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對外貿易丨地理因素所決定的,多元化外交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引言

西夏從建國到被滅的兩百多年間,先後與宋、遼、金等國長期對峙。

但緊張的敵對狀態並沒有完全阻斷政權間的經濟往來,處於政治軍事以及發展經濟的目的,這些國家都和西夏進行過貿易往來。

西夏的貿易對象在其存在期間經歷了宋、遼到金、西域的變化,因此邊關貿易在西夏的影響與作用也逐漸擴大。

西夏對外貿易丨地理因素所決定的,多元化外交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後來宋朝與西夏戰爭爆發,貿易往來中斷,西夏與遼成了新的貿易伙伴,西域各政權迫於宋朝的大國地位,對宋朝也保持著和宋一致的立場,沒有貿易往來。

西夏與宋朝和平時,雙方之間的貿易為西夏帶來了巨大經濟利潤。

此後,西域也與西夏保持著相對友好的關係,西夏開展了其中轉貿易,其中轉貿易迅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佔據相對主動的地位,因此西夏在當時的邊關的貿易地位也有所上升。

西夏所處的地理因素決定其貿易的發展

西夏地處西北內陸邊緣,環境決定了西夏必然要與地處中原且土地肥沃物資豐厚的宋朝進行貿易往來以獲取生活物資。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西夏對宋朝表面臣服,爭取了豐厚的經濟利益,但同時雙方之間的衝突和爭執也長期存在。

除了戰爭因素,雙方在政治經濟上的鬥爭也使得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十分不穩定。

西夏對外貿易丨地理因素所決定的,多元化外交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李繼遷在位時期,宋夏之間戰事頻發,戰爭大大耗損了雙方實力,宋朝使用開始經濟手段制約李繼遷,李繼遷也會因為經濟需求向宋朝妥協,但當時的宋夏貿易也算不上很頻繁。

李繼遷之後,李德明開始宋朝稱臣,被授予了西平王的稱號,俸祿賞賜頗為豐厚,景德年間真宗允許官民兩種形式的榷場貿易,只要獲取官方許可皆可進行貿易。

此外邊境還有賣馬的使臣,由於西北的戰馬性能優良价格便宜,購馬者不在少數。

此時的宋夏關係密切,宋朝對民間的走私買賣也採取寬鬆的政策,大多不管,李德明在位期間,西夏與宋雙方在政治經濟上交往更加密切,宋朝給西夏大量的賞賜和西夏在雙方貿易中獲取的巨大經濟利益客觀上都為李元昊後來稱帝提供了財力支持。

李元昊即位後拒絕向宋朝稱臣,宋夏關係惡化,宋朝停止了對西夏的賞賜,禁止了貿易和走私,雙方之間戰役爆發,元昊應戰並多次打敗宋朝,但同時西夏的經濟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西夏境內人民貧苦不堪,生活困頓,而西夏境外與吐蕃、遼都不和諧,種種因素使得元昊不得不對宋朝妥協,慶曆三年,宋夏停戰,重新迴歸和平局面。

隨之而來的是宋夏之間的貿易重啟,且這次雙方之間的貿易規模迅速發展,很快到達了一個龐大的貿易規模,但宋朝對走私行為開始限制,嚴禁邊民走私,禁止河東、陝西邊民與西人交市,以防止西夏派人偷入。

李元昊之後,西夏與宋戰爭重啟,儘管西夏在戰事上屢屢得勝,但財力損失嚴重,在經濟上始終受到宋朝限制。

西夏對外貿易丨地理因素所決定的,多元化外交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西夏前期,宋夏貿易形式主要有三種——貢使貿易、走私貿易和榷場貿易,交易商品種類也較多。西夏主要向宋朝出口羊、馬、駱駝及毛毯等織品,進口絲織品和日常用品。

德明時期貢使貿易最為頻繁,元昊建國後雙方關係破裂,貿易也隨之斷絕。

西夏前期,受到宋朝對西夏友好態度的影響,西域與西夏之間的關係也相對友好。

因為宋朝中原大國的地位,西域諸國在政治經濟上都與宋保持著相同的立場和一致的態度。

西夏周邊的所存在的民族有吐蕃和回鶻,而吐蕃與回鶻都是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民族,因此他們對於貿易需求都特別小。

西域的茶商一方面通過絲綢之路將特產運至中原換取中原茶採,一方面西夏也會將從中原採辦的百貨賣給周邊地區。

西夏還從宋朝購買銅錢鐵器轉賣給吐蕃,獲利頗豐,說明西夏與西域諸國之間的貿易主要性質是中轉貿易,西夏地處西域與中原中間,後世又被稱為“絲綢之路”,確有實力運作販賣他國商品的貿易。

但由於戰爭和政治環境,西夏在這些貿易中所具有的中轉作用並未充分發揮出來。

西夏貿易的變革與發展形成新的趨勢

西夏在對外貿易中嚴格規定關於稅收方面的制度,其中多是有關稅收的條款,可見西夏在對稅收方面十分重視,並實行在對外貿易交易中抽取商稅的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天盛律令》第十八卷繳買賣稅門“隱買賣稅、開鋪者等先後拿稅法、免稅開鋪、地方不同處納稅”

