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時,哪些是必備的配置?

購車時必備的配置是購車時候的永恆話題,也是汽車產品經理的永恆的問題。畢竟增加配置,對於成本和售價的平衡都是會影響最終市場表現的,多了少了都難搞。這裡不從專業的角度來討論我們如何確定配置,只談一談我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我選擇車輛時候的配置要求和選擇。對於車的基本性能,拋開操控油耗乘坐舒適性等選車的保健因素不談,我們默認這些都在平均水平之上,那對於配置來說主要是以下4個核心思想:

1.安全配置,多多益善。

2.好用的配置吸引力大於多配置的吸引力。

3.與時俱進的配置有吸引力。

4.符合車輛定位的特色配置有吸引力。(僅適用於有個性的車)

先從安全配置說起。安全配置真的是多多益善,無論是老生常談的ABS功能還是最近流行的駕駛輔助功能,這些功能的作用都是在彌補人力的短板,幫助用戶在面對事故或者危險駕駛情形下的保命能力。就舉ABS的例子吧,以前的老司機的腳法可以幫他更好地剎車,現在就算是新手,扶穩方向盤,一腳剁死剎車就齊活了。而現在很流行的盲區監測、車道保持、前碰預警等功能,更是可以幫助無論老司機或者新司機避免事故。那麼對於安全配置上無限制但是必須有以下:前排氣囊、前排側氣囊、側氣簾、ABS等基本電控功能、AEB、盲區監測等,後雷達,倒車影像。

但是很多時候配置的多並不代表我會買賬,因為一個配置必須是要有實用性的。一個模糊不清,AV畫質,白天過曝光,晚上黑乎乎的倒車影像還不如一個好用的可視化後雷達。或者說一個怎麼也踢不到感應點的感應後備箱,還不如一個普普通通的電動尾門好用。所以說幾個實用配置的高質量以及功能的高完成度的吸引力是遠大於一大堆半吊子的功能的。

現在的科技變化越來越快,我們身上的設備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好用,可以和車的互動也越來越多。這時候我們也希望車上可以有一些與時俱進的配置,可以讓我們更方便地用車。比如說:在線車機地圖(和手機導航一樣),遠程控制,無線充電搭配無線carplay等智能功能。這些配置可以讓我覺得我在開一輛是這個時代的車。當然前提還是這些功能必須好用。

還有就是每輛車都會有自己的定位,當一輛車上有著符合自己車型定位的專屬配置時候,會讓你對這輛車更有認可度,同時也讓你跟別人談起自己的愛車的時候更加有噱頭。比如說一輛主打運動的車有內置的G值分佈圖,可以記錄你的圈速。比如說一輛越野車上有著水平儀,高度計,內置了翻滾架。比如說一輛家用車有著很好的空氣過濾循環系統和舒適的內部空間座椅。甭管你會不會用這些,甭管你這輩子會不會下賽道,會不會去沙漠衝沙,這些配置絕對是錦上添花,讓你增加對自己愛車的認同感。

下面這些是100%必備的配置,沒有這個的車就不建議買:

注意:只是不建議,而不是不能買,這倆概念有區別。

胎壓監測

輪胎是唯一和路面接觸的車輛物件,如果輪胎出了問題,極有可能帶來車毀人亡的慘劇,而很多情況下輪胎在爆胎之前都會經歷漏氣階段,如果你的車輛有胎壓監測功能,在漏氣階段就會得到提醒,讓你有機會靠邊停車檢查輪胎情況,避免事故的發生。多說一句:通常胎壓低的時候容易爆胎,胎壓略高一點(比如標準胎壓2.5你打到2.8)通常倒不會有這種危險,這和不少人的認知是相反的。

前後影像(雷達)

這個不多說了吧,我一個多年的老司機,偶爾開不帶倒車雷達的車在後方有障礙物(比如一堵牆)的情況下停車確實很費勁。像下圖這種還帶行車線的攝像頭就非常人性化,隨著方向盤的轉動,能顯示出車輛的行駛軌跡和車輪所壓過的位置。

買車時,哪些是必備的配置?


液晶儀表盤

指針儀表的問題一是死板二是不好看三是有可能引發故障(我上一輛車遇到過指針卡住不動的情況),液晶儀表盤完美解決一切問題,可以切換不同的主題和樣式,可以顯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甚至明暗度都能自動調節,只能說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享受更多了。

買車時,哪些是必備的配置?


帶加熱,通風的真皮座椅

如果你是在四季如春的城市開車,其實倒也無所謂,但如果你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很冷的北方或很熱的南方,你的真皮座椅不帶加熱或通風功能的話,只能說誰遭罪誰知道。我上一輛車本來是織物座椅,為了凸顯逼格我自己去帝都的五方天雅汽配城包了全車真皮,並且在真皮裡內置了來自淘寶的電加熱片,說實話,冬天真的太舒服了。夏天是怎麼過的?答案是買通風坐墊來用,這是續命的東西,沒有這個活不下去。

買車時,哪些是必備的配置?


電動尾門

有2個場景沒有電動尾門你會很難受,1是兩手都有東西佔著,騰不出手去按尾門的開關,2是液壓桿太沉,女生勁小關門很吃力。以前沒有用這個功能的時候倒並不覺得,但一旦有了,就回不去了,尤其是當你成功在別人面前裝逼展示了它的人性化之處,我相信你的下一輛車一定會考慮這個功能。

土豪請隨意,我這裡也就不詳細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