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始終如一,為這位驗船師的“工匠精神”點贊!

中國船級社CCS

他人如其名,這27年來只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一絲不苟地做好現場檢驗,這27年來他的頭銜也始終如一——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船舶建造和海工檢驗處驗船師。


參與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團“雪龍2”號破冰船的破冰試驗和檢驗;承擔世界最大噸位海監船——萬噸海洋巡視船、世界最大尺度超大型集裝箱船、我國最新最先進科考航天測量船——“遠望”測量船檢驗……教授級高工、中國船級社系統指導驗船師,他擅長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檢驗,多年來,他負責多個國家重點項目,為建造“國之重器”貢獻積極力量。


“30000立方米C型液艙雙燃料電力推進LNG船自主設計與建造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萬噸級海警船研製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建設交通優秀人才風采人物”“全國優秀驗船師”“成績優異的高級工程師”……這一系列榮譽的背後,是他這27年來精益求精,將驗船師的工作做到極致,不放過一個細節,不錯過一個紕漏,盡全力保障船舶安全。


他帶出徒弟數十名,個個是精英。別人問他怎麼教出來的,他卻只說是徒弟們聰明,可他言傳身教、勤懇工作的一幕幕早已印在徒弟們心裡,成為他們努力的方向。


他叫馬喬一,在其檢驗過數以千計的船舶裡,馬喬一用27年始終如一的堅持,實現了自己多年追尋的夢想,寫下了一段耀眼的傳奇。


專注

抓細節想細節鑽細節


感動交通 | 27年始終如一,為這位驗船師的“工匠精神”點贊!

馬喬一(右)在南極普里茲灣陸緣冰起吊標準冰塊試樣。


“船舶從開工建造到分段合攏再到運營,是否能保證安全可靠,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由我們的驗船師完成相關檢驗並簽發合格證書。船舶在運營過程中若是出現了故障,驗船師也會第一時間想辦法一起解決問題。”馬喬一介紹道。


此時的馬喬一正站在一艘400米長的巨輪裡。瘦瘦高高的他鼻樑上架著一副銀框眼鏡,看上去斯文又幹淨。身上的連體白色工作服顯然已經過多次反覆洗滌,但油漬汗漬依然隨處可見。不一會兒,他拿起手中的粉筆,在某個船體構件上畫了一個圈兒,並在旁邊迅速寫下幾個暗號般的字母。“這個船體構件尺寸不合格,我標記在上面,能夠讓船廠的人一下子看到。”他解釋道。


檢查焊縫是驗船師眾多檢驗中的一個環節。僅這一個環節的檢驗,工作量大得不可想象。馬喬一介紹,建造一艘21000TEU需要用6萬多噸鋼材,鋼板、型材,通過焊接組成400多個船體分段,所有分段通過中組、合攏,最終拼接成整個船體。這成千上萬條焊縫,都需要驗船師近觀檢查完成檢驗。這其中,所有超厚板區域分段裝配、合攏焊縫以及結構關鍵節點焊縫,都需要焊前、焊後2道檢驗程序,液艙周界焊縫、外板焊縫還要額外進行密性檢驗,也就是共需要3遍的焊接檢驗。


“工作量再大,也要做到事無鉅細,精益求精。”馬喬一說,安全無小事,責任大於天。他這樣想、這樣說,也這樣做。每一次檢查,他都會科學制定檢驗計劃,嚴謹開展檢驗工作,努力排查安全隱患,將現場的檢驗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每一項節點性檢驗之後,他都會在船廠報驗單上籤下自己的名字。這幾道熟悉的筆畫背後是多麼莊重的承諾。一旦簽了字,就意味著要對這艘船整個生命週期的安全負責,就是守護著質量安全的生命線。


對於驗船師這個職業,有人形象地比作船舶“醫生”。一艘船舶從圖紙審查到開工建造、到投入運營的全生命週期,始終離不開驗船師服務把關。作為一位有27年“臨床經驗”的“老醫生”,馬喬一完成了數百艘船舶的建造檢驗和數千艘船舶的營運檢驗,從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這個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他對工作的一絲不苟。


