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兩重天的中國賣家

冰火兩重天的中國賣家

深圳寶安工廠(南七道攝)


“現在的情況很複雜。”李芳指著打包好的一箱N95口罩,“這是送給美國客戶的。”她神情有些凝重,1997年從江西來深圳創業,做IC元器件積累了第一桶金,一直活躍在外貿產業。她經歷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但這一次,她覺得情況和之前的都不一樣。席捲全球的疫情正在改變一切,包括外貿和跨境電商。中國的外貿賣家們,正處在疫情和潛在經濟危機疊加的風暴中心。


過山車般的外貿行情


世界離不開中國的商品,中國也離不開世界的採購。


據新華網報道,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達28%以上。江都泰興一個叫黃橋的小鎮,就生產了世界上30%的大小提琴。世界上40%的眼鏡,產自江蘇丹陽市。全球80%的空調、90%的個人電腦、75%的太陽能電池板、70%的手機和63%的鞋子都產自中國。


外貿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根據商務部外貿司今年1月份數據,2019年1-9月,中國“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達19.6%。外貿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進口環節稅收貢獻了全國稅收總收入的11.6%。”


而包括深圳在內的華南區,又是中國的外貿出口重鎮。據深圳官方公佈數據,2019年,深圳市出口總額高達16708.95億元。除了大宗商品,小單的跨境電商零售也很活躍,僅前5個月,深圳海關共驗放786萬票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貨物。


春節淡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於中國的外貿出口,產生了直接影響。中國海關總署3月份的公告,“以美元計價,1-2月出口同比下降17.2%。”“2020年1-2月,中國對美國出口3001億元人民幣,下降26.5%。”


由於疫情,原計劃4月15日舉辦的廣交會將延期。每屆廣交會是中國外貿界的重頭戲,有來自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萬名境外採購商參會。這是舉辦了63年、126屆的廣交會,首次延期。在2003年的非典期間,廣交會依然正常舉行。


擺在今年的外賣行業的中國賣家面前的,是過山車般的行情。在1-2月份,由於國內疫情蔓延,國內的供應鏈被徹底打亂了。工廠開工延期,各地工人無法正常返工,供應商無法供應生產材料,工廠無法開工。而等到3月中旬,國內產能基本恢復時,意大利、法國、美國的疫情開始爆發,封城、停工成了常態,各國失業率劇增。這直接影響了中國外貿賣家們的銷售和生意。


疫情影響會超過08年金融危機嗎?


多位外貿行業人士的分析,如果疫情繼續蔓延,影響可能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9年中美貿易戰。


在從事了10多年外貿業務的Wanda看來,2020年疫情和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對外貿行業影響完全不一樣:


從波及國家來看:次貸危機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受災,波及到其他國家,但疫情是快速在全球爆發,目前在160多個國家都確診了病例,各國都如臨大敵;


從涉及的行業來看:次貸危機衝擊最大的是金融產業、房地產等行業,疫情是橫掃所有行業,沒有任何人和行業可以置身事外;


從經濟表現來看:次貸危機是流動性出問題,各國通過化解流動性來解決危機,而疫情是看不見的生命威脅,致使大部分行業處於停擺狀態,連基本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是2008年和2020年生產成本對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8年時,一個工人工資2000元左右,現在是5000-6000元,還很難找到人。2008年時,寶安廠房租金一個平方每月10-12元左右,現在一個月40元左右,原材料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出廠價格很難跟上成本上漲的速度。


在2019貿易戰發生的時候,外貿圈人心惶惶,朋友圈和微信群充斥著各種不確定的負面消息。剛開始,包括Wanda在內的外貿人,都覺得世界末日來了。Wanda的歐美客戶擔心衝擊太大,要求他們去越南等關稅低的國家開廠,確實也有部分廠商做了遷移。一些訂單開始流向越南等地。但是很快,歐美客戶反饋說越南供應鏈配合不行,越南那邊溝通效率低下,服務也差,於是一些訂單又開始迴流到國內,整個算下來,整體訂單在貿易戰之後,大概只下降了5-10%。恐懼往往過度放大了悲觀情緒。


中國是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國家,國內供應鏈的優勢是大而全,價格相對便宜,反應速度快。現在的製造業生產,已經完全是一個供應鏈、產業鏈深度合作的生態,再小的一個商品,也沒法獨立完成了。需要整個供應鏈上的多個合作方配合。一根看起來很普通的音視頻傳輸的連接線,包括核心部分的光纖,PVC塑材、金屬線、端子開模、膠帶、外包裝。每一個部分都需要一個供應商和小型加工廠。至少需要6家供應商參與。缺一個環節,就沒法出貨。在這點上,任何國家,短期內都沒法取代中國。從這點來看,產業鏈的整體轉移,可能性極低。


外貿企業倒閉潮來了嗎?


