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遍商丘寧陵篇」轆轤灣村 桃花盛開的地方

文/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亞威 圖/京九晚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魏文慧

視頻/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德鵬 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

「遊遍商丘寧陵篇」轆轤灣村 桃花盛開的地方

轆轤灣桃花盛開

兒時,家裡的牆上有一幅畫,畫裡是一位老人一手拿著柺杖、一手捧著桃子,柺杖一頭還掛著葫蘆。老人的四周,就是看不到頭兒的大桃園。我每回哭鬧,母親就哄我說,這位老人是專門看護桃園的,遇到不乖或者偷桃子的人,他就會拿出柺杖打,然後裝進葫蘆裡,永遠出不來。 我記事兒始於此,所以南極仙翁的形象成了我揮之不去的記憶。初冬時節,當“遊遍商丘”採訪組走進寧陵縣喬樓鄉轆轤灣村,走進桃花園景區,“南極仙翁”慈善又威嚴的形象再次出現,我的記憶又被喚醒了。

桃花園裡桃花醉

初到轆轤灣村,熱情的村民就給我們講,這兒是個有水、有花、有故事的地方。正為這話費神,走進一座上標“轆轤灣桃園景區”的石牌樓後,讓我頗為釋懷。

冬季的桃花園有些蕭條,但不缺乏人氣,林間地頭,勤勞的村民三五成群,正為桃樹剪枝。村民王積偉夫婦得知我們的來意,決意帶我們看一看桃花園裡的一口井。

這是一口老井,裡面的水很清,後來井被當地政府建上景觀亭保護起來。這井究竟有多老,我們採訪了村裡的一撥又一撥老人,始終未能揭開謎底。不過據村裡一些老年人說,他們的爺字輩在世時就有這口井,而且一直在使用,據說村裡曾經種桃樹的時候,村民就是用這口井裡的水為桃樹澆水,供村民吃水。而今,轆轤灣村又拾起了老本行——種桃樹,老井仍繼續著自己的歷史使命。

「遊遍商丘寧陵篇」轆轤灣村 桃花盛開的地方

2019年京九晚報電子版旅遊版版樣

在井的附近,“南極仙翁”身姿高大,面容慈善,來此的客人也不禁拍照留念。南極仙翁(是小說及電視劇中衍生出來的名稱,在道教典籍中暫未發現有南極仙翁稱呼的神仙),原型是道教的“壽星老人”。為中國古代神話仙人,也稱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簡稱“神霄玉府”),為上帝之長子,神霄九宸大帝之首,同時也被奉為四御之四,執掌人間壽夭禍福,聖誕在農曆五月初一。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確短暫而稀少,幾十年一亂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這顆時隱時現的老人星恰是這種動盪局面的絕好象徵。但僅僅是象徵還遠遠不夠,古人觀天象,占星氣,都是有很強的實用功利目的。那麼南極老人星的實用價值在哪裡呢?或許就在於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夠承載一種重要的倫理價值觀念——那就是尊老、孝道。尊老敬老,是善良天性的體現。漢明帝藉此機會展示自己尊老美德,無疑是希圖籠絡人心的政治秀。不僅僅是提倡,漢明帝還賦予老年人特權,宴會上頒發的王杖就是證明。

沿著景觀大道往前走,展現在展板上的桃文化非常濃重。桃是長壽的象徵,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西遊記》中的王母娘娘了。孫悟空第二次被招安上天,被宣為齊天大聖,代管蟠桃園。

桃園為人所向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影響。“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此文連同陶淵明本人,都成為後世田園隱士必提之經典。“桃花園”成為理想中環境幽靜、不受外界影響、生活安逸的地方。“世外桃源”則用來比喻一種虛幻的超脫社會現實的安樂美好境界。

「遊遍商丘寧陵篇」轆轤灣村 桃花盛開的地方

轆轤灣景區內的壽星老人雕像

桃花園裡無桃花,去桃花園之前,我還在為如何下筆而犯愁。漫步於轆轤灣桃花園景區,聆聽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我們的視野變得開闊。也難怪,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讚美桃花的驚世之作。明代唐伯虎曾作《桃花庵歌》,發出驚世感慨,“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桃花代表一種美,也是一種文化符號,也許這就是轆轤灣村對“桃花神”比較敬仰的原因所在吧。農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們稱之為“花朝”,因此,民間便有一個“花朝”之慶。隨著季節時令的替換,百花也以各種不同的容顏繽紛樂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為人們的生活平添了無數浪漫情趣。愛花惜花之人自然也為百花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因此,在中國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擁有一段美麗的故事。