“驗船師的工作要善於抓細節,想細節,鑽細節。”馬喬一說。一次,馬喬一對一艘科考船進行檢驗,船東希望船體上層建築採用的鋁合金構件要和鋼強度等效,並具有同樣的耐火完整性。於是,馬喬一按照船廠提供該材料的防火絕緣證書及相關資料,對著圖紙將鋁板厚度、構件尺寸等數據要素一一比對後發現,鋁板的支撐結構較防火絕緣要求的尺寸小,不能達到防火完整性要求。船廠對馬喬一由衷地感謝,“沒想到,他居然將圖紙上的構件尺寸都比對了一遍。多虧了他認真謹慎、關注細節,才在無形中化解了風險。”


同事們總說,馬喬一不僅是個“老醫生”還是個“嚴醫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紕漏。他經常巡迴檢驗,嚴防任何形式的安全隱患存在。“檢驗時我們如果把關不嚴,會使船舶存在安全隱患,所以任何細節都馬虎不得。”就這樣,在巡迴檢驗中,馬喬一為船廠、船東發現了很多缺陷,解決了諸多疑難雜症。


熱愛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


感動交通 | 27年始終如一,為這位驗船師的“工匠精神”點贊!

在大型散貨船頂邊艙進行合攏CM節點檢驗。


1989年,馬喬一考入上海交通大學,並以高出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四十多分的優異成績如願地選擇了自己熱愛的船舶工程專業,開始了他的尋夢之旅。1993年畢業後,他成為了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的一名驗船師。他並未滿足於現有的知識與驗船經驗,分別於1999年、2002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的MBA和上海海事大學的船舶工程碩士。


這些年,由於馬喬一檢驗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業務水平高,他承擔的檢驗大多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檢驗,這意味著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檢查、去鑽研。每天,他都要審閱消化相關圖紙,然後在船舶的分段、合攏和機艙等部位鑽來鑽去。特別是在檢驗船舶主機凹坑處雙層底時,必須從只有一個臉盆大的“人孔”中爬進去,貓著腰拿著手電筒,認真查看每一塊鋼板、每一條焊縫,確保每個部位的檢查不被遺漏,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一艘大型集裝箱船建造初期,由於船舶的送審圖紙和生產設計圖紙由不同單位設計,導致生產圖紙中與審批圖紙存在很多不一致。“如果等船造好後再拆改,不僅會增加船廠的建造成本,還會留下安全隱患。”馬喬一立即著手對審批圖紙和現場施工圖紙進行核對。因為圖紙很多,他利用晚上時間和週末休息時間進行核對。圖紙上密密麻麻的結構設計、無數的數字參數,核對起來費時費力。那段時間,他經常是天還沒亮就離開家趕去船廠,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家。終於,他及時完成了所有分段圖紙與審批圖紙核對,並仔細標明瞭施工圖紙與審批圖紙不一致的地方,避免了船舶安全隱患和重大返工。


“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對這份職業的熱愛,驗船師這個工作你肯定幹不了幾天就會想辭職。”每年畢業生新入職時,馬喬一總是鼓勵他們要堅持做好這份工作。冬天要經受得住刺骨海風的“撫摸”,夏天要挺得住機艙50攝氏度高溫的“烘烤”,檢驗現場鐵屑和焊花不時掉落,瀰漫著電焊煙霧,周邊還有不絕於耳的噪音。


明明是高學歷的船舶工程師,做的工作卻又苦又累。但這27年來,馬喬一從未動搖他的職業追求,從未想過離開驗船一線。他總結出做這個職業要“三有”,有強烈的責任心,才能肩扛得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有良好技術,才能為船廠船東授業解惑;有充沛的體力,才能上得船臺下得艙底多少回都不累。


驗船師這份工作大部分時間要呆在船廠裡,有時候半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即使回家的時候,也需要在家查看船舶建造圖紙。他總開玩笑說,他拖了上海男人的“後腿”。上海男人大多把生活過得既有煙火氣又有小資浪漫情調,而他把時間都給了工作,為家庭付出太少。雖然對這個家庭有愧,但對這份工作無悔。因為熱愛這份工作,他日復一日地努力和始終如一地堅守在驗船一線。


超越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感動交通 | 27年始終如一,為這位驗船師的“工匠精神”點贊!

