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你不管教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


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你不管教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


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

你不管教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

英国议院曾通过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说白了,就是允许老师在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

但其实,最该实行这个义务的,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也许会有人说,现在不推崇打骂了,孩子学习已经很累了,再给他增加压力他会受不住的,还是快乐教育更加素质化。

可惜,有几个实行快乐教育的家庭是真正成功的?

而那些真正在快乐教育的环境下长大起来的孩子真的没有在犯错时受过惩罚吗?

学习上就没遇到过压力吗?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发表过一篇演讲,他说:

“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的!”

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骂几句,苦口婆心和孩子讲道理就会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后再也不犯吗?

不可能的。

不要期待孩子的自觉性,也不要指望你简单讲几个道理孩子就能大彻大悟,如果教育这么简单,也不会有那么多家庭的孩子误入歧途。

说到底,父母还是要负起管教的责任来,不该偷的懒别偷,宽严并济,孩子才不会养成一个人人厌恶的恶魔。

第六季《奇葩说》有一道辩题是:在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父母无动于衷,我该不该教育他们?

选手岳岳说:

“社会对熊孩子的教育,远不止过肩摔、飞毛腿,更不只是打骂和批评。一切皆教育。”

你不管教好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

而等到那时,再后悔也为时晚矣。

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你不管教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


管教孩子的“四不”和“四要”

  • 四不:


1. 不要经常因为小事抱怨、迁怒孩子。

很多父母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就会拿无辜的孩子撒气,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孩子也没犯什么错,好好引导他就行,却偏偏要大发脾气,惹得孩子又委屈又害怕。

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也会逐渐明白父母的行为是错误的,在下一次做错事受到教育时反而会以此来反驳批评父母,父母的亲和力和威严性都会大打折扣。

2. 不要只顾赚钱而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不是只要提供吃穿住行就能健康长大,家长不是只要赚钱养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什么都不做。

在教育上偷懒,吃亏的是你孩子的人生,要知道,他本可以活得更优秀。

3. 不要放大孩子的错误。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就受多大的惩罚。

不是每一种错误都是大错,也不是每一种错误都非得打骂,针对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教育手段,不要借着父母的威严肆意辱骂、殴打孩子,这不是管教,这是家暴。

4. 不要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

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孩子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多。一味地宠溺,终将酿成大祸。

有选择性地去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有原则性地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

才能恰到好处地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不要轻易对孩子让步。

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你不管教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


  • 四要:


1. 要经常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

不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

有些孩子甚至会故意闯祸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及时关注,才能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路上出现的问题。

及时关注,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2. 要给孩子制定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越早给孩子制定好规矩,他才能越早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会对是非黑白有个基本认识。

规矩最好落实成纸质文件,照着规矩严格执行奖惩,孩子会渐渐明白为人处事的底线是什么。

3. 要时常监督孩子的学习。

成年人都没办法自觉学习和工作,又怎能指望孩子的自觉性。

每天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监督孩子学习,直到孩子已经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4. 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管教要带有指点意义,而非一味地惩罚和控制孩子。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家长做到位了,又何愁孩子变“熊”。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只有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才能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生而为人的基本准则。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孕育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温暖纯良,努力诚恳,有温度、有原则、有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