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漢晉明都沒有逃過一分封就亂的魔咒?搞懂這兩點就明白了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歷史現象,譬如封建王朝大多很難突破300年的歷史輪迴。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

中國古代王朝只要一分封,國家很快就會出現動亂,譬如周朝採取分封制,結果周王室形同虛設,中後期以後諸侯紛爭,上演了一段長達500多年的春秋戰國大動亂時代。

漢朝採取郡國並行制度,結果爆發了“七國之亂”,晉朝也採取分封的方式,結果導致了“八王之亂”,明朝採取分封,結果導致“靖難之役”——

當然,這個邏輯並不是說分封有“毒”,只要一分封就會出現問題,但這些王朝出現的大動亂無不都是因為分封帶來的弊端,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為什麼周漢晉明都沒有逃過一分封就亂的魔咒?搞懂這兩點就明白了

分封制示意圖

其實要搞懂這一點,只需要明白兩個關鍵:集權和分權;

  • 分封制是這樣的——分權即等於分家

分封制,顧名思義,它的特點就在於分封,打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大蛋糕總共就這麼大,所以就按照每個人的身份、功勞和貢獻的不同進行分蛋糕,有的人功勞大,就多分一點,有的人功勞小,就少分一點。

為什麼說分封制“分權即等於分家”呢?

這話還不是聳人聽聞,這是由於分封制的特點決定的,分封出去的諸侯國不僅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而且還享有高度的獨立權。雖然各個諸侯國都必須臣服於朝廷的命令,譬如諸侯國必須執行朝廷的法律,賦稅法,朝廷要你出兵,你就得出兵。

但這些都是周朝以後的事情,在周朝的時候,各個諸侯國基本上就等於是高度獨立的國家,它們擁有自己的官僚,朝廷,還擁有自己的法律,軍隊和賦稅法,更有甚至它們還擁有自己的文字。最重要的是周天子還沒有權力干預諸侯國的內政。

譬如我們熟知的商鞅變法,對秦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都來了一個大換血,而周王室對此沒有任何的發言權。為什麼沒有發言權呢?因為周朝建立的時候就確立了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各個諸侯國只需要保證按時向周王室上貢,聽從周王室指揮,該出錢的時候出錢,該出人的時候出人。

其餘的,周天子一概不管,當然周王室對諸侯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譬如諸侯沒有發動戰爭的權力,周天子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所以才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周天子在地位上也是“類比上帝(《禮記》)”的存在。

為什麼周漢晉明都沒有逃過一分封就亂的魔咒?搞懂這兩點就明白了

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但也只是僅此而已,起初由於周王室擁有很大的威信,所以大家都還遵守這種規則。但西周滅亡後,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從此名存實亡,諸侯紛爭的時代來臨,有些諸侯不僅不上貢了,而且還私自發動戰爭,相互兼併,所以孔子很痛心疾首的說“禮崩樂壞”,原因就在這裡。

但根源是怎麼造成的呢?就是分權,朝廷把太多的權力賦予給諸侯國,進而導致自己無力掌控各個諸侯國。所以從漢代開始,中國歷史誕生了一個名詞,叫“削藩”。削藩削的是什麼?難道是取消諸侯國?不是的,其實削的就是諸侯國的權力。

漢承秦制,既實施郡縣制,也實施分封制,劉邦立下“異性不得為王”的誓約,所以漢代的諸侯王主要就是劉邦家族的人。但即便是劉邦族人,也無法避免這些諸侯可能造反的異心,當時漢朝面臨什麼局勢呢?

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史記》

這些諸侯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可見當時這些諸侯對朝廷形成的威脅,而高度的自治權讓這些藩國擁兵自重,十分威脅。從漢文帝時代的賈誼獻《治安策》開始,再到晁錯的《削藩策》,再到主父偃的《推恩令》,可以說凸顯的都是分封制的弊端。

而這種弊端迫使漢景帝,建文帝不得不削藩,結果一削藩就亂,為什麼呢?因為皇帝動了諸侯的蛋糕,而諸侯又都是擁兵自重,地方千里的超級實力派,既然皇帝不給我面子,那我為什麼要給你面子,不如趁手裡有兵,先出來反了再說,萬一成功了呢?

