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的越多,看問題的深度、廣度就越到位,說出的話就越尖銳,越深刻,如何避免誤解?

五峰道人796


讀書多少與思想境界、看問題的深度並不能成正比。我就在一個知識分子成堆的單位工作。原本過去挺迷信知識分子的,見得多啦才明白箇中滋味。有位研究員一天敲開我的辦公室,進來後問xxx在不?我說不在,他扭頭就走。我問他有什麼事?他說他老婆讓他找xxx取報紙。呵呵……。你要是以為這樣的人是個別的,那你又錯啦。九十年代早期,某研究室書記邀請我到他們室講黨課,這位書記就是八十年代畢業的高知精英。不久就一個“小差”開到大家拿去啦。

讀書要看讀什麼書?怎麼讀的書?領悟能力以及世界觀等都有關係。學富五車沒有文化的現象還少嗎?

以對蘇聯解體的解釋就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版本,卻沒有一種是完整準確的。


洛陽艾農


關鍵詞:書、銳、深、誤、免

俗話說,知書達禮。

讀書能讓人明白很多道理,也應該能明白“情商”、“口才”、“走心”的道理。

避免被誤解,有以下幾個辦法,供參考。

1.不說。

言多必失;三緘其口;閉口不言。

就像廟裡的銅像,欲言又止,欲說還休。

2.少說。

天機不可洩露;話不投機半句多。

就像準備談判的主管和談判受挫的代表。

3.會說。

看客下飯;察言觀色;妙語連珠;說到點上;說到心裡去;說得讓人聽了極為受用。但是,我們反對阿諛奉承,那不是讀書人的氣質。

就像央視主持人那樣,既能保證氣氛熱烈,又能把握談話方向。

4.慎說。

重要場合講話,建議提前準備講稿,謹慎從事。不然,現在傳播速度、渠道早已不比以往,風險很高。禍從口出,人言可畏。

就像新聞發言人講話那樣,立場堅定,態度明確,滴水不漏。

(圖片來自於網絡)


名家故事匯


讀書多,看問題應該比別人深刻,但不一定很全面很透徹,書上的知識如果脫離實際,就會導致片面。

一個從未進過學堂的農婦,大字不識一個,有時候卻能說出很深刻的道理,教育出來的孩子非常優秀。讀書,通過規範系統的學習自然可以讓人學到很多知識,如果善於思想,閱歷也是汲取知識的過程。

讀書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融入書本精神的人卻很少。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知則殆。就像吃飯太快沒有好好的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

書看得多,必然知道的更多,但不是浮於表面,有的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多讀了一些書,說起話來盛氣凌人,一個有文化的人,如果再謙遜一點,柔和一些,那就真的很完美了。知識如浩瀚的海洋,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滄海一粟,沒有絕對的全才。

在討論某一個問題時,首先擺正出發點,就事論事,避免帶有個人情緒,大部分人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神仙,有些問題只能在摸索中前行,預見不了的事情可以規避。

由於社會階層的不同,價值觀念的分歧,職業的不同,還有文化的差異,所以每個人只能僅限於站在自己的位置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到底誰是真理誰是謬誤,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出結論。

君子和而不同,我們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也要允許有別人的想法。高智商不等於是高情商,知識固然讓人敬重,但是回到現實,別人懂的你未必都能懂。所以說話的同時也要兼顧別人的感受,別人敬重的是你的學識,然後才是你這個人。

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是靈活運用,對待任何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成熟的思考。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給我一個小時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用55分鐘的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到底問的是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作出決定的時間。

一次成熟的思考,可以避免一次錯誤的決定,往往因為急躁而忽略了事情的真相,甚至是錯誤的決定,從而導致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知識就是力量,書讀得越多,自然懂得的道理更多,看待問題更有廣度和深度,可表達的能力更廣泛,思維更活躍,也有更多觀點致勝的理由,那麼委婉一點,請闡明你充分的理由,發揮你超常的智慧,讓別人從內心認可和佩服,覺得無可挑剔,不可推翻,讓學識與素養對等,而不是趾高氣揚地目中無人。

