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威为什么不能成为山东“第三极”?

2019年(初步核算)烟台威海的GDP加起来超过1万亿(10617.18亿元),位居全省第二,比青岛少1100多亿,却比济南多出将近1200亿元。


烟威为什么不能成为山东“第三极”?

2019年山东16地市GDP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烟威是山东的“第三极”。为什么呢?


山东经济有两个极点,一个是以青岛为核心的青岛都市圈,一个是济南为核心的济南都市圈,形成了“双城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称之为“两圈”,表示要举全省之力,“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烟威都市圈只是“四区”之一,规划中只是讲要“引导有序发展,积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显然,烟威不能算作山东“第三极”。


烟威为什么不能成为山东“第三极”?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图(2030 年)


但是,为什么?你讲不出来理由,烟台威海人都不服。


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关系图”。


烟威为什么不能成为山东“第三极”?

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关系图


极点之所以为极点,一方面在于自身的已有实力,另一方面在于与外部其它地区的联系。显然烟威地区的自身实力已够,但与外部其它地区的联系很弱。首先,因为烟威北部是辽宁(或如该关系图中所指的“辽中南城市群”),本身已经塌陷,无法建立强连接关系。其次,烟威的东部是日韩,而中日韩三国协作一直受各种因素影响,再说三国协作发展的重心在青岛。最后,烟威与济南地区的联络也很弱,我们都知道自古烟威到济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现在随着高铁建设有所改善,仍需要3、4个小时(这个时间并不算太长,问题在于济南、烟威的经济联络较弱)。


随着京沪高铁二通道的开建,临沂有机会成为“第三极”,不过它需要在战略上做对,那就是:全面拥抱长三角(临沂也将面临着来自京沪高铁沿线的枣庄济宁等地的剧烈竞争)。菏泽则有机会成为“第四极”,但突破菏泽需要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不应该是济南,而是较近的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及更远的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有“京九线”贯穿,京九高铁重要组成部分的“京雄商高铁”已在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待开建)。


这里多说一句。日韩对烟威、青岛(甚至整个山东)非常重要。在下图中,烟台距离韩国首尔的直线距离不到500公里,距离日本东京的直线距离1600公里左右。如果中日韩三国协作关系能够很好建立,显然青岛这个极点的动力源十足。而烟威与青岛的动力源的来源是一样的,我们将其归为一个极点中,也就是说烟威地区要被包含在青岛都市圈内。青岛都市圈将青岛、潍坊以及烟台、威海包括进去后,可见有多强,绝对是山东省的第一极点;但是我们却不能将烟威称之为山东的“第三极点”了。


烟威为什么不能成为山东“第三极”?

一线贯穿中日韩


因此,对烟台、威海的策略选择是:


1.近期内,加快与青岛市的一体化程度。在产业上与青岛有所错位,相互补充。


2.中长期,烟威要与青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日韩三国协作发展。烟威和青岛两地可以根据产业基础、与日韩经济交往的历史渊源,有所分工侧重,比如,烟威主要以对接韩国为主,青岛主要以对接日本为主。其实并不需要做太明确地区分,只需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有朋友可能会认为,青烟威一体化会将烟威吸空、吸干。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将要素流动性壁垒打通,无论要素最终流向哪里都是资源配置的优化,也不存在一边发展起来,另一边就注定要空心化的现象,因为有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素流到一个地方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报酬会递减,因此会适时返流或反哺到原处。


至于,“在产业布局上两地缺乏协作互补的基因”“地形上因胶东半岛多丘陵导致青烟威之间交通造价成本极高”等因素确实存在。只要策略正确,时间会改变一切——青烟威一体化势在必行!


下面这幅来源于《山东省沿海城镇带规划(2018-2035年)》中的“一主两副、三湾三区”的空间结构规划图,很好地指出了烟威、潍坊与青岛的关系。青岛、烟威、潍坊是山东第一极点——“青岛都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


烟威为什么不能成为山东“第三极”?

山东省沿海城镇带规划(2018-20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