南極普里茲灣陸緣冰切割標準冰塊試樣。


聊起馬喬一,同事們都說,他斯文儒雅,為人謙和,話不算多,但是一聊到船舶、聊到專業技術,他總能滔滔不絕,眼睛裡閃著光。


“每一艘船的種類、設計、結構和用途都有所不同,驗船師需要不斷累積經驗,更新自身知識庫,才能勝任這份工作。”馬喬一的辦公桌上堆了小山般的書籍與雜誌。隨手翻看一本,總能在目錄中看到他的名字。這是他發表過的論文和參與編寫的規範。


這些年來,馬喬一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型研究工作。僅最近三年,他就先後在核心期刊發表了《超厚板對接焊縫PAUT和TOFD聯合檢測方法研究以及在巨型箱船上的應用》等論文7篇。與此同時,他還參與了很多專業科研項目及課題研究,如工信部“C型液貨艙在小型LNG運輸船上的佈置與公約/法規適用性研究”、中國船級社“船舶焊接檢驗質量控制研究”“超大型氣體運輸船檢驗技術研究”等等。他完成了數十項指導性文件的編寫,形成了中國船級社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檢驗標準,全面提升了建造檢驗能力,填補了相關技術的空白,打破了國際專業技術壟斷。


技術鑽研往往是枯燥的,翻開一本本法規規範,裡面的數據公式、名詞描述晦澀、乏味。尋常“門外漢”去看,五分鐘就容易犯困,可是馬喬一有時候一翻就是一下午。晚上,還把這些當做床頭書。“做驗船師是個技術活,需要很強的專業性,船舶新類型和新技術也日新月異,要了解要學習鑽研的東西太多了。”馬喬一感慨地說,航運是高風險的行業,驗船師就是要捕捉到風險點,控制風險,保障船舶安全。


2016年,馬喬一承擔了6艘21000標箱集裝箱船建造檢驗任務。該系列船舶是世界最大最新的超大型集裝箱船。長期以來,一些國外船級社在萬箱級以上的集裝箱船檢驗領域有著一定優勢。為了高質量完成任務,那段時間,馬喬一總是早早地來到船廠辦公室,仔細翻閱當天報驗項目的相關圖紙和審圖意見,反覆同項目組成員溝通檢驗重點,確保建造質量和進程。面對超大型裝箱船超厚板對接焊縫檢測的難點,他反覆思索,指導船廠與無損檢測公司通過軟件的模擬分析,對大型集裝箱船上的超厚板對接焊縫進行聯合檢測設計,並在對應的驗證試板上進行設計方案測試和調整,得出了最佳檢測設計並應用於現場實際的焊縫檢測。而他研究的超厚板對接焊縫PAUT和TOFD聯合檢測方法以及在巨型箱船上的應用技術至今仍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中國船級社一直以來堅持技術立社,我們不僅有信心、有底氣,更要有實力去承擔各種類型的船舶檢驗工作。”馬喬一是這麼跟徒弟們說的,他本人也一直這樣做的。一有空閒時間,他就學習規範公約,每天晚上加班,都會再仔細核對一遍圖紙,這樣到現場檢驗的時候就能夠了然於心、有的放矢。於是,徒弟們耳濡目染地養成了愛鑽研、愛琢磨的好習慣,將“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當成了座右銘。


專業

向著南極進軍


感動交通 | 27年始終如一,為這位驗船師的“工匠精神”點贊!

