的古裝劇類型:戲說。即跳脫出古典名著改編和特別注重忠實再現的所謂歷史正劇的範疇,以真實人物為原型,改頭換面進行二次創作。可以說,這部合拍劇的出現,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生產邏輯。

1997年前後,清宮戲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鐵齒銅牙紀曉嵐》《李衛當官》等系列劇相繼播出,成為“戲說”清朝的經典。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特別是世紀之交時,思想文化界春潮湧動,借歷史劇進行文化思辨成為一大熱潮,清宮戲更是乘機而起,《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乾隆王朝》交相轟擊觀眾視網膜都是2000年代左右。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包容,人們更樂於追求輕鬆、活潑的文化氛圍,娛樂+愛情的題材更加符合人們的閒暇需求,宮廷瑪麗蘇劇鼻祖劇《還珠格格》、宮鬥劇先鋒《金枝欲孽》引發收視熱潮時,一個個成功模板被後來者不斷複製引用!而且清代是離現今最近的一個封建朝代,史料多,傳承下來的東西也多,拍清代的片子多一些也沒什麼不正常的。

但縱觀2000年到2018年,將近20年的時間裡面,清宮劇如雨後春筍,幾乎每年一部。這些年來,從《金枝欲孽》《孝莊秘史》到《甄嬛傳》再到《如懿傳》和《延禧攻略》,可以說,宮鬥承包了大眾關於清宮戲的所有談資,儘管在內容上,依舊逃不過那些被嚼爛了的皇帝八卦、後宮秘聞,不過依舊能看到不少新的變化。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2、清宮戲發展史背後的意識形態的階段性改變

文化傳播必然包裹著意識形態。

隨著時代變遷、觀眾審美的改變,清宮戲也在劇情主題、內容格局和美學風格上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影視劇作為文化傳輸渠道,清宮戲其實也很韓劇一樣,不僅是文化消費產品,也是網播電視劇與我國民族文化融合的優秀案例,同時也是我國意識形態構建的重要載體。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三十多年前,由李翰祥導演啟發了後繼影人對於清宮戲的探索,也奠定了古裝戲的工業標準。而三十年來,清宮戲意識形態的構建大體經歷了以下這幾個階段性轉變 :

<code>一、戲說/<code>

1991年鄭少秋、趙雅芝主演的《戲說乾隆》,開啟了清宮戲的“戲說”風,《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鐵齒銅牙紀曉嵐》《李衛當官》等系列劇相繼播出,成為“戲說”清朝的經典。

戲說類清宮戲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劇本的戲劇化和市井傳奇化,以戲謔、反諷的手法反觀歷史,書寫了一幕幕古代官場和社會眾生相,極具浪漫傳奇色彩。

<code>二、正劇向/<code>

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歷史小說也被搬上熒幕,清宮戲吹起了正劇風。這一批清宮劇特點非常鮮明,以史實為基礎,以基於國家主流價值觀的歷史觀,提出對家國命途的深刻思考。不論是取材還是拍攝方式,都偏正劇化、正史化。

這類清宮劇遵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進行創作,從中,我們不光可以看到是主角的奮鬥,還有人民的生存鬥爭。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code>三、八卦與秘史/<code>

2002年開始的《孝莊秘史》《皇太子秘史》《康熙秘史》《太祖秘史》等“秘史系列”,感情線佔很大比重,充滿了各種爛漫的想象,多在清史懸案、皇家八卦上做戲,但創作態度相對嚴肅,更多的是從宮廷鬥爭透視家國命運。

<code>四、偶像化/<code>

1998年開始播出的瓊瑤劇《還珠格格》,真實歷史與虛構主人公交錯,將清宮劇推向一個新的巔峰,即像偶劇一樣充滿愛情幻想。2011年,以於正的《宮》系列、《步步驚心》為代表的一系列國產劇,讓清宮劇正式邁入“古偶”時代。

這時的清宮戲創作態度也不再嚴肅,受眾主導的生產模式已不再有形式、題材乃至內容的邊界,清宮戲成為直接愉悅觀眾感官的文化產品。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code>五、宮鬥化/<code>

