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首發P40?大神點評蘋果和華為的XR路徑

雖然並未官宣,但種種跡象表明,在北京時間3月26日21點的華為P40系列全球線上發佈會上,除了全新P40系列手機,華為“河圖”(Cyberverse)或將首發P40系列。

河圖首發P40?大神點評蘋果和華為的XR路徑

此前不久,華為大神級科學家——華為Fellow Cyberverse總工程師、Camera總工程師羅巍在微博中稱“我們有陣地了,華為河圖正式上線花粉論壇,大家有什麼需求和問題歡迎來討論”,不由讓人遐想連篇……

河圖首發P40?大神點評蘋果和華為的XR路徑

作為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19上壓軸登場的黑科技大招,“河圖” (Cyberverse)自問世以來就備受關注。很顯然,“河圖”的舞臺並不會只有手機一項,隨著智能硬件和網絡技術的逐步完善,它將在XR眼鏡、家居、汽車等領域發光發熱。華為希望利用地圖、XR以及雲計算等技術,讓人們以全新的角度來觀看我們的世界,即開啟一個“地球級的數字新世界”。

河圖首發P40?大神點評蘋果和華為的XR路徑

究竟 “河圖” (Cyberverse)是否會首發於P40系列?華為P40系列全球線上發佈會已近在眼前,不妨再多點耐心。距離21點的發佈會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先來看看羅巍對iToF和dToF這兩種ToF技術路線的科普,以及對蘋果和華為的XR規劃路徑的點評——

「ToF是time of flight的縮寫,原理比較簡單:通過測量光從發射、到達物體表面再反射回來的總時間,結合已知的“光速”,計算即可得到被測物的距離。與結構光依靠視差關係和空間三角計算的原理不同,ToF測距依靠的是時間維度的測量,因此在器件結構上ToF模組可以設計的非常緊湊。

ToF現有的技術路線中有iToF(indirect ToF)和 dToF(direct ToF)兩種方案。

顧名思義,iToF方案並不直接測量飛行時間,通常做法是把發射的光波調製成一定頻率的週期性信號,通過測量發射信號和該信號經過被測物反射回來到達接收端時的相位差,間接計算出光的飛行時間,常見的方案有四步相移法和兩步相移法等。

因為iToF輸出一幀深度圖像通常需要採集多個相位的圖像數據來計算相位差,因此iToF相對整體功耗比較高,而且提高深度圖的幀率會比較困難。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iToF採用增加脈衝瞬時功率、多像素融合Binning的方式來提高信噪比,從而降低功耗,增大探測距離,不過iTof的優勢是因為sensor 的pixel相對較小(可以做到5um,甚至3.5um),所以分辨率可以做高。

dToF方案則直接完成光飛行時間的測量。相對iToF來,dToF的發射端通常使用納秒甚至皮秒級的短脈衝激光,此外dToF需要探測器在光子到達時刻立刻做出反應,因此接收端通常選擇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或者APD(雪崩光電二極管)這類適合進行事件記錄的傳感器。

由於這類傳感器的像素尺寸(一般大於10um)不容易做小,所以dToF方案目前的分辨率通常較低,比如手機攝像頭的激光對焦模塊就使用了dToF技術。還有dTof的SPAD因為是單光子雪崩,所以在戶外的使用場景,因為雜光多,所以噪聲很大。

LiDAR激光雷達隨著自動駕駛被大家認識,市面上的LiDAR大多是基於ToF技術的,從結構形態上主要有機械旋轉式、MEMS振鏡固態式、Flash固態式幾種。其中Flash式LiDAR從原理上講與目前手機使用的ToF技術非常相似,而MEMS振鏡方案理論上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但因為工藝複雜集成難度比較大所以在消費電子領域應用較少。

蘋果新的iPad Pro所搭載的LiDAR應該也是類似的Flash方案,與常規的dToF方案類似受限於像素尺寸,無法提供高分辨率。

現在對於ToF技術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對於透明物體,比如玻璃等,基本無法工作。所以要靠後期的算法以及結合RGB來估計,這個就看各家的算法實力了。

總體來說蘋果還是有非常清晰的規劃路徑,為了匹配他的房間級XR,先搞定室內,先搞定5米以內。華為的思路是為了地球級XR,要全場景,室內,室外。同時希望有擴展到10米以上的應用能力。因此都為了自己的平臺構想匹配硬件。

不論如何,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為有這樣一個有夢想的同行者鼓掌。」
【93913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及回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