相傳,桃花的花神最早是春秋時代楚國息侯的夫人,息侯在一場爭辯中被楚文王所滅。楚文王貪圖息夫人的美色意欲強娶,息夫人不肯,乘機偷出宮去找息侯。息侯自殺,息夫人也隨之殉情。此時正是桃花盛開的三月,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堅貞,就立祠祭拜,也稱她為“桃花神”。

桃花村裡種桃樹

轆轤灣桃花園景區位於喬樓鄉西北4公里處,緊鄰寧陵縣產業集聚區。王積偉等人告訴我們,歷史上轆轤灣一帶就以生產油桃、水蜜桃聞名,但那時候種植規模比不上現在的大。那麼,作為古村落的轆轤灣村,是先有的桃園還是先有的村?當地人已經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不過,轆轤灣村的由來在當地倒是有幾個版本。有人說,在很久以前,村裡的彎路很多,有六十六道彎,所以才起了這麼一個名字。還有人說,村裡有口老井,全村人靠這口井吃水,田地的水也靠這口井供應,村民取水時要用轆轤,時間一長,換了很多個轆轤,轆轤連同這口井,就像慈母般默默養活了一方人,才取名轆轤灣村。

就像一口井裡的一滴水,一個村落也是在隨著時代變遷。對於轆轤灣村的人來說,原始鄉野的家族被歷史發展的洪流卷裹消失了,但那份純真依舊,就如那春天盛開的桃花,光彩,奪目……我們且不管這幾種說法的可信度,那口處於桃花園景區的老井確是真實存在。她不管歲月更迭,默默滋養著一方土地,也見證著轆轤灣村桃花園的發展。

王積偉種植了9畝地的桃樹,他說,10年來,這些桃樹平均每年的純收入在8萬元以上。讓這裡的人更為驕傲的是,如今轆轤灣村發展成為旅遊村,四面八方的客人來此賞花、摘果。

拋卻心頭的瑣碎,漫步於落英繽紛的桃林,那會是一種怎樣的享受?桃園沒有煩惱,沒有忙碌,有的只是快樂與豁達。

「遊遍商丘寧陵篇」轆轤灣村 桃花盛開的地方

晚報記者在轆轤灣桃園採訪

我們不再探討歷史上的轆轤灣桃園。現今的轆轤灣桃花園景區的故事始於2001年。那一年,轆轤灣所在的白莊村原村黨支部書記馬玉倡從山東引進了優質桃品種。2016年,轆轤灣村民吸收梨花節經驗自辦桃花節,吸引了數萬遊客前來觀花遊玩。2017年起,寧陵縣、鄉兩級政府主動服務,在桃園發展上積極提供財力支持、技術支撐、人才支持,並開始為該村組織策劃“中國·寧陵(轆轤灣)桃花節”。2017年,縣委、縣政府還拿出200多萬元資金購置了13萬株桃樹苗,免費發放給群眾種植,以轆轤灣村為中心擴大桃園面積。轆轤灣這個集經濟效益、生態綠化、綜合帶動於一體的現代化生態桃園已初具規模。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一首美妙的歌曲,讓很多人迷戀上“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如今每年春季,轆轤灣村讓很多踏青的人找到“故鄉”的感覺。該村及周邊的3000畝桃花進入盛開期時,便會引來眾多踏青的市民前來觀看,讓人流連忘返。

轆轤灣、桃花園,一個有美景、有故事的地方。到了那兒,你可能會聯想起《轆轤女人和井》,感受那“命運不是轆轤,別把那井繩纏在自己身上”的生存法則;你也可能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五》桃花的意境。在發展桃花景觀的同時,如果當地政府充分發掘轆轤這一傳統文化,留住美麗鄉愁,相信“轆轤灣”這個名字會更有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