我們尊重知識,更敬重值得敬重的人。





楓樺葦岸


這句話不對,書讀的越多,越能夠接受更多角度看世界。

知乎上曾經有個很熱門的回答,大意是,如果一個人去過很多地方會有什麼樣的體驗,高讚的回答是,見識世界多元之後,再也不會輕易的否定和判斷別人的生活。

如果出現上述現象,那麼最基本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你看的書,其實還不夠多。當你的閱讀量足夠大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這個世界是多元,每一個人的選擇背後都有一成套無比正確的原因系統。

比如,不同的社會文化,西方講究人權和自由,東方講究組織和服從。

比如,不同的年齡段,同樣是生活消費,70後講究先存後花,80後有多少花多少,90後沒錢就直接藉著花。

比如,不同性別,直男和直女,同樣的世界,不同的角度,你說奇怪不奇怪?

比如,不同的時代,計劃生育時代,鼓勵生育時代。

比如,不同的原生家庭,父母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影響和塑造自己的孩子。。。。。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同,有著多元的價值觀,每一種觀念的背後,都有它複雜的成因,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角度來解讀這個世界。讀書多,見識多,更能夠認識理解這種多元化,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多聽少說。


白水90944696


很多人形成了知識障



晨昊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書是資訊(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哲學思想等等)載體,是思想,方法等知識傳承的載體,...。

人類因為有了書,就有了文化思想等的記述與傳承。

習得性是人類知識傳承的基礎!

讀書為人的習得性提供了資料和養分。

基於此,才有讀書越多,看問題越深刻諸如此類的論斷。

讀書貴在思考與實踐,以及基於實踐的再思考總結,離了這兩點讀書大抵是無用的!

要避免為人誤解,就要有對專業的人講專業,對非專業的人講通俗。


識柔


讀書越多,看問題深度越深。這種說法不能絕對,關健是讀書人的悟,領會。讀書人有高智和低智,有不同的層次,政治家,藝術家,哲學家,普通民眾對書的領悟都不一樣,深度自然不一樣。活學和死學不一樣,孔乙己讀了很多書,書對他來說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深度談不上


珍妮1392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和讀書沒有關係不客氣的話說,這和人的脾氣秉性有關係,在當今這個社會,文化人很多,難道個個人的說話都很尖酸刻薄嗎?現實並不是的,還喝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有點關係,個人個人覺得,覺得自己讀了點書了用下巴看人,誰都瞧不起誰都不如你,真正能夠讀懂,或者說是看書的高手,境界,你就知道了,這和人讀多少書沒有關係,讀書更多的是教你做人的道理,不會教你尖酸刻薄,你說對吧?真正能夠到達讀書巔峰的,肯定不會這樣了,反而會更謙虛,說話會更和氣,謝謝樓主,如有得罪請見諒😊


藍衫劍客12


哪有那麼複雜,人之慾望只有那麼點,人的事情都是構建在慾望之上,所有事情追根究底都會指向慾望,雖然當事人會有遮擋,但你瞭解人性之後,這種遮擋是脆弱的。所以瞭解人性才是根本,看書多,得到的是別人的思想。只有你去分析事情的動因--人之慾望,你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時候根據事物對你所在的利益集團的利弊來決定是支持還是反對。否則你的一切行為都是在別人的思想的支配下。你以為那是你自發的行為,其實你是別人支配了。


嗨我是凡人


書有分類,就算看一類書,一個人一輩子也許都不能夠看完。

“看問題的深度”是有關專業方面的,“說話尖銳”要區別開“刻薄”。

所謂的“深刻”,展開來說,一個人除了從各類書本里帶來的一些書本“氣質”,自身的修養、德性更多來自於社會、生活、工作、與人交往裡所磨練出來的言行和性情,與閱歷和個人經歷有關。

這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題主問的有點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