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误区

失眠症(insomnia)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可见于青少年,儿童相对较少见。国外资料报道青少年有睡眠障碍者占10%~15%,而失眠症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报道认为有上升的趋势。

一、病因

常见病因有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父母不和或意外生活事件等,导致情绪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可引起失眠;居住环境不良,喧闹嘈杂,光线刺激,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长期影响生活及睡眠的规律性;个性人格特征、自幼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也都可以成为引起失眠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

本症主要表现有入睡困难,在床上辗转反侧,长时间不能入睡;或睡眠表浅多梦,睡中醒转增多、早醒、醒后不适、疲乏等。上述情况有时表现为任何一种,有时是几种情况共同存在。失眠可引起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乏力,也可继发精神不振和注意力涣散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要点如下:

1﹒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及职业功能。

5﹒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说明:如果失眠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失眠症。

诊断失眠症必须排除各种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伴发的症状。焦虑症以入睡困难为主,抑郁症常表现为早醒。由于人们所需正常睡眠的时间不尽相同,所以不能仅以睡眠时间长短作为诊断失眠的标准,而应以睡眠的质量及满意的睡眠时间来判断。对失眠的焦虑、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症状的持续存在。由于患者对失眠的严重程度往往有估计过重的倾向,睡眠脑电图检查有助于了解睡眠的实际情况和变化特点。失眠症一般表现为进入睡眠的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再入睡过程中生理性觉醒增多,快速眼动睡眠期相对增加。

失眠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误区


导致失眠症的发生原因有许多,首先应针对不同的原发因素处理,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晚上不应睡得过晚,早上要早起床。有些睡得较晚的人认为早上应多睡会儿,以补偿睡眠时间不足,这很容易造成白天睡眠过多,导致第二天晚上失眠、入睡困难,如后天继续晚睡,则继续晚起床,再次晚上入眠困难,以至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不能养成睡懒觉的习惯,以避免失眠症的发生。

2﹒入睡前有放松的时间,不能从事激烈的体育活动,以防大脑过于兴奋造成失眠。

3﹒晚上应避免饮咖啡、浓茶,避免服用有兴奋性的药物。

4﹒调整或改善睡眠环境,如避免噪声、光线要暗淡等。

5﹒傍晚或早晨进行定期锻炼。

(二)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治疗失眠症的主要方法,目的是消除失眠的主要驱动力——失眠焦虑,使患者躯体放松,解除对失眠的担心和联想,打断“焦虑→失眠→更焦虑”的恶性循环和睡前觉醒的条件反射。必要时还须借助于药物。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刺激与限定、调整卧床时间,其原则是通过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使患者的睡眠时间保持在卧床总时间的85%(即睡眠效率)以上。

具体要求:①仅在有睡意时上床;②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不相关的活动(如进食、学习、看电视等);③如果10分钟左右睡不着,就起来到另一房间,直至出现睡意,然后再回到床上睡觉,如果仍不能睡着,则重复进行,直至入睡;④每天早晨固定时间起床,而不论其实际睡了多长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睡眠效率可得到明显提高。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和原理,可以进行松弛训练,以改善睡眠前的紧张状态。训练可借助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逆转意图疗法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让害怕失眠的患者故意坚持不睡,躺在床上,不看电视、书报等,极力维持清醒,整夜不准入睡,而白天也控制自己不入睡,坚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等,直到患者抵制不住睡眠的需要,经过补偿性睡眠后恢复正常睡眠。

对于过分关注失眠的潜在影响的患者,或抱怨无用的意念或担忧突然闯入脑中的患者,适合认知疗法。包括说教重点、矛盾论理念、分散注意力和意象以及认知重建等方法。尽管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是立足于经观察发现患者对于自身的状况和预后有着大量负性的想法和信念。帮助患者去挑战这些信念的正确性,有助于减轻失眠带来的焦虑和觉醒。由于这些疗法单一使用的疗效尚缺乏充足的询证医学证据,因此目前仍作为二线选择。