富蘭克林說,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經過前幾次風波,我們現在從樂觀的角度來看,目前的行業情緒比實際情況要悲觀些。恐慌情緒被放大了。”從業20年,李芳深有體會。


中國外貿廠家,當下被疫情推到了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大型外貿廠商,並沒有像傳說中的大面積停工,或者傳說中的倒閉潮,當下還在全力開工。不過他們消化的,是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國外訂單。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小型的產品單一和客戶單一的外貿工廠,形勢不容樂觀。


外貿行業的高峰期,一般是在頭年的12月份,第二年的1-2月份,這個時候歐美過完了感恩節聖誕節之後,需要補貨,同時為了避開中國春節的停工,會提前下單。然後進入夏天是一個淡季,從9月份再進入旺季。


深圳寶安一家專業生產音視頻傳輸線、HDMI等數據線的外貿生產商,目前正滿負荷開工。這家公司成立了20多年,工人超過400多人。在深圳和內地都有工廠。產品主要用於企業,醫院,行政單位,娛樂場所等,也有個人使用的數據線充電線等。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等一條龍全覆蓋,主要客戶包括沃爾瑪等歐美公司。


他們年產值2億左右,有50%的訂單來自於歐美。歐美高峰期一個月訂單超過1500萬,目前正在正常生產,但這些都是年初已經下單的。從4月份開始,新的訂單就逐漸減少。多位外貿人士分析,按照歐美疫情蔓延的情況,預計要到8月或者10月份才能緩解。那麼接下來工廠接不到訂單隻能空轉。如果疫情6月份出現拐點,那麼整個工廠不會受到根本性影響。如果10月份結束,那麼整體訂單損失超過40%-50%。而工廠職員每月工資140多萬,房租水電固定值開支30萬,最少每月需要支出170萬左右。但好在,他們已經在之前開始佈局國內市場。


浙江溫州一家高壓電氣公司的高管透露,他們的工作目前正常。產品主要是適用於鐵路、電力方面的高壓電氣設備,2019年3億多產值,60%是銷往國外的外貿訂單,40%是國內訂單。目前整個公司生產並沒有減少,都是在全線開工。但都是消耗去年年底下的訂單。這批訂單完成之後, “因為外貿新訂單還沒有著落。正計劃大力拓展國內市場佔有率。”


在另一方面,目前確實有部分競爭力較低的外貿企業,已經受到疫情影響和衝擊:


客戶單一:一家外貿工廠大部分產值和訂單,來自於一個外國客戶,這樣的生存狀態其實非常脆弱。很多國外的大客戶都要求籤降價條款,廠家一年必須給採購方降價5%。沒有談判空間。這種情況下,客戶可能一咳嗽,廠家就要感冒。2020年3月23日,東莞精度表業有限公司發佈公告,受疫情影響,公司最大的客戶——美國寶利FOSSIL取消了訂單。而這家客戶佔了精度80%的訂單量。精度實行了休克療法:全員放假三個月,員工可以隨時辭職。


產品單一:對於外貿加工企業來說,現在的分工越來越細,有很多公司生產出口的只是一個配件或者部分配料,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商品。過度單一的產品線,利潤主要是靠著加工費用。這種狀態基本上沒有關鍵性的技術和護城河,很容易被淘汰,或者替換掉。一旦產業受到衝擊,這種邊緣性的生產者,首當其衝受影響。2020年3月18日,成立於1992年的東莞泛達玩具廠宣佈結業,他們曾經給迪士尼、孩之寶等提供服務。主要產品就是生產和銷售玩具製衣、布料袋及編織袋。他們做的只是玩具的外包裝的一個部件。


冰火兩重天的中國賣家

亞馬遜官方入庫調整通知


純貿易商:很多外貿行業的中國賣家只是中間商,沒有自己的工廠。亞馬遜中國賣家就是典型代表。在疫情衝擊下,生產有影響,除了剛性需求外,各國個人消費在降低,銷售下降,加上亞馬遜平臺政策變化,多重夾擊。


外貿行業有一種說法,亞馬遜50%的賣家來自於中國,中國50%的賣家來自於深圳。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說,(包括中國賣家在內的)第三方賣家銷售額佔比,從2008年的30%升至2018年的58%。銷售額從1億美元增長到了16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52%。


冰火兩重天的中國賣家


在亞馬遜上,服裝等是受到衝擊最明顯的品類之一,而紡織品和服裝,正是中國賣家的重頭。有的賣家表示,“公司服裝以夏季度假服飾為主,受疫情影響,近期老外們都沒有度假的計劃,或者是取消了。” “一開始是日本,後來疫情擴散後,歐美市場訂單開始下跌。以前我們一天出100單,現在少的時候只有30單。”


