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大房企陷入困境:負債規模超千億,救還是不救?

2019年可以說是能載入房地產史冊的年份。從大環境看,在十幾年的房地產暴漲週期中,2019年下半年在中央"房住不炒"的深入指揮貫徹下,全國樓市降溫顯著,有數據統計,除了深圳有2%的房價漲幅外,其餘城市皆穩中有降。

其次從調控次數看,據統計,2019年全國累計調控次數達到了620次左右,創下了歷史新高,幾乎是前兩年的總和了,2019年破產的房企達到600多家。2020年,疫情之下,各行各業更是如履薄冰。作為資金密集型和人員密集型房地產行業,頭頂本就懸著一把"房住不炒"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現在又面臨銷售阻遏,受到的衝擊尤其大。然而國內各大房企並沒有因此而洩氣,反而重磅推出了線上3D看房、優惠促銷等銷售手段,把樓市的熱度慢慢的炒熱起來。可即使是這樣,國內多數的三四線城市房子銷售情況仍不容樂觀。

國內各大房企陷入困境:負債規模超千億,救還是不救?

國內各大房企陷入困境

恆大、碧桂園、融創、保利、萬科等20家房企有的負債規模超萬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昔日融得歡,未來償債壓力大,房企債務普遍密集到期,債務壓頂。此前王健林的萬達地產就是因為承受不住高額的債務,才選擇把成熟的酒店、文旅等項目低價拋售,以減輕企業的負債。

此後王健林也帶領萬達走向了輕資產化的運營模式,降低企業的風險。在這點上,王健林算是吃了一個大虧。

國內各大房企陷入困境:負債規模超千億,救還是不救?

如今看來,排在國內前列的房地產企業似乎也並沒能逃開“債務壓頂”的命運。

龍頭房企紛紛開始轉型,有的房企投資了綠色能源轎車、有的轉向現代化農業,開始轉型養豬業。總之,龍頭房企就是要把房地產業務佔整個集團公司業務佔比降下來,這樣可以減少對集團業務量的衝擊,而中小房企業在降槓桿的同時,也應該將業務更多的轉向其他領域。這樣未來房地產領域大洗牌才能有幸避免。

恆大負債高達1.75萬億

截至最新報告期,中國恆大的總資產20985.4億元,總負債17532.4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3.5%。

還好在這次“房產促銷大戰”中,恆大是最大贏家,根據克而瑞和億翰智庫最新發布的房企銷售排行榜:在2月份,恆大集團全口徑銷售為470億,是國內所有房企中表現最出色的一家,而許家印也被業內稱為房地產行業的“網紅帶貨王”。

碧桂園累計負債1.26萬億
3月16日下午,觀點地產機構旗下觀點指數研究院連續第十二年發佈“中國房地產卓越100榜”,碧桂園摘得“2020中國房地產卓越100榜”TOP1。如此一個房地產企業龍頭老大,表面看來風光無限,可最近被曝出累計負債1.26萬億。但事實上碧桂園的總資產僅1.4萬億,負債率已經高達90%。

國內各大房企陷入困境:負債規模超千億,救還是不救?

多個城市拋售
一二線由於經濟、基建、人口的支撐,想要擠出房地產泡沫並非易事。因而,房地產的良性發展,擠出房地產泡沫必將從三四線開始。大型房企撤出三四線城市的新聞從未停止過,雖然沒有完全撤離,但是頻繁地進行規模性促銷實際是在搶奪現金流,意味著嗅覺靈敏的大型房企已近捕捉到一些危險的氣息。那些房價過萬,卻沒有人口優勢的小城市,房價中隱匿著巨大的風險。


一方面隨著三四線棚改和城市化進程進入尾期,單憑百姓的收入購房基本不可能,月薪三四千的三四線和過萬的房價,永遠達不到平衡點,三四線有價無市現象嚴重。
另一方面,由於疫情的影響,成交寥寥,房企正在想盡一切辦法回收資金,碧桂園如此高的負債率更要儘快想辦法回收資金,本就在“拋棄”計劃中的三四線城市一定是首選,既能最保險的全身而退,又能收回資金,但是購房者買不買賬就不好說了。

購房者能救嗎?

對於剛需來說,買房正是在計劃中的,還是考慮買大房企的房子,更為保險,畢竟售後保證也有處可尋,且此次疫情這些大房企做出的貢獻也是需要被大家銘記的。對於炒房客來說,別說買碧桂園的房產,投資三四線樓市,基本已經無利可圖了。從去年開始,就陸續有炒房客告訴我,如今賣房真的難,除非你降到底,打破自己的底線才能成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