可用自我催眠的方法进行。患者躺在安静、舒适的床上,使意念放松,肌肉松弛,轻轻闭上眼睑,然后在宁静的气氛中缓慢反复地说:“我心宁静了……,我四肢温暖了……,我眼睑沉重了,我睁不开眼睛了……,我疲乏了……,我想睡了……,我想睡了……。”这种方法有时开始可能不太见效,应反复地体会与训练。对此法的效果争论较大,不少人认为此疗法效果不太巩固,有时也出现副作用。

失眠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误区


(五)森田疗法

森田正马在创造森田疗法时,就对失眠症的治疗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许多失眠症是由于对不眠的恐惧引起的,而不是真正的失眠。患失眠症的人越是努力想睡越是精神紧张,有的还试用各种办法企图解决,反而使精神活动更加活跃,更难入睡。其中住院式森田疗法的第一期静卧期就是治疗失眠症的最佳治疗方法,他告诉患者,在静卧中,如果感到要睡觉,不必选择时间,随时都可任意地躺在床上;如果睡不着,连续一周不睡也没什么妨碍;千万不要自己想办法勉强去睡觉。这样会很快使患者消除对不眠的恐惧,经过3~7天的时间就基本解决失眠的痛苦,而且也不会出现白天睡觉、夜间不眠的现象。这便是他“顺其自然”的道理。

根据森田疗法的原理,用门诊疗法及集体疗法治疗失眠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也有人用森田疗法治疗失眠症,据报道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苯二氮类药物(BDZ)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都有效,理想的催眠药应能迅速诱导睡眠而无宿醉作用。可根据病情进行选择。入睡困难者可选用半衰期短的BDZ,如替马西泮、艾司唑仑(舒乐安定)、三唑仑。早醒者可用氟西泮、硝西泮。氟西泮在美国一直是最常用的安眠药之一,有助于入睡和维持睡眠时间,副作用较少,长期应用较其他BDZ耐受性好。三唑仑是作用时间最短的安眠药,因很快在体内清除而无白天困倦受到欢迎。然而,最近几年围绕它的可能严重副作用和依赖性(尤其大剂量时),引起关注和争论,其应用已大为减少。

BDZ可能增加呼吸暂停频率,特别是慢性气管炎患者,虽有很多相关报道,但结论尚不十分清楚,明智的办法是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最好不用BDZ。使用时应注意患者躯体情况,特别注意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如宿醉、戒断反应、行为失控、记忆障碍等。应用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3~6个月)。长期应用有反跳性失眠的可能。应注意及时更换药物品种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非BDZ类催眠药有短效的唑吡坦10mg或佐匹克隆7.5mg,睡前服,其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显著下降,但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1个月。还可选用基本没有依赖风险的曲唑酮50~100mg,每晚顿服。如果患者同时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可选用有促眠作用的抗抑郁剂,如米氮平、阿戈美拉汀等。

一般来讲,针对入睡困难,要选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针对睡眠维持困难,要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针对早醒,切忌单用短效催眠药。

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以免产生对药物的依赖,尤其是对青少年患者。长期用药可使患者失去对正常睡眠的信心,易导致对药量的一再增加,因此不宜长期用药,但也不宜骤停,要逐渐减量。另外,还要对躯体的其他疾病进行治疗,以免影响睡眠。

失眠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误区


(七)中药、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药对失眠也有效,不良反应少,没有成瘾性,很受欢迎。市场及医院多出售中成药品,中成药多为一些安神、补脑、益气等成分组成。但由于疗效显效缓慢且不显著,患者往往不能坚持服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我国独特的医疗手段和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它是将两种医学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配伍方案和临床最优的疗效。这种疗法,其临床疗效既高于西医又优于中医,特别是对于失眠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增效与减毒

在失眠症的防治上,现代医学运用的镇静催眠药虽然有较为可靠的疗效,但大剂量反复运用之后,不仅易使患者产生药物性依赖,还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而与中医中药合用时,既可增加其镇静催眠效果,同时中医中药还可减轻其不良反应,使失眠症的防治达到临床最佳疗效。

2﹒治标与治本

在失眠症的防治上,西医西药有时只能达到治标作用,因为产生失眠症的原因较为复杂,现代医学有时尚缺乏有效的手段与方法,中医中药治疗则具有较大的优势,并有丰富的方法和较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当西医西药治标的同时,中医中药可治其病的根本,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以使失眠症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3﹒急治与缓治

