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慧芳:讓公筷公勺走進健康新“食”代

讓公筷公勺走進健康新“食”代

——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教授叢慧芳

餐桌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一環,它關係著人們的健康安全,體現著社會文明,是疫情之下的個體責任。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進行,餐飲業逐漸恢復,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27日,記者採訪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教授叢慧芳,她呼籲,增強健康意識,從生活細節做起,採用分餐制,公筷公勺進餐,讓公筷公勺走進健康文明的新“食”代。

叢慧芳說,如今,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排隊時保持距離、見面問好不握手……這些細節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和心照不宣的基本禮儀,也是“急則治其標”的最有效手段。而要實現全民大健康,做到“緩則治其本”,則要注意《內經》中“食飲有節”強調的“飲食不潔”帶來的隱患。

叢慧芳介紹,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來傳播。然而,中國人普遍習慣圍坐在一起吃飯,推杯換盞,歡聚一堂,氣氛十分熱鬧。你一勺子我一筷子,嘴上接觸的餐具便進了同一盤菜裡,為病毒通過飛沫傳播提供了方便。她說,此前有多起由於聚餐而導致的聚集性疫情,成了慘痛教訓,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因此,她建議,全面落實推行分餐制,讓“一菜一筷“一湯一勺”走進每個餐桌,進而避免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讓分餐制和公勺公筷走進尋常百姓家,只做推廣和規範還不夠,要樹立全民意識,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進每個人的心裡,成為自覺。”叢慧芳說,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時,全國多地就呼籲公眾和餐飲企業推行分餐或者使用公筷,時至今日依然未能全面實現“舌尖上的文明”,真正使用公筷、公勺的情況並不理想,培育與社會進步相匹配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已刻不容緩。

叢慧芳表示,公民對良好衛生習慣的堅守是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一環,要全面深入開展“餐飲文明”,讓健康、安全、文明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風尚惠及每個家庭、每個人。

她建議,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加大宣傳的力度和廣度,推動“文明餐桌”進家庭,積極引導居民使用公筷公勺,以家庭為單位調整全民進餐方式;創建“綠色餐廳”“文明單位”,在公共餐飲中,可以按照等量原則進行分餐,每人一盤,儘量推行;踐行“光盤行動”,對“舌尖上的浪費”說“不”,單位實行分批、分餐、分時就餐,引導群眾養成理性、節儉的用餐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