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書記王衛平的防疫手記:我要當好這個家!

社區書記王衛平的防疫手記:我要當好這個家!


我叫王衛平,是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央門街道新門口社區的黨委書記。在社區工作的20年裡,我曾兩次和疫情面對面:第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我跟在居委會主任後面,隨時聽候指令,現在仍記得那時的辛苦;第二次就是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說來就來,讓人措手不及。除夕的前一天,我接到第一輪疫情排查指令,在隨後的幾十天裡,我每天工作超過14個小時,每天都要面對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帶頭人

想好才能幹


我所在的新門口社區面積0.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萬餘人,共有小區院落21個,其中既有物管小區,也有無物管小區和單位自管小區。

防疫期間,街道疫情防控指揮部每天都會下達一份工作指令。作為社區帶頭人,要想有效落實上級要求,科學防控好疫情,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想好再幹。任務當前,有兩個問題是我需要著重考慮的: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全封閉管理小區。新門口社區的單號老舊片區共19個出口,從1月28日開始,社區陸續關閉7個通道。2月8日,街道下達新指令,要求老舊小區實行封閉管理,設卡口、發放臨時通行證。但老舊片區和商品房小區不同,剩餘的12個出口均沒有圍牆及其它隔離設施。

有同志建議拉防護網。我問自己:“怎麼操作?”老舊片區的一個樓就是一個出口,不僅要走人,還要走車。如果一個出口白天排3班、晚上排1班,24小時就需要8個人,12個出口豈不是要近百人?

當天晚上,我一遍遍想,人和車該怎麼走?卡口設在哪裡?終於在深夜時分想到一個辦法——整個片區按照前、中、後設3個值守崗,其他9個出口留門放鎖,人和助力車從卡口過,汽車從門走,門口留24小時電話,機動車進出由值守人員開門,夜間22時再次縮減出口,只保留一個門崗,共需值守人員19人。這個方案經街道領導審核後開始執行。2月9日,施工人員到社區拉網共計250米,留門9個。我和同事們給出口一一上鎖,並逐棟、逐戶張貼“出入口方向”“機動車進出開門電話”等通知,大家一直忙到深夜。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全覆蓋排查住戶。2月19日深夜,街道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指令,第六輪排查須在三天內完成。這是針對有物管小區全體住戶的再排查,3天,6個小區,2300戶……經過深思熟慮,我制定了“三步走”方案:一是小區物管對空、關房進行核實,並張貼“一封信”;二是開展住戶線上公開申報;三是上門登記。

第二步是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線上申報可以縮減社區工作的工作量和時間,而公開申報可以讓同一樓棟居民共同監督。因為要在樓棟微信群內發佈,我反覆斟酌修改信息內容,並在部分樓棟群先試。2月20日中午12點,我群發了申報信息要求,當晚8點完成了目標申報的37%,21日上午9點完成51%,10點開始上門登記,22日晚終於完成了對全部住戶的排查登記,我這才鬆了一口氣。

社區書記王衛平的防疫手記:我要當好這個家!

王衛平(右一)對物管小區保安進行疫情防控培訓。


作為帶頭人

自己要先幹


2003年,我是居委會副主任,也是社區最年輕的社工。2020年,我是社區黨委書記,年齡在居委會排第二。防疫工作不同於日常工作,初次接觸的社工會感到恐慌,但我有經驗,我先上。

1月24日,南京市公安部門下發第一批武漢回寧人員大數據,新門口社區共有16人。我依次和每個人電話聯繫,加微信好友,發電子版的“一封信”,囑咐居家觀察要求。等流程摸熟了,我才開始給社工們分配工作。

1月27日,新門口社區從武漢回寧的8人中,有7人取得聯繫後按要求開始自我隔離,唯有1人電話不通,實在無法取得聯繫。我實在著急,馬上前去敲門,原來是居民手機關機。在添加微信、完成政策通知後,我才想起對方沒有戴口罩,立即拿出備用口罩送給他。

社區書記王衛平的防疫手記:我要當好這個家!