早些年,《金枝欲孽》的出現宣告清宮宮鬥劇時代的來臨。而後來《後宮·甄嬛傳》的播出,則將清宮戲另一脈分支宮鬥劇,發揚光大。這類劇沉湎於陳舊老套的宮鬥手法、受制於“圍著一個男人轉那點事”的價值格局。

宮鬥劇以後宮女性爭寵為主題,它不僅承載著曠世愛戀的覬覦與失落,更作為當代文化心理或文化慾望的西洋鏡,這時的清宮戲創作更偏向女性觀眾,於花團錦簇中照映出當下觀眾們的思想與審美的轉變。

但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觀眾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宮鬥劇情,《延禧攻略》《如懿傳》的走紅就是最好的證明。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延禧攻略》可以說是傳統宮鬥戲的微破局之作,魏瓔珞具有很強的主體性,雖然劇情仍是小情小愛、鉤心鬥角,但魏瓔珞隱匿在父權下呼籲人人平等的女權思維很有看點,都說宮鬥如職場,而這也正是當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種投射。

《如懿傳》不同於《延禧攻略》的打打鬧鬧,故事不拘泥於傳統後宮嬪妃爭寵的的鬥爭,而是在紫禁城的背景下,講述乾隆和如懿的婚姻圍城,處處暗含對封建皇權的反思。其實無論是乾隆還是如懿,都是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

從戲說到正劇,從古偶到宮鬥,清宮戲從從前朝的政治鬥爭透視家國命運,到如今的後宮的女性宮鬥日常,每一種類型劇的興起與沒落,更加迎合當下快節奏社會中主流觀眾的口味,也標誌著清宮戲意識形態構建中的“泛娛樂化”蛻變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3、清宮劇價值輸出的思考

每部戲都有它的價值,清宮戲亦是如此。

縱觀三十多年來清宮戲的發展變化,其實不管劇情怎樣轉變,但審美愈加國風,可以說這些戲對中華文化,如服飾飲食詩歌等方面算是一種普及教育以及弘揚,這點兒還是該肯定的。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比如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面對越來越挑剔的觀眾群體,於正拋棄了一貫的阿寶色,而採用了莫蘭迪灰調的配色使整部劇在視覺上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此外在演員的妝容上也採取了清淡眼妝和清朝流行的絳唇妝,在服裝上不僅參考了各種史書古畫,還專門聘請了故宮的專業繡娘製作,道具也較為貼切地復原了清朝的工藝製品。

劇中涉及到多項非遺比如點翠、絨花、緙絲、香雲紗、手推繡、盤金繡、打樹花等等民族文化產品在劇中被高度還原,而這些珍貴的刺繡技術,都是專屬我們的中國風。這些凝結了民族智慧的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演員的演出與影視劇獨有的鏡頭語言達到了深層次展示,同時展現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但除了這些,現在的清宮戲同質化嚴重而且氾濫的當下,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很好,一則容易讓人混淆歷史真相,二則影視劇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消費品,它更是文化、思想 和意識形態緊密相聯的價值輸出 。而且“泛娛樂化”容易動搖人們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價值觀。

現在的清宮劇越來越脫離正劇化走向“戲說”、乃至於“胡說”,變得小言化、偶像化、輕量級化,這些演變並沒有與時代同步發展。一個離我們最近的王朝,其數百年傳奇不是幾場後宮男女的情感糾葛就可以承載的。其實除了不尊重歷史,當下清宮劇還有另一個弊端,它所傳達的價值觀:爽或者虐就完事了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雖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要想清宮戲這一類型能持續健康發展,我們需要不僅是清宮爽劇,更需要有深度,有思想,能引起人共鳴的好劇,延禧雖然劇情很爽,但同時需要警惕的是一味重複。但請不用一刀切,加強影視市場監管和審核多好,而且劇情撕逼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撕的有內涵有深度!

如果能夠把宮廷內鬥提升到一個高度,弘揚正氣,展現出家國情懷或者人間的真善美,這就是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在這方面影視製作者還需努力,因為一個有良心有內涵的文化工作者,就該有逆流提供別的正向娛樂方式的意識

火爆的“清宮戲”發展史背後:意識形態的轉變與價值輸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小銀子壁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