馬喬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


船級社就好像“海事技術銀行”,船東和船廠依據自身需求,可以隨時來找驗船師“提取”技術工藝,尋求解決方案。作為中國船級社系統指導驗船師,馬喬一以自身精湛的技術水平、優質的服務態度、不斷鑽研的研究精神獲得了很多船廠和船東的認可。


2019年,馬喬一受國家自然資源部極地研究中心邀請,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並負責南極科考團“雪龍2”號破冰船的破冰試驗和檢驗。收到這個消息,馬喬一既興奮又緊張。興奮是因為此次南極科考是“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考船共同出征南極,這將揭開我國南極科考里程碑式的一頁。緊張是因為“雪龍2”號是他作為項目經理負責建造檢驗的船舶,這是該船建造完成後的南極首航。“雪龍2”號在到達中山站陸緣冰範圍後,將為“雪龍”號船破冰開道,並擇機進行破冰試驗。這也是中國首次專業的破冰試驗,意義重大。


2019年11月22日,“雪龍2”號在經歷了多天航程後到達中山站附近。此時的南極臨近夏季,但惡劣的天氣條件還是讓馬喬一有些擔心這次破冰試驗能否順利完成。冰區破冰試驗不僅對驗船師有很高的要求,對冰區試驗條件也有嚴格要求。


趁著天氣晴朗,作為驗收組組長的馬喬一和國內外破冰試驗小組成員,抓緊時間討論形成試驗大綱和人員分工。破冰試驗前,這位48歲的驗船師儼然像一個“拼命三郎”,穿著笨重的極地工作服,站在冰面上對破冰區域進行鑽孔測厚測溫、取冰塊進行冰強度試驗。由於臨近夏天,一道道冰裂隙和附近隱藏的海豹洞,讓冰面工作難度增加,如果試驗中不慎掉入冰裂縫,就很難有生還的可能。馬喬一和隊友們認真謹慎地進行著工作,常常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


破冰試航正一步步邁向成功。然而一場猝不及防的風暴卻打亂了原本的計劃。11月24日傍晚,天氣發生急劇變化,風暴來臨。南極,除了嚴寒之外,還被稱為地球上的“風庫”,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船外,狂風夾雜著冰雪鋪天蓋地滾來,像一股飛奔而來的洪流。房艙內,馬喬一望著窗戶,才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這場風暴到底要持續多久,會不會對附近的冰面造成影響……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焦灼不安。


幸運的是兩天後的南極終於迎來了放晴。在正式破冰前,馬喬一需對冰面附近和水下船體、推進器進行狀況評估,這些都需要近觀檢驗。特別是確認尾部推進器和船艏冰刀狀況時,臨近船舶的破碎海冰區域,危險係數更高,稍有不慎就容易掉入其中。為了更好地通過水下攝像機第一時間觀察到推進器和船體的情況,馬喬一在冰面上一趴就是十幾分鍾。經過數天的充分準備,11月26日13點48分,破冰試驗在終於在南極中山站附近普里茲灣陸緣冰正式開始,確定經緯度、開船、破冰測速——首向破冰、破冰測速——尾向破冰……漫長的三個半小時後,“雪龍”2號破冰試驗最終順利完成。馬喬一多天來懸著的一顆心總算放下了。


在這次考察任務中,馬喬一和隊員們不但驗證了“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更填補了我國破冰試驗程序的空白,助推建立我國破冰試驗的各項標準和程序。


世界上最遠的路莫過於自己的雙腳,最高的山莫過於自己的心靈。馬喬一將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化作了一個個腳印,翻越了心靈的高山,也成就著自己的夢想。(李思穎 付思思)


採訪手記


匠人匠心 擇一事終一生


匠人,勞動者。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可稱“匠人”者,是在勞動中精益求精者、勤勉不懈者。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依然是寧靜的。在喧囂中,他固執地堅守著內心的寧靜,擎著這份執著,憑著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匠心,期待時間與技藝彼此成全,匠人如梅,匠心傳世。


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篤實專一、心無旁騖、久久為功,馬喬一在追求極致中實現人生價值,用極致匠心鑄造“國之重器”,為船舶航行更安全、海洋環境更清潔不斷努力。


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需要這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在建設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的當下,更需要這種精益求精的品質。成為匠人的道路上沒有捷徑,辛勤的汗水和堅持的成果是最好的勳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