由于产生失眠症的原因较多,特别是一些顽固性失眠症,疾病困扰的时间较长,在短时间内可借用西药迅速起效的特点,而运用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缓治,使急治与缓治进行有机地结合,则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达到防治失眠症的目的。

4﹒有机地结合

中西医结合疗法,不是水加油的关系,而应该是有机地结合。这种有机地结合,充分体现两种医学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其临床疗效既高于西医又优于中医,即是“1+1>2”的效用。在失眠症的防治上,若采用这种有机结合的方法,充分地体现出增效减毒、标本兼治、急缓有序的优势,一定能产生临床上的最佳疗效。这对于失眠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大力倡导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上述各种治疗失眠的方法各有利弊,所以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性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案,对多数失眠症患者一般性治疗都有益处。心理行为治疗旨在帮助患者处理应激反应、改善情感表达、完善自知力、促进人际关系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是治本之途,但不足之处是起效缓慢,应配合适当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奏效快,有时能起到立竿见影,但因其不良反应尤其是成瘾性、反跳性失眠,所以仅可短期使用,必要时可更换药物。中药制剂人们易于接受,但个体差异较大,效果不肯定,可作辅助用药,有时坚持治疗困难,所以医生应说明治疗方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一点对需较长时间治愈的患者更为重要。

人们对失眠非常关注,出现错误认识和方法的情况亦十分常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失眠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良好的睡眠来说,睡眠的时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睡眠质量。有的人睡眠时间虽少,但质量很高,次日能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这就不能简单地以时间少而判断为失眠。有一种错误做法,前一晚少睡了几个小时,试图次日早些睡以补回少睡的几个小时,结果适得其反,迎来的往往又是一个失眠之夜。

失眠者睡前常自我紧张,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于是强制地数数字、听钟表声等,结果反而造成大脑过度紧张,更不易入睡。睡前用温水洗澡、热水洗脚,做些轻松的文体活动,听些柔和的音乐,到户外散散步、看看夜景,都会使精神放松。

2﹒对安眠药的不正确认识

一种错误做法是滥用安眠药,一出现失眠,就服安眠药,而不分析引起失眠的原因。针对失眠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就能自然纠正。只有一部分真正失眠者才需要服用安眠药。尤其是患有精神疾病的,要使用专门的治疗方法,而不能单纯地治疗失眠。

另一种错误认识是,对安眠药抱着过分恐惧的态度,一服用安眠药就怕上瘾,因此,服服停停,结果使失眠长期不愈。其实,现在市面上常用的安眠药已经经过严格的优胜劣汰,一些不良反应大、成瘾性大的安眠药已经基本不用或少用了。虽然这类药物严格地说都可能有成瘾性倾向,但实际上,发生的仅是极少数,而且不严重;在临床使用上,医生也知道把握,因此这种恐惧心理是不必要的。

3﹒安眠药的不适当使用

(1)服用时间不适当:

有的失眠者为了睡得好些,一吃过晚餐就早早服用,这其实是反映了对失眠的紧张。用于睡眠的药,一般最宜在睡前30分钟服,这段时间要放下紧张的活动和思考,这样当药物开始起效时就能自然地进入睡眠状态。

(2)选择药物不合适:

通常使用的安眠药是地西泮一类药物,这类药在药物学上称为“抗焦虑药”,除了睡眠作用外,还有治疗焦虑的效果,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会有睡意,但当进行活动时,仍可保持清醒状态,所以不同于传统的安眠药。这类药物品种很多,作用大同小异,但作用特点各有偏重,睡眠作用时间也长短不一,不能随便服用。有的药作用仅几个小时,有的药作用长达几十个小时,所以,对于入睡困难的人来说,要选用短时类药,而对于早醒的人来说,要选用长时类药。短时类有三唑仑;长时类有氟西泮、地西泮、氯硝西泮;中时类有艾司唑仑、阿普唑仑。

(3)不正确减量法:

如果失眠情况好转可逐渐减药,但不可一下子停药,否则,影响效果巩固,甚至会出现反跳现象。因此,减量一定要有一个过程,先可以减少1/2,巩固一段时间,再予减少,最后可用1/4片维持一个阶段;换用药物时,也要有逐渐交替过程。很多失眠者的病情反复是由于减药不当引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