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榮昌:望得見青山綠水 記得住紅色文化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何文傑

連日來天氣晴好,藍天白雲掩映下的榮昌區銅鼓鎮劉驥村裡,村居錯落有致地點綴在綠林叢中;四通八達的柏油路時而交匯,時而躲藏在公路兩旁矗立的蔥鬱樹葉下,最後往山坡盡頭延伸開去,如同一幅鄉村森林水墨畫。

誰曾想,10多年前,這裡只是一座“光禿禿”的大山。近年來,隨著綠化工程、退耕還林、林業經濟、紅色旅遊等政策紅利落地見效,昔日貧瘠的荒山實現了華麗蛻變,不僅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村民的腰包也隨之鼓了起來。

重庆荣昌:望得见青山绿水 记得住红色文化

生態之變:村民生活更宜居

“天氣放晴了,吃了飯我們上山溜達一圈。”3月20日,劉驥村村民劉宗元,向來家做客的親戚們提議飯後去爬山。

劉宗元盛情邀約親朋,得益於心中有兩個底氣:上銅鼓山的路修好了,車輛可以直達坡頂的紅色旅遊景區;森林植被豐富,空氣清新,帶著親朋欣賞家門口的風景,倍兒有面子。

“以前路沒修好,親朋好友聚一次很不容易,因為不少路段容易出事故,大家來串門提心吊膽。現在好了,上山不費力,風景還好得很。”劉宗元滿臉得意。

以前的銅鼓山是什麼樣,當地老百姓心裡都有底:柏樹星星點點散落在各處;坑坑窪窪的泥巴路沿山邊“懸掛”,成為制約當地老百姓出行和銷售農產品的痛點。

近年來,在榮昌區銅鼓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劉驥村持續發力,在公路兩旁以及村內持續推進綠化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如今該村的森林覆蓋率達50%,綠化面積已達4200畝,其中退耕還林佔總綠化面積的三分之一;組織村幹部及村民在山上種植刺桐樹、塔柏等各類綠化樹苗,銅鼓山從30%的森林覆蓋率增加到90%,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提升了生態環境。

重庆荣昌:望得见青山绿水 记得住红色文化

村莊之變:紅色旅遊迎客來

道路通暢了,環境變好了,旅遊經濟也應運而生,逐漸紅火起來。

近年來,紅色旅遊的規模和熱度不斷攀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出遊選擇。劉驥村作為西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剿匪戰場遺址所在地之一,又因綠化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取得顯著成效,文化經典、景色宜人,紅色旅遊發展得如火如荼。

“早在1998年,銅鼓山英烈園就被命名為市級青少年教育基地,是重慶直轄後首批命名的24家市級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吸引了不少周邊區縣的學校師生和機關單位學習、參觀。”銅鼓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正因有一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銅鼓山紅色旅遊景區打造有了底氣,景區內及景區周邊各項基礎設施、綠化環境打造也緊隨其後,並日趨完善。

自2016年起,銅鼓山開始修建公共廁所、停車場、登山步道,完善英烈園設施,增加植被種類及造型等,提升銅鼓山英烈園景區的“質量”,從而增加景區熱度,吸納遊客前往、為村民創收。

“以銅鼓山山上的歇涼坪為例,由於此處正好在山腰的平臺處,地勢開闊,周圍植被茂盛,我們便把這裡的10餘戶閒置民居租賃、收購下來,將其打造成農家樂,年產值可達3萬元。”該負責人說。

“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還能感受紅色文化,體驗感豐富,這是我來到銅鼓山地感受。回去後我將介紹朋友來參觀學習、休閒賞玩。”一位大足遊客離開銅鼓山英烈園時說。

產業之變:“空殼村”幸福蝶變

“退耕還林意味著耕地變少,肯定會影響我們的收入?”這是當初老百姓聽到要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時的第一反應。

為解決老百姓的這一後顧之憂,劉驥村因地制宜發展了花椒產業,退耕還林的同時,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劉驥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1706戶、5076人。2014年以前,全村60%以上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老弱群體守著山村,致使大部分肥田良地撂了荒,加之集體經濟薄弱,該村成為榮昌區12個市級貧困村之一。

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如今該村已有18戶專業種植花椒的農戶,去年年產值達到了700萬元,種植面積達到2300畝,今年預計還將增加1000畝。

“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自從荒山荒地裡種上了‘致富樹’,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了。”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該鎮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劉驥村在美麗鄉村、富裕鄉村、生態鄉村的發展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何文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