為什麼周漢晉明都沒有逃過一分封就亂的魔咒?搞懂這兩點就明白了

明朝時期最有實力的還不是朱棣,是誰呢?是寧王朱權,

他有多強大?《明史》這麼形容的: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這也就不難怪連朱棣都要去拉攏他,還許下承諾說:事成之後,分一半天下給你。當然朱棣最後也沒分,反而把他削的更弱了。而晉朝時期的“八王之亂”雖然不是因為削藩導致的大動亂,但本質原因,也是由於朝廷和地方諸侯的矛盾,導致這些實力強大的諸侯王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這一折騰倒好,不僅把西晉折騰亡了,還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比春秋戰國更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歸根結底來說,為什麼一分封就會出大亂子,其本質原因就在於朝廷賦予了地方諸侯太高的權力,雖然在分封上都是分封自己子弟,譬如朱元璋的願望就很美好,他在《皇明祖訓》中說:

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

雖然諸侯和皇帝都是血肉關係,但架不住利益太誘人,皇帝寶座太有吸引力,這自然也就不難怪這些擁兵自重的諸侯們要聯合起來搏一搏了,畢竟萬一成功了,那就是君臨天下的皇帝,而不是偏居一隅的諸侯了。

  • 我是這樣的集權——集權就等於分權
為什麼周漢晉明都沒有逃過一分封就亂的魔咒?搞懂這兩點就明白了

有的讀者看到這個小標題覺得很奇怪,既然郡縣制是中央集權,為什麼又說它是分權呢?確實,郡縣制是以中央集權為動機,但它的目的卻是為了分權,分誰的權呢?就是地方官員,它把地方上的軍事權、財政權和自治權都收歸朝廷所有。

以後地方官員都沒有了統領軍隊的權力,更不用說封地了,這就是分權了,權力跑到哪裡去了呢?就是朝廷,所以發生叛亂了,地方官僚是沒有權力調動軍隊的,必須請示朝廷,由朝廷來調兵遣將。當然實際情況又並不全然如此,譬如明武宗時期發生叛亂,他御駕親征,還沒有走到半路,王陽明已經把叛亂平定了。

說明地方上還有擁有一定的權力見機行事,並不全然說一點權力都沒有了。不同的是,這種權力是朝廷賦予地方官僚的,朝廷隨時可以撤換,所以郡縣制時代,官僚們想盡辦法往上爬,為什麼,因為爬的越高,權力越大嘛。但是分封制不行,皇帝封了諸侯,沒有大的情況是不能撤換的,這就導致諸侯很容易培養起來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

朝廷掌握了軍事權,天下兵馬都統歸朝廷指揮,這就避免了地方官員擁兵作亂的可能,當然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很小。一般來說,只有大權臣才有機會這樣做,這種情況一般都是由於皇帝過度下放權力導致的,譬如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就是很好的例子。

為什麼周漢晉明都沒有逃過一分封就亂的魔咒?搞懂這兩點就明白了

雍正授予他撫遠大將軍的官職,連總督以下都要受他的節制,倘若年羹堯要造反是非常輕鬆的事情,所以這也是後來雍正為什麼要制裁年羹堯的原因。實際上它凸顯的是另一個現象,那就是中央集權時代會出現大權臣,而之所以會出現大權臣,無非又是因為皇帝下放權力太多了才導致的。

這個問題直到明清時代才得到解決,尤其是清朝,他們解決的就比較好,終清一朝,除了一個被康熙半島的鰲拜,即便到了晚清時代,強如李鴻章和曾國藩,也沒有成為一代權臣,始終被朝廷壓制的死死的。這就是集權的同時也把他們的權力稀釋了,皇帝可以放權,但也可以收權。

這種靈活的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朝廷的權威和國家的穩定,但是反觀分封制來說,由於一旦分封出去,就等於把權力也一道分封出去了,想要收回來時,只有採取削藩的辦法了。但是一削藩就會出現問題,諸侯們不樂意。

實際上朝廷是非常被動的,就像晁錯在《削藩策》中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因為你削藩,諸侯們的末日來臨,他們當然要反抗;可是你不削,隨著諸侯們越來越強大,朝廷的地位也就越來越危險。

為什麼周漢晉明都沒有逃過一分封就亂的魔咒?搞懂這兩點就明白了

所以周漢晉明四個朝代都因為分封制出了大亂子,可以說都是因為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巨大漏洞導致的結果。而明清時代隨著內閣制度和軍機處這些機構的成立,中央集權達到了巔峰,所以國家政權總體穩定,譬如明朝雖然有宦官干政,但是說廢就廢了,這就是制度的優越性。

清朝更厲害了,困擾封建王朝幾千年的外戚干政、宦官干政愣是一個沒有出現,這就屬於把集權玩精了,玩透了。所以以後有人問你為什麼上述四個朝代的諸侯們都會造反,你就告訴他:皇帝下放的權力太多,弄的像分家一樣,最後兩家鬧矛盾,開始打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