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數據推動疫情精準防控 他是指揮部裡的“智慧大腦”

文/羊城晚報特派武漢記者 李斯睿 張豪 湯銘明 通訊員 陳平

江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第二總支書記,內科部副主任,血液腫瘤科學科帶頭人。

2月21日,經過三次請戰,江華終於有機會來到武漢,進入疫情防控最前線。當來到武漢前線準備大幹一場時,他卻“傻眼”了,原來他被派到廣東醫療隊武漢指揮部,負責醫療信息統計報送。

這看似與他專家身份大相徑庭,與他治病救人的願望迥然有異,然而,一個月多來,他卻用事實證明了,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爭中,不是隻有衝鋒在醫院一線抗擊病魔的白衣天使才是英雄。英難背後,有人也在持續戰鬥,默默付出。江華以自己深厚的的醫學專業知識和堅強鬥志在另一個戰場證明自已的擔當和忠誠。

利用大數據推動疫情精準防控

從1月24日除夕夜首批133名“白衣天使”逆向出征,廣東省先後派出18批次1903人前往武漢一線支援疫情防控。為切實加強醫療隊組織隊伍管理,廣東省援助湖北武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醫療隊指揮部第一時間應運成立,下設了辦公室、物資保障、新聞宣傳等工作小組,統籌協調廣東省援助湖北醫療隊各項工作,彙總報送工作信息等。然而,由於指揮部成立初期較為匆忙,人手不足,加上缺少臨床醫學背景專業人才,與各醫療隊聯絡員對接不暢,因此每日總不能及時報送統計數據和工作信息,工作日報報送成為一個令人頭疼的事情,經常要拖至深夜2-3點才能簽發。因此,指揮部決定抽調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江華等三名醫護人員來指揮部工作,由江華來擔任醫療信息組組長。

其實,在江華來武漢之前,就一直堅守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主動請纓承擔組建廣州市婦兒中心“應急救援隊”的重任,制定內科部抗疫人員調配方案,協助建立“防控2019-nCoV肺炎應急救援臨時黨支部”並指導工作,保證了醫院抗疫有序進行。面對疫情中的血荒,他還毫不猶豫擼起袖子獻血。

江華來到指揮部不久,很快就發現各醫療隊在報送醫療數據方面的問題:沒有明確統一信息報送標準,數據蒐集盲目,多頭管理。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江華主持設計了一個簡潔明晰的統計表格,既能做到跟以前數據進行對比,又能減輕聯絡員工作負擔,提高效率。很快,這一舉措收到明顯成效,短短几天,每晚12點前指揮部一般就能簽發工作日報。

江華來之前,廣東醫療隊陸續派出了10多批次醫療隊奔赴武漢,但究竟要派多少人,多少支隊伍,前線指揮部有必要為後方領導提供決策參考。江華通過疫情數據大數據分析,對當前武漢疫情的發展和廣東醫療隊救治工作給出了較為準確的研判。從3月初他就發現廣東醫療隊日收治病例數及在院病例數明顯減少,連續4天收治病例數少於30人,在院病例數從3月1日的1316減少至5日的755人,結合武漢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在達到峰值出現拐點連續6天下降的趨勢,他敏銳意識到,武漢疫情傳播得到了進一步得到控制,各省醫療隊面臨的診斷和治療壓力開始逐步得以緩解,他預計廣東醫療隊3月下旬有可能回撤。他把自已的數據分析報告給指揮部領導,並在領導指示下寫進工作日報。後來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廣東醫療隊3月20開始從武漢撤回第一批醫護人員。

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醫生和知名專家,他是忙碌的,在武漢期間,他就參加過2次武漢市兒童醫院聯合會診,還多次參加遠程會診。

此外,他還積極建議各醫療隊細化對醫療隊員健康管理,做好身體不適隊員的對症治療,開展心理疏導和關心關愛工作。

在江華的戰地日記裡,他這樣寫道:在這次疫情跟前,每一個人,都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的辛苦付出,沒有怨言,沒有喊累!毫無別樣的展示出他們內心的善良、對社會的責任和對生命的敬畏。每一個人都像一個機器上的部件,哪怕是不起眼的螺絲釘,但都盡心盡力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保證了疫情防控戰的有序和持續向好!真正體現了新時代的雷鋒精神----“釘子精神”,我就是這樣一顆平凡的螺絲釘。

“他是一顆不平凡的的螺絲釘,利用醫療信息大數據和深厚的醫學專業知識來分析預測新冠疫情,幹得非常出色,給領導提供了很多決策參考,他就是我們指揮部的“'智慧大腦'”,指揮部同事如此來評價江華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