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2020年2月1日,全國新冠疫情最新通報:新增確診2590例,累計確診病例直逼15000高峰,中國人民空軍8架大型運輸機增援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設通宵達旦。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經超過300大關,全國30個省區市進入一級響應。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一片焦灼的赤紅。千家閉戶,萬門闔窗。飛速發展的時代被強行剎車。新冠病毒的幽靈,潛伏在每一個可能的角落,要扼緊人類的咽喉,把人逼至死亡絕境。所有用於防護和消殺的物品奇缺。一線醫護和逆行人員近乎暴露在病毒之下,用血肉之軀構築著人民群眾的生命防線。

方城縣藍天救援隊隊長袁海瑞,和方城縣一百多萬普通市民一樣,人雖呆在家裡,卻心神不定地來回划著手機屏。突然,他在一個全國性的工作群裡,看到了一條消息:家住駐馬店泌陽的一名隊員,經營著的消殺用品商店還有少量存貨,可以平價供應給需要的隊友們。

袁海瑞心頭一動,指下已經@了財務 。

“查下咱們賬上還有多少錢。”

“兩萬。”

“只有這麼多?”

“只有這麼多了。怎麼了袁隊長?”

袁海瑞在思索:疫情突發,武漢封城,河南硬核防疫,方城聞聲響應。做為國家安保系統之外的一支民間公益組織的地方負責人,他一直在努力尋找機會,想為抗疫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他怕這難得的渠道和機會,會稍縱即逝。

一聽有消毒貨源,大家都很振奮。可也有人說出了顧慮:這不是藍天救援隊的既定工作內容。如果傾囊拿出,賬上沒有一分錢,下一步隊上怎麼開展工作?

袁海瑞也很猶豫:雖然自己是隊長,可是救援隊是大家共同的事業,需要共同做出決定。並且,駐馬店也是本次疫情的重災區,往返間極大的風險不言而喻。就在這時,一個個聲音在群裡響起來:

“買吧,抓緊,顧不了那麼多了。”

“救援隊的錢物都是社會捐贈,只要還是用在社會上,就是有意義的。這也是大家的愛心傳遞。“

“疫情對國家都是一場大考驗。我們也得摸著石頭過河,先搶著買回來再說。”

“沒運費你別愁。我來負責。” 隊員薛松林說。

“我年輕有力氣,抵抗力強,我去裝車。”

“我去,我孩子大了,會自己照顧自己了。”

“我也去。我帶著方便麵礦泉水,不用考慮吃飯的事。”

隔著屏傳遞出的熱血沸騰讓袁海瑞幾乎想掉淚。他敲出了一行字:“這個時候,敢舉手的都是勇士。”

方城縣疫情指揮部接到報告,馬上向藍天救援隊發放了通行證,開出了協調函,全力支持。經過再三斟酌,周保倉、王金奎,賈進德、薛松林、徐娜五位勇士,坐上東風兄弟俱樂部雷鋒會員李國軍的貨車,朝著充滿未知和兇險的異鄉,開始了藍天救援隊在新冠疫情期間的第一次逆向之旅。。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2月1號下午,4噸消毒液運抵方城。

有了物資,就要緊鑼密鼓開展消殺了。沒有防護服,隊員程亞輝找到自己的親戚,好話說盡,承諾有借有還,才終於弄來了三套。2號,救援隊的迷霧機轟鳴起來,賈進德、周保倉、姚學忠和薛松林,這些身著藍裝的勇士,開始進入一線單位消毒殺菌。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救援隊將目光第一個鎖定了敬老院。相比而言,老人不僅是弱勢群體,也是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的易感人群。緊接著,鳳瑞辦事處、楊集辦事處、柳河派出所......一個單位一個單位,一間房子一間房子,一塊場地一塊場地,重達30多公斤的藥桶背在身上,跘帶勒過雙肩,一桶藥下來就汗流浹背,兩桶藥整個人渾身透溼。初春的寒風一吹,瞬間冰火兩重天。天色慢慢暗下來,冷風四闔,他們才拖著沉重的身體,爬上了回返的工作車。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防控還在升級。車輛禁行,所有外地牌照的車輛都進行就地封存。公安和交警衝在最前面。方城縣交警大隊城區中隊長張林鵬就帶領他的隊員們,穿梭在縣域路道、大街小巷,查扣了一千多輛外地車,每天接觸著大量的外來人員。可是他們的防護用品,每天只有一個一次性口罩。由於怕把危險帶給家人,值班的隊員晚上不敢回家,就住在單位宿舍。袁隊長知道後,馬上安排消毒。隊員們揹著藥筒,從宿舍到警亭,從辦公區到休息室,一路認認真真噴灑過去。他們開玩笑地說:“你們公安交警保護方城人民,我們藍天救援隊來保護你們。”

