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縣老爺施巧計,一邊建橋一邊破案,據傳三原縣就因此橋而得名

“三原橋,涇陽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這是流傳於陝西的一首民間俗語。三原的橋確實很有特點,據說三原縣的縣名就與三原橋有關。

知縣老爺施巧計,一邊建橋一邊破案,據傳三原縣就因此橋而得名

三原古橋

明朝萬曆年間,官府準備在清峪河上修一座橋。為了防止洪水暴漲的時候沖垮橋身,當時設計橋的時候就有很高的要求。最後,由於條件達不到,沒了辦法只好降格為石頭橋,即便是如此,這也愁壞了當地的知縣老爺,從哪裡找那麼多石頭呢?

除了修橋的事,知縣老爺一概不放在心上,但是有件事是例外,那就是吃魚。這知縣老爺是江浙人士,千里迢迢來到陝西赴任,其他事情都好辦,唯有這吃的方面卻很是不習慣。他有次外出巡查看到清峪河裡有魚,當即吩咐一個差役,每天給他釣魚或者蛙來吃。

這幾天,知縣老爺心情不好,那差役不敢怠慢,早早來到清峪河邊。說來也倒黴,就在他準備拉魚上岸的時候,腳下一滑,掉進河裡淹死了。

知縣老爺聞知此事,非常傷心,吩咐其他差役,一定要把屍體打撈上來,好好安葬。那清峪河水流湍急,人掉下去,不知衝哪裡了。眾人沿河搜尋,差役的屍體沒找到,卻意外發現一個拴著半扇石磨的屍體。

眾人多方打聽,也不知道這人是誰。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知縣老爺也不敢怠慢。他思來想去,終於想到一條妙計。

知縣老爺放出風來,為了修橋,要用許多石頭,沒辦法了只好從民間收購不用的石磨盤。話說別的東西可能沒有,但這石磨盤當地可多的是,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知縣老爺的命令剛傳出去,就有不少人拿自家磨盤來換銀子了。這些磨盤有大有小,有粗糙的有精緻的,就是沒有和那個屍體上的磨盤對的上的。

知縣老爺施巧計,一邊建橋一邊破案,據傳三原縣就因此橋而得名

磨盤橋

眼見的磨盤越收越多,知縣老爺後脊背發涼。衙門裡用來修橋的銀子都被他挪到這裡了,兇手依然沒有找到。這要是被朝廷發現了,丟官罷職是小事,說不好小命也不保了。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有個對中年夫婦揹著半扇石磨來了。衙門的差役天天收石磨,他們的薪俸都被移走了,因此一看到石磨就火大,又看這二人慢吞吞的,便沒好氣地說:“家住哪裡啊,為啥來得這麼遲,這石磨我們已經收夠了,不要了。”

那對夫妻,堆出滿臉的笑容,一個個央求,最終差役還是收了。就在他們拿了銀子準備走人的時候,卻被差役當場拿下。

原來他們背來的那扇石磨,剛好和那死者身上的石磨是一對。知縣老爺當即升堂問案,二人不得不招。他們本是開旅店的,那死者住到他們店裡,身上有不少銀錢,這兩人便見財起意,將他殺害,並且栓上石磨沉入河裡。兩人也因此得到了相應的懲罰。

知縣老爺一看收了這麼多石磨,便和石匠們商量著能不能用這些石磨修橋。當時領頭的是個技藝精湛的石匠,他用了兩年時間終於修了一座中間大,兩頭小,有三個圓孔的石拱橋。即便如此,那些石磨盤還沒有用完,知縣老爺就讓人鋪在了橋的兩邊。

就這樣一個圓石、圓孔、圓邊的橋終於修成了,人們都叫它“三圓橋”,久而久之就叫成了“三原橋”。後來縣名就因為此橋改成了“三原縣”。

這個流傳於當地的民間故事,雖然不能作為三原縣由來的憑證,但是卻反映了當地人民的能工與巧思。

其實,三原縣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境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等三個原的緣故。

知縣老爺施巧計,一邊建橋一邊破案,據傳三原縣就因此橋而得名

三原縣

如今的三原縣由當初那個以橋聞名的小縣,一躍成為西鹹國際化大都市的副中心城市,也是關中地區人氣最旺、人口最多、商貿最繁榮的縣城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