公元1125年,宋朝被迫南遷,金國佔領了甘肅、陝西東部,西夏在地域上與南宋徹底隔絕,西夏開始在經濟上不得不依賴金。

到了西夏中後期,西夏周邊環境趨於穩定,且絲綢之路經營狀況良好,使得西夏的對外貿易也保持了良好的狀態,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西夏對外貿易丨地理因素所決定的,多元化外交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首先是夏金貿易,遼滅亡後西夏向金稱臣,向金貢奉,此後的八十年間西夏和金都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係,兩國貿易往來互通有無。

乾順期間儘管夏金之間的主要貿易方式是貢使貿易,但雙方依然有著經濟往來,仁孝時期,雙方正式開放榷場貿易,西夏對外主要銷售當地的土特產,如黃褐、白褐,還有牛羊、駱駝等牲畜,同時也轉賣其他國家的產品如珠玉等,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

西夏通過貿易獲得了極大的利潤,直至後來金國罷免了各個榷場,對貢使貿易也有所限制,西夏因此獲利減少。

李仁孝之後,西夏內部開始權利鬥爭,大有衰敗之勢,且當時蒙古崛起,西夏在蒙古的逼迫下討伐金國,雙方戰爭不斷,貿易和走私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再者是西夏和西域的貿易。乾順時期,西夏趁遼宋滅亡時擴大版圖,仁孝統治期間,西夏與金之間開展了相對穩定的貿易,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版圖進一步擴大,國力達到鼎盛。回鶻因此依附於西夏,向西夏貢奉珠玉等特產。

《西夏書事》有記: “( 天盛五年) 夏五月,畏吾兒國來獻。畏吾兒居伊州,見夏國日盛,遣使獻方物。”

在這其中,大部分珠玉都被西夏權貴賣給了金人以換取絲織品,這些絲綢也有一部分被西夏賜給了回鶻。

另一方面,西夏藉著地理優勢開展了中轉貿易,將西域特產賣到金朝,將金的絲綢、茶葉傳入西域。

由此可知,西夏向中原進貢的及貿易中的珠寶、安息等可能是從回鶻取得,回鶻並沒有在西夏進行貿易,而是由西夏作為中轉站開展中轉貿易,同時西夏為了獲取利益的最大化,西夏對當時過境的商人都收取了重稅,挑選最好的商品作為稅。

西夏對外貿易丨地理因素所決定的,多元化外交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但是即便面臨重稅,西夏境內的絲綢之路依然是回鶻商人進入中原的最佳選擇。

李仁孝之後蒙古開始崛起,隨後不斷向西夏發起進攻,加上西夏內部出現矛盾,國力開始衰弱,和西域的貿易也開始遭受打擊。

西夏中後期,貿易對象主要是金以及回鶻等西域諸國,和平的外部環境和良好的國內經濟為西夏提供了堅實的貿易基礎,西夏國力逐漸達到鼎盛。

當時西夏完善的貿易法為來到西夏的商隊提供保護,回鶻更是向西夏繳納貢奉。

大食和西夏的貿易往來也很好的說明了當時西夏控制下的絲綢之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起到了溝通東西的作用。

結語

唐朝以後,中原之外各政權逐漸發展壯大,從繼遷時期的叛宋與遼聯手,再到南宋時期依附於金,可以說西夏靈活的“外交政策”成了其存活於世的動力來源。

西夏最開始的時期是夾在宋與遼兩大政權中勉強維持疆域的生存,它在與宋朝的貿易與交流中所展現出來的抗拒,使宋朝始終不能完全收復它。

西夏對外貿易丨地理因素所決定的,多元化外交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但此時的西夏在經濟上依賴宋朝,使得宋朝在經濟上具有極大的自主權,宋朝與西夏進行戰爭期間,宋朝會對西夏採取斷絕賞賜,禁止邊關進行貿易的方式,以此來對西夏形成一定的制約。

為了換取物資,西夏開始和遼進行貿易,可以說宋朝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遼夏之間的貿易

宋夏和平時,西夏和宋的貿易為西夏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潤,此外,西夏還利用絲綢之路開展了中轉貿易,這一時期內的貿易對象主要是宋朝和西域各國當時西夏處處受制與宋朝,貿易處於被動地位,因此當時西夏控制下的絲綢之路無法充分發揮其溝通作用。

西夏中後期採取了一系列現在看來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措施,使得西夏在短時間內進入了繁盛階段,政治地位也有所提升,雖然仍向金稱臣,但也有西域各國依附於西夏。

西夏地處西北邊陲,土地條件自然環境遠不如中原地區,卻存世長達二百四十多年,一方面得益於其盛產戰馬,騎兵力量強大,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其積極地對外尋求貿易機會,尤其在控制絲綢之路後更是用心經營中轉貿易。

西夏當時的地位提高,也為獨具特色的河西佛教、儒學文化萌芽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參考歷史文獻:

《宋史》

《西夏書事》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