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擺上南京餐桌 共享“舌尖文明”

編者按: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大小飯店開門營業,城市煙火氣又回來了。寂靜了兩個多月的飯店、餐桌,逐漸恢復觥籌交錯、人聲鼎沸。

  熱鬧之餘,人們也因這場疫情開始審視:推杯換盞、“萬筷齊發”的中國式共餐制度是否存在衛生隱患?即日起,本報推出專欄《舌尖戰疫 公筷行動》,倡導衛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用“小餐桌”捍衛“大健康”,以“小禮儀”帶動“大文明”。

  昨天,市文明辦、市衛健委、市愛衛辦、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共同在《南京日報》上發佈倡議——《最好的相聚,從一雙公筷開啟》(以下簡稱《倡議》)。一石擊起千層浪。公筷,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能否打破中國百姓傳統共餐共夾菜的餐飲習慣?記者進行了採訪。

  出門就餐使用公筷者越來越多

  《倡議》提到,餐飲服務經營者應使用“公筷公勺”,做到“一菜一筷,一湯一勺”,設置“公筷架”,用後各歸其位。

  “其實,打從復工後,我們一直很重視公筷公勺的使用,每上一道菜都會放一把不鏽鋼公勺,桌上還特意放有三四雙公筷。”南京珍寶舫餐飲集團紫峰店總經理林坤說。兩種筷子顏色不同,公筷是白色,自己的筷子則是黑色。

  雲膳堂餐飲管理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斌告訴記者,疫情以來,公司旗下的團膳食堂都是採用盒飯就餐;堂食開放後,都會在桌上準備公筷公勺。安樂園菜館總經理嚴正渝認為,此次疫情是一次改變傳統用餐方式的契機。

  《倡議》還提到大型以上餐飲和各類食堂推行分餐制。“真知味以前的商務宴請是由服務員在包間為食客分餐,現在全部在後廚分裝好,一份一份端給食客。”26日中午,真知味月牙湖店店長劉莉告訴記者。

  位於江寧百家湖的藍寶灣8號餐廳的包廂一直根據客人人數分客上菜,該店負責人表示,近一個月來,這種分客上菜的分餐做法受到了不少食客的歡迎,他們還將擴大範圍繼續推廣。

  綠柳居常務副總經理黃芳介紹,綠柳居商務宴請現在減少一半涼菜,相應增加熱菜。“涼菜要不停夾菜,而大多數熱菜都是一份份分配好了的,直接端到每位客人面前。”

  南京餐飲商會會長沈加華表示,在餐飲企業復工復產前,他們就提出商務宴請儘量使用分餐制,分餐制不僅可以預防、減少各種疾病交叉感染的機會,還可以按需提供餐食,減少食物浪費。 “目前南京絕大多數餐飲企業正在響應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的倡議。”

  部分家庭也開始使用公筷

  對於使用公筷,不少家庭也紛紛響應,家住龍江的陳杰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多月前,妻子突然發燒,持續了一個多星期。”陳杰說,當時妻子體溫不高、也不咳嗽,社區醫生建議居家觀察,為防止傳染,他決定一家人先從分餐開始。一家三口開始固定餐具,每天把菜分到3個盤子裡,大家分開吃。一個多星期後,妻子退燒了,陳杰沒有繼續分餐,而是在餐桌上多擺了一雙筷子。

  “一開始,大家拿著拿著就會忘了公筷,不是把公筷塞入自己嘴裡,就是用自己的筷子去夾菜,但堅持了一個月下來,我們已養成了習慣。”陳杰說。

  過去,林坤雖然在工作崗位上一直強調公筷公勺,但回到家後他並沒有在意這個問題。“還是我16歲的兒子提醒了我。”林坤笑著說,一個多月前的一天,兒子從電視上得知共餐制容易導致疾病傳播後,突然對他說:“不要給我夾菜了,以後我們家使用公筷。”此後,他們家吃飯時,一家三口用4雙筷子。

  “實行分餐,也能更好地團聚。”家住溧水的市民楊小飛看到《倡議》後,隨即在家裡的餐桌上多放了一雙筷子。楊小飛告訴記者,經歷了這場疫情,尤其是看到共餐的健康風險,他決定響應號召,在家裡養成分餐、使用公勺的習慣。“我做獻血志願者多年,還是很多個志願者微信群的管理員,接下來我也會在各個場合宣傳‘公筷行動’,一起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擁抱健康生活。”

  “舌尖文明”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

  2003年,公筷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當時非典肆虐,鍾南山院士提出國人吃飯時應使用公筷。然而,隨著非典退去,關於公筷的提議也很快被忘記。這一次,如何防止好了傷疤忘了痛?

  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劉斌認為,如今不少客人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的意識正在培養。“因傳統文化影響,分餐可能顯得有些‘高冷’,中餐講究的是一桌子團圓、其樂融融,很多中式菜品也是色香味俱全,在上菜擺盤上都有講究。”劉斌說。分餐制會提升酒店的人力成本,還有一些需要雕花、擺盤的菜品上菜時的完整性也需要考量。

  沈加華則表示,不管是分餐制還是公筷公勺的使用,都需要對餐飲行業現有的服務流程進行調整,甚至對員工進行培訓,希望有關部門能儘早制定相關流程和實施規範。

  記者從省餐飲行業協會了解到,目前他們正在制定標準,便於各餐飲企業提供分餐制。(王茸 張源源 翟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