王衛平在小區臨時卡口值夜班。


2月1日,第一個密切接觸者名單發來了,區城管局單獨配發了垃圾桶,我主動申請上門發放。2月2日的第二個密切接觸者剛剛隔離4天,我帶人上樓消殺,與他同住的母親出來和我面對面說話。當時我沒有多想,回家後才開始後怕——怎麼沒想起多戴一層口罩呢?怎麼忘了戴手套呢?想到家裡還有93歲的老人,我便和愛人商量好,搬出去自己單獨居住一段時間,一直到2月底。


作為帶頭人

帶著大家幹


防疫期間,每天的工作可以用海量來形容,靠我和社工團隊是完成不了的,這就需要社區凝聚各種力量,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把勁用到一處。

正月初四,“馨”服務隊隊長王秋香被我召回,負責管理整個單號片區志願者值守工作。在她的帶動下,先後有80名志願者加入,值守時間累計超過4000小時。王秋香說:“書記把志願者交給我,我必須負起責任。”

2月2日,區司法局、建設局幹部來支援了,7個老舊小區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他們擔起了小區防疫的第一責任。紫竹苑小區臨時黨支部書記胡金國上崗後,院落支部書記欒桂林和22名黨員第一時間向胡書記報道,小喇叭宣傳、門衛值崗、樓道消毒,在社區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身穿紅馬甲的黨員志願者的身影……

1月24日,“好大一個家·物管·單位管小區群”更名為“防疫工作群”,線上信息聯動也是從那一刻開始的。無物管小區出入口(卡口)關於人員管理的工作指引的每一次更新,都是按照“先線上通知再線下通知、先通知項目經理後通知門崗保安”的流程進行。

此外,線下的合作更是無處不在。全體社工、包段幹部除了每天排查登記、監測體溫、買菜送菜、協助解決各項問題和糾紛以外,還完成了涉及4704戶居民、146處場所的6次大排查。每每看到他們忙到深夜、互相安慰鼓勁時,我對自己說:“我要當好這個家,不能讓同事們的辛苦白費!”截至目前,新門口社區未發現一例疑似或確診患者。


作為帶頭人

工作當事業幹


進入2月下旬,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我開始思考新的問題——經過六輪排查,社區掌握了最準確的人口信息,如居住情況、租賃情況、外來人口……防控網撤除後,社區該如何將現有信息動態保存?如何實現居民信息的實時更新?如何在疫情防控中總結出治理路徑?

我開始了新一輪頭腦風暴。我最先想到的是門,用門禁來管人。多年來,新門口社區一直在老舊小區推廣平安E門,現有的60扇門分別來源於3家公司。在逐一考察後,社區發現其中一家可以通過後臺看到開門數據,並且實現後臺鎖門功能。

一瞬間我豁然開朗,這就是我要的長效管控。設想一下:如果緊急情況發生,如果新門口社區的每一個小區、每一棟樓都可以運行這樣的後臺功能,那麼社區通過居民刷卡進出的記錄,就可以掌握每戶的實際居住情況,並通過門禁實現外來人員主動找社區登記。

目標一旦明確,剩下的便是執行。這是一項涉及到近2000戶居民的艱鉅任務:我們先後制定了11個方案,對於群眾基礎好且已經開始居民自治的小區,我們推行院落門禁系統升級和人臉識別;對於基礎設施差、居民差異大的小區,我們從單元門禁和樓棟自治開始做起。我對全體社工說:“沒有白吃的苦,疫情特殊時期,我們的工作更容易取得居民的支持和理解,也能為社區今後的工作‘省下不少力氣’。”

截至目前,福建新村小區門禁實現系統升級,新門口21號小區實現單元門禁和院落門禁雙保險;新門口18號小區和紫竹苑小區完成人臉識別信息採集,其他未完成的工作也全部在實施推進中……預計3月底,社區所有老舊小區都可以藉助後臺實現信息化和實名化,社區治理“芯+平臺”有了理念的拓展。

在社區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們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也不需要轟轟烈烈的事蹟,只要儘自己所能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獲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這就是我們的不平凡。


稿件素材由南京市鼓樓區委組織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