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红楼梦》作为一部世界影响力巨大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更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自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学术界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小说《红楼梦》开篇便由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引出了一僧一道,进而将无用顽石卷入红尘中历经劫数,引出了接下来的若干故事。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前世今生则体现出佛教前生、今生、来生转世缘起缘灭的假想。这一充满佛教思想的开头,便奠定了《红楼梦》一书中贯穿始末的佛教思想。作者曹雪芹深受佛禅的影响,在作品里也随处可见佛教情怀。

故事开始便有甄士隐做《好了歌注》,一句“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提现了佛教中一切皆空的思想。作者通过甄士隐口中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都不过是虚幻之物,转瞬即逝,到最后一撇皆空的结局,表达曹雪芹对人生痛苦、社会变幻无常的深刻体验。这也与《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思想是相统一符合的。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更是借用大量主角的口笔,通过诗歌的方式,或写景,或咏物来体现出禅意思想。《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元春出灯迷诗:“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汽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便有着深刻的佛教思想,尽管爆竹威力巨大,但是最终也会化为灰烬,消失无影。曹雪芹通过爆竹的这一形象体现出佛教中“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禅理。“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也正是一切生生灭灭,变幻无常的体现,也正是世间万物无常之说。

在《红楼梦》中,处处可见佛教思想的体现,这当中,又以众多的诗词作品中的禅意最为集中

圆融之境界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红楼梦》诗词中的佛教思想更体现在其对圆融境界的追求。圆融境界乃是华严宗的根本思想。这种圆融之境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的呈现。因此,人们在寻找超现象世界时,便不用从现象之外寻求,不用脱离现象求本体。也就是说,这种圆融之境界正是打通现象与本体之间的隔绝,进而实现禅境的圆融。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而这种圆融境界在《红楼梦》诗歌中也体现在了时间长短与空间大小上的圆融。如第三十八回中薛宝钗的《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便是时间长短上的圆融:作者将思绪转回至去年的菊圃,而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又在结尾的时候期待着重阳相逢。于是乎,过去穿越到了现在,现在又同未来相交融。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就消除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差别对立,也便体现出圆融的境界。诗句中的“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归雁托情、征妇捣衣寄相思,这空间上的“远方”便同大观园互相交融了。

因而,这首诗歌中,通过时间的空间化,单向流动的时间与多维空间的相互交融,来实现整首诗意境的圆融。

空灵之境界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佛教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无念无望的空灵心境,其中的要旨便是在于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抛弃各种世俗杂念,从而让自己的身心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进而表达出一种内心的澄澈与空灵。这种空灵的境界在《红楼梦》的诗词中更是不胜枚举。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史湘云作《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这当中,摇曳的灯光、散落的月影、缥缈的菊影,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朦胧、梦幻。第七十六回中,林黛玉与史湘云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当中的鹤渡寒塘不留影,月照花魂月无影的诗境是如此的空灵,让澄静的心境体现得淋漓精致。

无我之境界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红楼梦》诗词中的佛教思想更体现在其对无我之境的追求。例如第二十回中,薛宝钗的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 ,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便是这一无我境界的深刻体现,这正是忘怀尘世,无我心境之绝妙体现。第三十八回中宝玉作“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这里面的禅宗不二法门思想和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作为“你证我证”一偈所作的解释。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于是我们能看到,在破除“自我”挣脱尘世的羁绊之后,体现出了深刻的“无我”的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一个人真性情的流露。

第二十三回中贾宝玉作《秋夜即事》:“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其中的夜静、心静,一尘不染,睡鹤眠石、露湿栖鸦,翠花自落而不心动等也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中心灵的明净。这种生活之中群体现出来的佛禅思想便同佛教中的“平常心是道”的悟禅方式有了如出一辙的精神思想。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此外,第三十七回史湘云的《白海棠》:“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用白海棠随遇而安的特点体现出湘云对待生活、命运的洒脱胸襟——一种超然自我的“无我”之界。

综述

因此,在《红楼梦》中,其诗词所体现出来的佛禅意境的“圆融”、“空灵”、“无我”这三个层面的相互联系与密不可分,也正是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刻体验。这些诗词当中所蕴涵的禅意和由此所体现的禅境,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作者曹雪芹本人的宗教情怀。曹雪芹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口笔,表达了自己的佛教体验和领悟,这些佛教体验和领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与与曹雪芹本人的生活和思想、经理与体验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通过《红楼梦》诗词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宗佛教思想,我们也从另一个方面加深了对曹雪芹思想的认识,而通过对《红楼梦》诗词作品的研究分析,也为我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分析以及对曹雪芹的探究中,提供了另一个崭新的维度——禅宗佛教。

从《红楼梦》诗词看其所体现“圆融、空灵、无我”的禅宗思想


参考文献:

1.谢氏映凤(释坚莲)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

2.余渊 《〈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探析》

3.张红花、揭其涛 《〈红楼梦〉诗词中的禅意特质》

4. 罗立群《禅宗意识与〈红楼梦〉创作》

5.高志忠、曾永辰《〈红楼梦〉与禅宗》

6.曹雪芹《红楼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