影響跨境電商賣家的,還有上漲的物流成本。按慣例,走空派(空運加上派送的簡稱)物流渠道,一般春節後一公斤是32元,現在漲到了40元,漲了25%。即使漲價,很多渠道由於海外疫情,已經無法發貨。這時亞馬遜平臺的策略也出現了調整:“我們決定暫時優先考慮進入我們倉儲中心的家庭必需品、醫療用品和其他剛需產品。”對於非上述品類的商品,將暫時停止入庫。這讓很多中國賣家有些措施不及。


中國外貿賣家們的自救


疫情何時出現全球性轉折點,遠遠還未可知。對於下半年行情,中國賣家們都保持謹慎的態度。但生活和生意還是要繼續。中國賣家在進行著各種方式的自救:


開源:在深圳寶安開工廠的老蔡說,他周圍的外貿工廠,都在開闢包括速賣通等新渠道。目前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和歐盟,這也是中國賣家之前的主要銷售區域。2019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國前四位分別是:歐盟、東盟、美國、日本。中國賣家們也在積極開發新的客戶。包括日本、新加坡、印度、澳洲等地未受政策影響的區域,發掘新的機會。


Wanda所在的公司老闆,提前做了預判,針對客戶做了分散風險的佈局。在早幾年,就把100%外貿訂單,優化到50%外貿,50%國內市場。同時從原有線下渠道,拓展到國內天貓淘寶商家合作。在這次疫情中,國內的訂單目前來看,影響並不明顯。


同時,他們也加強了和客戶溝通,包括給客戶免費郵寄口罩,安撫客戶,幫助歐美客人做規劃,做當地的疫情和商業風險評估,一起梳理生意的問題,儘量把風險降低到最低。一起共渡難關。“不能在客戶困難時,拋棄客戶。”


面對庫存過多的非緊急商品,面對疫情衝擊,很多商家開始選擇殺手鐧:降價。這是無奈的選擇,但也是資金回籠最快的方式之一。


節流:節約開支成了最現實的事情,最直接的就是把之前在亞馬遜等地投放的廣告,削減或者停止投放。面對倉庫的入庫問題,採用一種特殊的運輸方式——在途貨運。目前亞馬遜的政策限制在4月5號左右,於是有部分賣家計算好解封時間和貨運時間,然後海運發貨,海運時間長,貨運量大,卡在解封的時間到達,然後入庫,但這種風險也很明顯,一旦到時亞馬遜繼續執行限制入庫政策,那隻能自己找倉庫,自己找物流發貨,成本會高居不下。


管理:多位中國賣家均表示,今年會收縮公司規模,調低全年經營預期,甚至已經有少數同行開始關閉和轉讓公司了。“之前發展速度還不錯,盤子比較大了。今年的經營目標會適當的往下放。主要把公司現有品類做好,擴張的速度慢下來。趁這個時間也抓一下公司內部的管理品質。”經過這次疫情,外貿公司的風險意識有所增強,開發新品時會更加謹慎。“對於公司長期發展而言,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


但也有很多老闆表示不會盲目裁員,“(裁員)是治標不治本,關鍵還是找到新訂單。萬一有訂單時,沒有了工人,那不更糟糕。”


政策:在關鍵時刻,政府的政策支持,對恢復出口和貿易經濟也會起到刺激作用。2008年,為了保持外貿的穩定,從中央到地方,密集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連續4次調高出口退稅率。取消或降低部分關稅、為加工貿易鬆綁等;在這次疫情發生後,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出臺政策,穩定外貿和出口。商務部和財政部發函,強調“專項資金支持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上海政府“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鼓勵在滬金融機構加大外貿企業的支持。”但所有的一切,根源都在訂單,沒有訂單,機器就沒法運轉,就沒有出口訂單,政策上的出口退稅也就無從談起。


一位外貿資深人士說,一場疫情其實顯示了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緊密性,也暴露出了中國外貿製造的一些弊端。其中一個就是跟風,隨大流。前段時間,口罩等醫療物資火爆,於是很多人拋棄了原有的生意,都轉行製造口罩等產品。打開微信外貿群或朋友圈,超過50%的人都在倒騰口罩等醫療資源。倉促生產出來的口罩,很多都不能達到行業標準,更沒法出口到歐美,只是趁著疫情,賺一波快錢。這些人並沒有長遠規劃,邊走邊看。現在很多口罩廠家已經開始產能過剩,又面臨新的轉型問題。


全球經濟結合得越緊密,不定期的波動頻次可能就越多。但每一次產業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時,都會誕生出新的產業和模式。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包括中國製造的全球產業都被洗牌,原來定位在低端製造的大部分的產業,都主動或被迫加快了產業升級,向著全球產業鏈的高端進化。在廣東,包括光電、環保、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都是在2008年之後獲得快速發展的。


在老蔡看來,疫情遲早會結束,所以他對外貿生意還是有信心。“等這一段疫情過去,市場還是會恢復。對於我們這些製造商來說,仍會把中國的產品賣到國外去。不過我們的商品,確實需要提高些技術含量了。”


(本文所有人物均為化名,感謝老蔡、Wanda、李芳等人提供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