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汉日记》

作为一个合法公民,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作家,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方方的所作所为没有错。她只不过是对疫情期间的某些现象,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记录和描述​。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权力,不光是方方,你我都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记录,只是我们都记在了心里,新闻工作者记在了网络和摄像机​,而作家方方记在了笔端​。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记录呢​?忘了​不可以吗?可以,很多人会选择遗忘,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值得让人高兴的事​。但是有的人会记住这次特殊经历中的一些事情,因为这是一次比较重大的事件,其中发生了很多难忘的事情,涌现出了很多或勇敢、或卑劣的人​。记录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面对未来出现的不测​,让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比如我们可以不吃野味,注意个人和家庭卫生,勤洗手,勤消毒,多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在财务方面要注意留有结余,保留一定的现金储备。做生意的更要懂得这个道理;还要有些良好的个人爱好,不然几个月不出门,怎么消磨这无聊的时间呢?​做好了这些,可以让我们在以后遇到同类型的事件面前应对自如。这是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对疫情的总结。

作为一个亲历者和旁观者,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看待此次事件,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没有人、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罗素说:​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有点人看到了病毒的残酷,有的人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勇敢,有的人看到了国家的担当,而作家方方,看到了政府的无能和制度的低劣。

作家的角度总是很特别,如果她从普通人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乏善可陈,因为人人都会;我们都知道医护人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国家的英明领导,还要你来说​?所以方方选择了不一样的角度​。她选择不去看那些好的方面,而专看那些不好的方面​。比如疫情初期官员的麻痹大意,医疗卫生部门的混乱无序​;某些部门的腐败失职,还有新闻披露的不透明等等。这是事实,被方方看到了,而且,她什么都不看了,只看这些,一直看这些,一直记录这些​。然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政府不行,​制度不行,大家​都不行。最好能按照她的意思改一改​。

从她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确实如此​。因为她是批判现实主义者,或者说,她是作家,她需要批判。批判可以抚慰受伤者,可以更好的发现问题。

但是,你也可以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用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比如政府的纠错能力,国家的调度能力,医护人员的大无畏精神等等,城市封城了,成了一座孤岛,但是物资供应没有受太大影响。不能出小区,但是基本的生活供应还能维持​。疫情控制得很好,跟国外的政府比起来,我们一点都不差,甚至做得更好​。

十个苹果,吃了九个,有的人说:​完了,还剩一个了,有的人却说:真好,品尝了九次美味。​爱情逝去了,有的人说:​再也不相信男人了,有的人却说:​爱过真好。​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得到的结论是春风拂面,有的是得出的结论是痛不欲生。​这不是生活本身的问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有问题,也是心态的问题。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大财主家里有个儿子,整天大鱼大肉,他最大的痛苦就是吃肉​。有一天,一个小偷到他们家偷东西被抓住了。这财主的傻儿子想要好好的教训他,他想了半天​什么是最痛苦的事呢?想来想去,他觉得,吃肉是最痛苦的了​。于是就让小偷吃肉,小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开心得要死​。​同样一件事,得到的结论大相径庭。

作家对阴晦的揭露、对人性的解剖是他们的职责,但是对正义和真善美的弘扬同样是他们的职责,甚至做前者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后者。允许公民发表不同的意见是一个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但是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也是公民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个人进步了,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能更好。

希望作家继续写她的日记,不但写不好的,也写写好的。毕竟值得弘扬的比值得贬损的要多,这是一定的,否则,我们的社会怎么会进步的这么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