方城的第一例確診病人出現在拐河。雖然,流調出來的密切接觸者已經進行隔離,轄區內群眾的情緒還是非常恐慌。拐河的領導們電話打給救援隊,希望能夠幫忙消殺。

派誰去?這確實是個大事。當初逆行泌陽,隊員薛松林的愛人就直掉淚:“你辦正事我啥時候也沒反對過。可是這時候人命關天。你自己有危險小事,老人孩子一大家子,感染了咋辦?”隊員姚學忠的愛人是位教師,每天要給學生上網課,家裡孩子沒人管。這幾位主力隊員,都是克服了很大的困難,連續堅持工作好多天了。因為出入不方便,參與的隊員又有限。怎麼辦呢?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海瑞沒有想到,這龍潭虎穴的特殊之行,沒有一個人退縮:學忠嘿嘿一笑:“回家好話多說。俺給媳婦說,俺局裡(方城縣國土資源局)安排工作人員值卡口,每天接觸外人,那不是更危險?這怕咋,每天接觸的都是消毒液,可安全了。這不是就哄住了?”松林更有妙招:“俺口袋裡隨時裝著酒精,回家先喊俺媳婦,讓她看著,俺先噴噴消消毒再進屋,她可放心。”說著壓低聲音:“咱要恁實在,說今要去拐河裡?反正每天就這活,只說還消殺裡,不就行了?反正她又不跟著。”隊員們說說笑笑就上了車,就像不是上戰場,反而有著天大的便宜可撿一樣。

這一天,他們從衛生院開始,養老院、民政所、招待所、鎮直機關、確診人員所在社區的左鄰右舍、公廁、垃圾中轉站......一個地方一個地方,一寸土地地噴灑過去。一個上午過去了,輪換著吃過一份食堂的燴菜饅頭,機器的轟鳴始終沒有停息。他們在與時間賽跑,與病毒爭奪。他們知道,每多噴灑一寸土地,群眾的心安就多一分,防控的壓力就減一分,人民的健康,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抗疫措施再升級:社區給居民發放了臨時出入證,每戶人家三天可派出一個身強體壯的人買菜。每個人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小區裡冷冷清清,連最貪玩的孩子都趴在家裡不做聲。所以,當藍天救援隊的消毒機器在居民小區轟響時,很多人隔著自家窗子往外找。這一群藍色的身影,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聽說、知道、熟悉、認可。每當他們走進一個社區,總有人隔著窗子大聲朝他們喊話、打招呼,大家拍照片、錄視頻,發在朋友圈裡,還附上了這樣簡短的說明:“平凡的人在做著不平凡的事”,”藍天救援隊來給我們小區消毒了”......這樣簡簡單單的大白話,卻能感受得到救援隊帶給人們的那份安心、歡欣與幸福。

抗疫是一盤全民參與的大棋。大家在摸索中積累著經驗,提高著效率。救援隊也在優化、調整著方案,隨時跟進、配合著縣裡的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著作用。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吳府龍城社區出現了縣城裡第一例疑似病例。病人已經被送進醫院,社區嚴禁出入,所在樓棟封閉。一人患病,全區緊張, 居民就像圈在籠裡的猛獸,焦躁又緊張得難以自控。人們不斷地開窗關窗,很多頭從窗口向外伸。釋之街道辦的領導電話打過來,迫切希望救援隊去社區消殺。袁隊長立即安排隊員進入社區。當巨大的機器聲音響起,很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很多窗子關上了,焦躁不安的氣場慢慢在消失。朋友圈裡出現了這樣的內容:“藍天救援隊來給我們消毒了,我可以安心在家禁足了。”

僅有的三套防護服,大家輪流穿,已經穿爛漏水了。消毒液強大的腐蝕性洇在藍色的隊服上,衣服上褪出了一塊一塊的黃印子;隊員薛松林的臉,從過敏腫脹到吃藥恢復,卻一天都沒有停止,如常奔走在消殺的戰場;越來越多的隊員克服困難,向值守卡口的人員耐心地解釋著才走出家門;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藍天救援隊這個響亮的名字,把自己的愛心傳遞出來,捐款捐物,支持著救援隊的運轉......“藍天救援隊”,這個響亮的名字,這群藍色的身影,逆著疫情的形勢,逆著禁足的方向,用有力的雙足,奔跑在古老的方城大地上,植根“厚德載物”的文化土壤,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詮釋著大愛與擔當。他們藍色的背影,挽著手,並著肩,用那柔和和堅定的光,努力刺向恐怖的疫霾毒雲。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救援隊的隊員們,其實就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隊員薛玉,一個方城縣第一幼兒園的老師,兩個孩子的媽媽。每天,她要管理兩個孩子上網課,做作業,還要給班級孩子互動,統計防疫情況,隨時記錄救援隊動態。等到孩子們睡下,她要把當天隊裡的資料彙總、上傳,每天都要忙到十二點以後。兩個孩子腹誹,背後唧唧咕咕:“媽媽也不知道忙的啥,每天半夜了還不睡覺”;隊員李金濤,臉膛黑黑、身體壯壯的漢子,疫情前還只是救援隊裡的志願者,消殺初期人員少,他毫不猶豫地頂上,因為表現突出,火線轉正成為正式隊員,是疫情期間四名火線入隊隊員之一。其實他的工作,平時就是體力活,應該在家好好休整;隊員姚學忠,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單位裡安排卡口值班,每天發放補助,他卻提前選擇了逆行,不僅義務勞動,還自己捐錢購買物資,整個疫情期間他的工作時長全隊第一,每天長達近八小時;隊員袁士淼,醫生,白白瘦瘦的,平時只要救援隊有活動,他把診所的工作交給媳婦,隊裡工作保持全勤,疫情期間更是揹著藥桶忙忙碌碌,那並不強壯的小身板,並沒有被幾十公斤的大藥桶給壓趴......

