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導 讀:交通是城市的命脈,是克服“城市病”的重要內容。這些年來,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開發區)以規劃為引領,以“六化之法”為抓手,全力構建支撐開發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促進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為開發區保持基本無“城市病”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開發區落實道路里程284.5 公里,規劃實現率達到89%,已建成道路網密度4.7公里/平方公里,呈現出路網體系成熟、道路規劃實現率高的特點。


01 體系化編制,構建開放高效的“聯通網”


自開發區成立以來,隨著功能定位調整,先後開展了3次綜合交通體系規劃,20餘項具有本地特色的分區、分實施單元交通專項規劃,40餘項以緩解重要節點、重要橋樑、交通樞紐等具體問題的交通規劃,構建起了快線與慢道有序搭配、幹路與支線高度融連、樞紐與站點佈置科學的交通網絡。


從對外通道來看,具有“均衡、便捷、多層次”的特徵,方便開發區與中心城、大興新城、通州新城的交通聯繫,道路系統成熟。

從內部道路來看,內部道路網形態以榮華路、榮昌東街、榮昌西街為道路骨幹,多條次幹、支路縱橫交錯的方格網狀佈局。

從公共交通體系來看,全區共72條公交線路,常住人口配置公交車數量達到61輛/萬人,遠高於全市平均10輛/萬人水平。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目前,在開發區60平方公里範圍內,初步實現了新城與中心城的長距離出行,以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等大運量快速客運走廊為主;各組團之間的中長距離出行,以公交幹線為主;組團內部的中短距離出行,以公交支線為主的交通體系。


02 綠色化引領,繪製健康慢行的“出行鏈”


綠色交通發展水平,是一個城市綠色發展和治理能力的綜合體現。開發區規劃分局先後編制了慢行和綠道體系規劃,以“健步走”“活力騎”為著眼,以系統連續貫通、道路安全舒適、配套服務完善、景觀環境優質、區域特色鮮明為目標,全力打造“健康休閒之道、城市魅力之道、生態保育之道、整合帶動之道”。


一是讓慢行和綠道體系與公交、步行及自行車交通系統相銜接,為市民綠色出行提供服務,豐富城市綠色出行方式;

二是讓慢行和綠道體系串聯城鄉綠色資源,為市民提供親近自然、遊憩健身的場所和途徑,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讓慢行和綠道體系連接城鄉居民點、公共空間及歷史文化節點,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促進人際交往、社會和諧與文化傳承;

四是讓慢行和綠道體系整合旅遊資源,加強城鄉互動,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提升沿線土地價值。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目前,開發區共建設道路慢行系統89 公里,渠化路口68 處,已形成“工字主軸-三橫五縱-兩個組團-五個節點”的空間結構,為市民健步、騎行、遊憩提供了優良舒適的環境。


03 人文化設計,打造街道空間的“金名片”


近年來,開發區著力打造高品質街道空間環境,努力實現由“車”向“人”、“強調交通功能”向“促進街道與街區融合發展”、“紅線管控”向“整體空間營造”轉變。


在保障非機動車路權上,新建改造主幹路、次幹路通過機非分隔帶、護欄等方式,基本實現獨立的非機動車系統;支路通過路段彩色鋪裝、交叉口渠劃段護欄+彩色鋪裝方式確保非機動車路權;交叉口處隨右轉車道同步彩色鋪裝,確保完整的自行車道系統。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在保障便利化出行上,街道斷面佈置實現快速交通、集散交通、非機動車及行人各行其道,儘量減少各類交通及活動間的衝突;交叉口通過標線施劃方式明確自行車、行人各自過街通道,大路口處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縮短行人過街距離,保障行人過街安全;公交站臺改造為島式站臺形式,自行車道從站臺後繞行,減少公交停靠與自行車通行之間的相互影響,提升公交通行效率。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下一步,開發區規劃分局將認真落實北京市街道工作會議精神,不斷通過街道空間的合理佈置、界面優化,提升街道空間環境品質,促進人與街道的自然融合,讓街道擁有舒適安全的環境、賞心悅目的景觀和生動美好的生活氛圍。


04 數據化支撐,架起破堵治亂的“感應器”


為掌握開發區的交通運行特徵,開發區規劃分局每5年左右會組織開展一次居民和企事業職工出行調查。自2008年開始,每年會開展1到2次交通流量調查,目前已開展43次。通過開展交通調查,基本掌握了開發區道路交通運行規律,注重用數據打通 “堵點”、用數據規正“亂點”、用數據化解“淤點”,為打造便捷交通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在2019年開展的交通調查中,創新性的探索以手機信令數據為主,人工調查為輔,具有高性價比的交通出行數據採集模式,有利於開發區建立長期動態的數據獲取機制;同時將視頻識別技術引入交通流量調查中,實現路側拍攝視頻,流量和車型的高精度獲取。為獲取居民及企事業單位人員出行特徵,處理來自聯通公司1300個基站的約1.1億條/天的手機信令數據,實現對亦莊新城438平方公里研究範圍的全覆蓋。流量調查共設置68個調查點位,覆蓋亦莊新城225平方公里的主要道路對外交通節點。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05 科技化助力,用好一路暢通的“智能機”


城市交通模型是交通規劃中極為重要的實用技術,能分析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的各類要素之間的關係,並進行直觀、量化的表達,是制定交通戰略、對策和交通規劃方案的必要手段。2016年8月,開發區規劃分局在全市各區中率先建立交通分析模型,模擬交通運行狀態,有力提升了開發區交通規劃及治理的科學化水平。


2017年以來,交通分析模型系統在多個場景下進行了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據最新確定的新城建設規模、功能佈局等,開發區規劃分局正在組織建設亦莊新城交通分析系統,預測亦莊新城未來交通特徵,確保規劃方案精準響應不同對象的出行需求,提供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務。


06 精細化管理,形成規範和諧的“交通圖”


這些年來,開發區規劃分局注重向管理要效益,遵循交通與土地協調發展的規劃理念,加強交通需求管理,全面提升交通出行品質和運行效率。


一是,注重規劃實施,嚴格落實建設。開發區規劃分局嚴格按照規劃統籌同步推進路網的建設,無論是選址還是建設標準,基本做到規劃實施不走樣,規劃實施率較高並與用地投放時序基本同步。同時,加強人口、就業崗位規模與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總量的統籌,高標準配置交通設施,保障交通設施用地,規劃交通設施用地佔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約20%左右。

二是,實施差別化交通需求管理,規範停車管理。堅持配建停車位為主、社會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基本原則,滿足基本停車需求,在積極挖潛現有用地資源,利用小區內部空地、綠地等空間建造立體停車場(庫),增加基本車位供給。目前,區內停車場共計97 處。

三是,設置潮汐車道,充分利用道路資源,減少交通擁堵。潮汐車道的管理上,設置了潮汐車燈,並在全國首次推出了全自動化的“拉鍊式”潮汐車道控制方式,進一步提高了潮汐車道的效率和安全性。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放大招!“六化之法”打造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效交通


本內容由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分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