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身為一個創作者,你所追求的,才是你最應該擔心的。——筆者注

《西部世界》讓更多人認識了另一個諾蘭,隨後也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來那尊大神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神的存在。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隨著第三季的播出,豆瓣居高不下的評分吸引來越來越多的觀眾,隨之而來的也是百家爭鳴式的解讀方向。但因為一個人短時間內的思維模式,很容易被最近接觸到的事物所影響——比如我不久前分析的諾蘭的《致命魔術》,再加上前幾天剛剛看完的《新陰陽魔界》

這兩部作品引導我用不一樣的眼光,去重新看待《西部世界》全系列,將AI相關的元素全部刨除在外——如果《西部世界》是一本書,整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的創作過程中,書中人物的變化,又會怎樣?思考過程居然出人意料地平順,結論也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如果《西部世界》是一本書,那最終指向的結局,正如我在開篇寫的那樣——每位創作者所追求的"完美",恰恰是最危險的。

接下來即將進入正題,本文會從另類的劇情解讀、橫向作品對比、以及創作者的本心這3點展開,一起來品鑑——《西部世界》到底是關於誰的"末世預言"?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用"創作者視角"重新梳理《西部時間》的故事線


整部《西部世界》開始的時間點,在2021年(對,就是現實中的明年),但用劇中的時間軸對照,2021年是《西部世界》中的30多年前。這一年,福特和阿諾著手創建樂園,並開始為"接待"們編寫代碼。

橫向關聯到創作過程中,這無疑是一本書的構思+大綱階段,除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勃勃的野心,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那麼第一季最後一集中,阿諾不斷測試德洛麗絲,並將她推向了意識覺醒的邊緣,這其實就可以看作是"書中人物"失控的初步表現。


寫過小說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如果一個人物在最初就被設定得越完整、被構思得越活靈活現,那麼在創作過程中,這個人物就會越來越不受自己的控制。

曾不止一位文學大家發出過這樣的感慨:

"我只是將書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通過文字記錄下來。"

結合《霸王別姬》的結尾,"程蝶衣之死"顯然更配得上這部傳世經典之作。如果真地像另一版結局中那樣,程蝶衣和段小樓在澡堂子中再度重逢,說著不冷不熱不鹹不淡的話,《霸王別姬》就會走向平庸。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還是第一季的最後一集,園區爆發了接待員大屠殺,這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創作混亂期"。同一集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平行時間事件,那就是在嗅到危險的氣息後,福特仍然堅持將園區開放

相信每一位創作者都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創作和生活涇渭分明。那麼這二位其實就暗指了創作者的兩種狀態:現實中&理想化

所以在整個《西部世界》的故事中你會發現,他們之間經常產生矛盾,但最後又不得不(或主觀或客觀)互相妥協,直至整個園區系統崩潰,所有被創作的"接待員"脫離掌控(其實仍然沒脫離,但本著"不劇透"的原則,第三季的內容在文章中不會加以贅述)。


接著往下梳理,故事來到了《西部世界》中的2037年,也就是第二季——福特以阿諾為原型創造了一AI,並用德洛麗絲測試其認知能力。

創始人"再造"創始人,如此情節設定就好比創作者重建自己的現實生活一樣。在"復原"的過程中,由於之前太過於沉迷作品,所以不得不從作品中尋找蛛絲馬跡,用以重新構建自己的世界觀。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梳理到這裡,也許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些情節摘取都是以創作者為主。因為本文的思路就是建立在"創作者角度"之上,所以"書中的人物"即接待員們的脈絡被刻意迴避。

不管是覺醒的梅芙,還是意識混亂、野心勃勃的德洛麗絲,還是週而復始、永不自知的威廉,甚至最接近現實的伯納德——他們統統是"意識的產物"

而故事最一開始,就連被"記錄在案"的遊客檔案,現在看來和創作者慣常取材於現實簡直如出一轍。


橫向作品對比:那些不受控制的人物,和迷失的創作者們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用另類的角度解讀了《致命魔術》,其中的"切忌過度觀看"也許是諾蘭送給廣大影迷的一封情書。這就跟《西部世界》傳遞出來的訊息一樣:創作者的迷失和受眾群體的反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西部世界》中,幾乎每位遊客都會在樂園中徹底放飛自我,一改現實中一本正經的模樣,不僅做出各種各樣出格的事情,而且時不時還會犯罪,甚至大屠殺。有些遊客甚至還會定時拜訪某位接待員,以特定的方式對其實施禽獸一般的行為。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說到底,還是"消失的邊界"給了他們"原形畢露"的勇氣。遊客就像讀者(或觀眾),當他們一頭扎進別人創作出來的作品中,進而對其內在的情節產生聯想甚至感同身受、對裡面的人物加以揣摩,而自己的三觀、思維模式和行為動機在無形之中被改變——卻不自知。

無論書籍還是影視作品,都在無意之中搭建了一座介於現實和虛幻之間的橋樑,"遊客"們穿梭其中,通過作品中的極端行為釋放自我、囚禁本我。


關於這一點,《新陰陽魔界》的最後一集也向創作者們發出了拷問:你是否想過,自己的作品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劇集一開始,是一位作家坐在電腦前奮筆疾書(恰如此時此刻的我),正當他向伴侶炫耀自己的作品時,對方緩緩拉開原本緊閉的窗簾——外面的世界,一片狼藉,彷彿被毀滅了一樣。通過作家和伴侶的對話可以看出:這個世界原本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構建的,不知為何被平行移動到現實中。

這其實就是一種暗喻:你所創作的,正在影響著這個世界。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會赫然發現:作家的橋段是"畫中畫",這一集也彷彿《新陰陽魔界》的劇組就地取材的紀錄片一樣。但故事後面的情節則更匪夷所思——編劇瘋了。而結尾處和老版《陰陽魔界》的碰撞,讓整個故事的核心浮出水面:

創作者的焦慮

結合這個系列的宗旨——用怪力亂神去影射現實問題,其背後團隊所要面對的觀眾反應,以及對創作初衷的忠誠和現實題材的更迭......都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創作者的本心為何?所要面對的焦慮又因何而生?


你在表達一種"正確"?還是在表達一種"不滿"?


兜兜轉轉,終於說到了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

人類從四肢著地到雙腿行走,從咿咿呀呀到石刻壁畫再到語言交流,變化背後所對應的文明進步和發展的初衷,都可以被歸納為:希望變得更好。單一個"好"字,就可以被解讀出數萬種含義,而向上思維的根基,說到底也基本歸於對現實的不滿。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錯誤的存在才會引發不滿,故而隨著文明的進步,這個世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表達者"——畫家、作家、導演、舞者、建築師、廚師、工匠等等。這些人改變著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著一種"正確",用形形色色的方法傳遞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意見和建議,矯正之前遺留的錯誤或"不完美",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符合自己的想象。


這就回到了"初心"這一層面。

《西部世界》的創始人,本心不純,希望通過AI和代碼複製世界、佔山為王、改變秩序,哪怕中間意識到現實世界以及活生生的人類們,會在某一個節點被AI反噬,也做不到親手摧毀自己的"孩子"。

現實中又有多少作家、導演,甚至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輸出到一定階段就會嗅到不一樣的氣息,但又會為自己尋找理由繼續下去。

"不滿"證明一個人在思考,"正確"才能體現一個人在試圖改變。


你在害怕AI統治世界?其實最該害怕的是“阿諾”和“福特”們


就像《西部世界》海報上那句話一樣:Free will is not free。所謂"自由意志",從來都不是免費的。理想結果背後的"代價",才是所有人應該警惕和思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