隊員們知道,雖然志願服務付出了很多,他們收穫的其實更多。在一次噴灑過程中,有位業主以為這是物業的收費項目,頤指氣使地指著,讓噴了這兒又讓噴那兒,後來知道是公益免費活動,非常不好意思,跑到外邊超市裡給他們買來吃的;還有位業主,以為他們是上級安排的硬性工作任務,非說他們噴灑得不細緻,還好奇打聽他們每天多少錢,等到噴灑結束後,他託當初噴灑活動的邀請人打電話來道歉,還表示自己也想參加救援隊,成為一名志願者;隊員袁士淼在有一次接受捐贈物資時,因為車輛禁行只好步行,一位騎電車的路人走過很遠後折身回來:“我看你穿著藍天救援隊的衣服,你坐我電車,我送你。”硬是逆著自己回家的方向,專程把袁士淼送回了家。當袁士淼把這件感動的事分享給大家時,大傢伙幸福而激動地鼓掌,嘴裡說著:“值,值。咱的這身藍衣服,穿著真的光榮極了......”

救援隊隊長袁海瑞說:“人生有兩大樂趣,一個是助人為樂,一個是自得其樂。”在他感覺,參與志願服務,就是在助人的過程中自得其樂,這種自得其樂讓他更願意助人為樂。他還記得,當初追風少年的他,熱衷在賽車場上馳騁如風。當他機緣巧合接觸到藍天救援隊,竟萌生了要做公益的衝動。七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家,有過多少迷茫和困惑。他在困難中尋找方向,他的好朋友、一位領導告訴他:“咱就是方城人,就要做點對方城有益的事。你放心吧,只管做,生活會回報給你。即使沒有回報到這一代,最多等到下一代,孩子們一定能得到深厚的福報。如果有困難,你就給我說一聲。”就是這樣樸素的話語,和堅定的支持,讓他動力滿滿地繼續前行,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同行者和助力者。

袁海瑞記得,2月14日那天,在救援隊物資山窮水盡的時候,他無奈發出了為期三天的捐贈倡議書。方城縣村鎮銀行鳳瑞支行行長馮潔傑第一個捐來了20箱桶裝方便麵和20箱礦泉水;睿博恩音樂學校捐贈了50桶84消毒液,價值40000多元;康橋一品項目部派人送來了5000元現金以示支持;四館兩中心的吉書峰和徐東雷兩位主任慷慨解囊,每人捐獻1000元,再三囑咐:一點微力,不必張揚;遠在美國的劉女士隔著大洋聽到了這個倡議,捐現1000元錢,表示以後還要捐......一人呼,眾聲和,涓涓細流匯成大海,才讓藍天救援隊的機器又一次鳴響在了方城的大地上。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從最初的7個人,發展到現在,救援隊已經擁有志願者180名,正式隊員55名,黨員18名,越來越大地發揮著積極的社會作用。截止3月20日,救援隊共實施對外捐贈5次;攜手社會愛心人士向一線部門進行大型捐贈6次;幫助政府部門接收及轉運物資8次;接受社會捐贈防護物資等20餘次;連續消殺43天,防疫共計1432處,其中:公安戰線單位38處、民政單位及敬老院25處、醫院8所、機關企事業單位178處、居民住宅小區及家屬院135個、防疫卡點150處、環衛站及公廁89處、星級賓館3所、中小學校318所、鄉鎮政府及鎮直單位90處、鄉鎮主街道8條、高鐵站1處、重點社區及隔離點8處、村莊268個、景區2個...累計作業面積約620萬平,累計受益人數約50萬人,累計行程超過10000公里。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刺破疫霾的方城藍光

在隊長袁海瑞的帶領下,這一群藍色的身影聚在一起,相互激勵,讓讓奉獻成了習慣,在付出中體味幸福。很多也想加入藍天的人,打聽加入需要什麼條件。大家回答說:“有願意奉獻的愛心就夠了,這是唯一的條件。”當社會運轉已經重啟,抗疫曙光初現,陽光逐漸照耀進生活的時候,他們依然表示:“疫情不消,藍天不退。”他們用優秀乘務員李素麗那句話勉勵自己:“用力做事只能達到稱職,用心做事才能做到優秀。”疫情中,他們用藍色的光芒,刺穿著陰霾,讓光明透進來。他們更願意,若干年後,會有更多的藍背影,匯成海洋,映照著國富民強大中華的擎天巨廈。回望處,彼此相視,會心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