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让孩子快乐成长?

幼儿潜能测评与训练


我侄女玲玲,今年8岁啦,每次我打电话给我哥聊起她的时候,就是唉声叹气,说她学习拖沓,有时候一道题半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而且错误百出,一说她就闷不做声,说多了还哭,急得他只想打人,真拿她没办法。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不胜唏嘘。记得玲玲两三岁的时候,我给他说有些东西从现在就要开始引导啦,他说,现在的娃上学都压力好大,趁现在还没有上学,让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以后上学了就没有机会了。这就是很多家长提倡的放养了,他们认为这样孩子才是快乐成长,我却甚不以为然。这种暂时的快乐只是假象,结果却是更长时间的不快乐。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孩子就是快乐成长:

1、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发展。

2、关注、尊重孩子。要让成人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牵着孩子过马路,孩子走的慢点,家长就会一边责怪,一边拉着孩子走,这就是完全不估计孩子的意愿。很多家长买了无数的玩具,觉得这样孩子就是快乐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原本要接受文化的熏陶,但成人却用玩耍、睡觉的方式让处于“敏感期”的他们远离了文化。想吸收某些事物的孩子,是无法停止吸收也无法停止活动的,当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吸收时,他就借玩玩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


未来博士加油站


这是一个所有家长们关心而又头疼的问题: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但是同时又受困于如何才能做到!

有不少家长说,孩子要把学习弄好,不吃点苦头是不行的,哪里会有什么快乐呢?有些家长实在没法了,顺其自然吧,让孩子自由自在的,也算是一种快乐吧。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理解。

因此,我们首先要理解“快乐”两字的真正含义。

我们先举个例子:

有两个羽毛球爱好者,每周都要邀约在一起打打羽毛球,并且每次都时间比较长,一直要打到腰疼腿酸为止。他们的老婆问,既然酸疼,那干嘛还去打呢,能不打那么长时间,不就不酸不疼了吗?他们说,有这种酸疼的感觉才是快乐所在。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类似这样经历,可以说有很多很多。其实,也体现了“快乐”二字的含义:主动性+成就感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培养的,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培养什么样的成就感。

先说说主动性: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一旦有了主动性,即使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的,都会去克服的愿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呢?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一是激发兴趣爱好;一是设立目标的成就感(短期,中期,长期);在设立目标的时候,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们来说,要把眼光放的远一点。例如,孩子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考上好的大学无疑是目标成就之一,但是再想想,孩子的一生,最后他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今后走向社会,能在社会环境中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一定不要鼠目寸光,只是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成就目标了。这样的家长和老师都是不负责任的。

其次,说说成就感:

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有很多很多要达到的成就,不过,我们可以总结下:让孩子们长大以后,能独立工作,独立生活,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成就感了。而大部分中国的家长们和老师们,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把应试教育作为他们培养孩子的唯一目标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大家都能松口气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们最后还是操心了一辈子,这点也说明了,家长或者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哪怕就是考大学这个事情来说,也没有能做好,没有做好的很多因素来自孩子在7岁之前,没有利用孩子的依恋期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包括思维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孩子关键的依恋期的幼儿时期,就采用了强迫式的方法,让孩子失去了主动性的能力。

总结下:理解快乐的成长,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人生成就目标感。能为将来主动地为人生目标而做,即使在过程中有遇到困难,遇到措施,遇到不开心,那也能快乐地成长。

~痛,并且快乐着~ 


幼儿潜能测评与训练


送给看到的朋友们一句来自西廉威尔斯的一个观点“记住,我们的孩子需要一个开心并充满活力的妈妈”孩子在出生之后普遍会存在容易被忽视的现状,其实母亲越健康快乐,那么孩子也就会越健康快乐,而经常的情况是,母亲总是全力以赴的照顾孩子,却忽视了照顾好自己,作为父母,除了用争取的健康理念养育孩子,还要用正确的情感方式教育孩子。张文敏老师说过“养育孩子的秘诀,就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光里”所以不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啥也不懂的小毛孩,要把他们看作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独立个体,让他们多观察多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什么,觉得我们的孩子可能需要什么


林鑫音


让孩子快乐成长并不是放任孩子发展,而是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在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时候,不要过多干涉,而是正确引导。给孩子轻松愉悦,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