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對談人物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李夏


獨立培訓師;


北京無錯區溝通工作室創始人;


非暴力溝通中心認證培訓師候選人;


自主學習力“簡真”體系創建人;


美國Walden University早期兒童教育碩士;


曾擔任十餘年國際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項目主任和市場總監;


中蒙國際學校協會(ACAMIS)工作坊培訓師;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NCCT)國際學校認證專家團成員


獨立或與多名國內外著名講師、作者和機構合作,為家長、教師、學校和學生等人群進行非暴力溝通、無錯區家庭、衝突管理、課堂管理等培訓,並開展工作坊和一對一教練。《教室裡的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親子篇》作者們開發的非暴力溝通無錯區遊戲中國指定合作方。


涼意

親密關係教育工作者,非暴力溝通教育工作者;


CNVC非暴力溝通認證培訓師候選人,常年運用NVC帶領工作坊,支持個人與社群成長;


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員,嚴格的傳播學與語義學學術訓練,長期研究新媒體信息焦慮;


有十年的時間服務教育類公益機構;


創立親密關係教育機構“啟盒練愛”,擅長打造參與式與體驗式的學習;


帶領工作坊超過30場,個案服務時數超過1000小時,同時為個人、團體和企業提供培訓及教育服務。


●●● 話 題 點●●●

1.你們自己或身邊人有經歷過網絡暴力嗎?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為什麼會發生網絡暴力,非暴力溝通是怎麼理解這些暴力的發生的?


3.在網絡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可能非常困難,好像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由此就會引發很多衝突,要怎麼去應對這些問題呢?


4.網絡暴力好像不只限於語言攻擊和輿論影響,還會延伸到現實中,比如人肉搜索等等,對這部分的暴力怎麼看?


5.對於網絡暴力而言,網絡這個環境和媒介會有影響嗎?它怎麼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形成暴力事件?


6.面對這樣一個人性特點、文化環境,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做些什麼來幫助營造更好的網絡環境,減少網絡暴力的發生呢?


7.如果遭遇到網絡暴力,我們怎麼用非暴力溝通來應對?又怎樣用非暴力溝通幫助到身邊遭遇網絡暴力的人呢?


8.將非暴力溝通應用於網絡暴力這個領域是否會很困難,如果感覺到很困難,那麼困難之處在哪裡。如果以後我們想大力推進用非暴力溝通去解決和化解網絡暴力問題,那麼我們的重心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呢?


對於網絡暴力而言,網絡這個環境和媒介會有影響嗎?它怎麼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形成暴力事件?


李夏


肯定有影響。現在微博、微信、博客,甚至其他一些社交媒體,或者新聞媒體等平臺非常開放,可以隨便發言和隨便說話,網上的監管、大家能達成的共識,還是比較少的。


去使用某個平臺時,可能會讓你事先閱讀一下平臺使用條款,一旦點擊“同意”,你就可以使用了。在使用過程中也不會有任何平臺來干涉,除非說了涉嫌犯法、造謠的一些話。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在非暴力溝通中,很多時候我們都倡導自我負責。也就是說,在發言時考慮自己的行為併為其負責,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的發言是否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後果或是否會引發爭議和其他的回應。


剛才說起,在面對一個觀點或一個看法時,我們至少可以有四種回應方式。我們的改變其實是在每一個回應對方觀點的過程中發生的,在每一個和對方進行的對話裡發生的。


發言也好,回應也好,我們是整個對話過程中的一分子,我們要為自己的發言負起責任,同時我們也知道我們會影響整個對話的走向。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涼意


因為我有一些媒介的工作背景,所以關於媒介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為什麼大家在網上看到一些帖子或內容,大家會覺得很憤怒?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內容?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我會看到一些資本運作的邏輯,它在裡面是發揮作用的。


有一個詞,大家可能都聽過,叫作流量。流量到後來發展成為流量經濟。意思是資本希望更多的人留在網絡上,留在線上看一些內容,就更有可能有商務機會、轉化成利潤的機會。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那麼他們發現什麼可以使人長時間地留在網絡上面呢?他們發現了憤怒這個點。


簡單說就是讓人們吵架。不同的人長時間地吵架,就能長時間地留在網絡上,流量會蹭蹭地上漲。並不是說有人很壞地去特意策劃此類事件,而是當大家發現這樣的過程會產生很大的流量時,就會慢慢影響到寫作者的風格。


所以這個時代的特徵提醒我們作為讀者,作為普通人,要留意我們身邊的一些內容,寫出來是不是為了挑動我們的情緒,還是提供給我們是為了分享知識、觀點,這是需要我們自己鑑別,在閱讀的過程中去留意的。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另一方面,現在的網絡環境已然如此,但是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裡面,在我們學習的課程中,並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如今這樣一個複雜的網絡信息環境,這樣一個充滿憤怒的網絡信息環境。這個信息素養教育是相對缺乏和缺失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看到一條新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不是等一下,這個信息是真的嗎?我有那麼憤怒的情緒嗎?這個講某個人很壞的事情,裡面所支撐的證據、那些數據都是真實的嗎?前因後果都是真的嗎?有沒有可能在中間有一些穿鑿附會甚至是故意捏造的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網絡信息有很多都是這個樣子的。我並不想揣測這是不是故意的,但客觀上來說就是有很多虛假信息。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那麼如今有沒有一種教育是支撐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去面對這樣的信息環境的?這是我覺得減少網絡暴力的一個根源性的東西。至少我們該意識到,它是一個問題。


主持人


剛才涼意老師提到流量,這樣一種網絡環境的現實情況。其實確實有很多媒體也好,平臺本身也好,越來越傾向於用這種炒熱度的方式、引流的方式,想方設法鑽研怎樣能讓讀者更多地閱讀,來增加閱讀量,甚至使用一些不擇手段的方法。


我們當時進行新媒體傳播初級培訓時,裡面有一點提到,怎樣提升自媒體的閱讀量,有一個四象限的分析,是講正面的高能量情緒、正面的低能量情緒、負面的高能量情緒、負面的低能量情緒四種裡面,帶有負面高能量情緒性質的文章更易於傳播擴散。


也就是說所有的文章,只要能找到一個點來煽動負面高能量情緒,他們的閱讀量就會很大。而這個知識點已成為培訓內容的一部分,得到大肆傳播。


負面的高能量情緒包括什麼呢?最主要的是憤怒還有嫉妒。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這樣的環境著實令人堪憂。如果整個網絡環境都趨向於這樣一個炒作方式,那麼今後在網絡中所閱讀到的東西也會大致是這樣一個走勢。


剛才涼意老師也說過,希望大家在面對這樣的環境時,要特別注意提高自己的主觀辨別能力。


其實這也是現代的網民尤其是青少年很缺乏的一項能力。我想這一方面在如今的教育中也是十分缺乏的。在學校裡可能更注重素質教育和知識儲備,社會上相關的補充教育也很少。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作為我們出版社來說,最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怎麼樣去培養青少年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思辨的能力,我們也想把它當成一個未來的努力方向。


在網絡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可能非常困難,好像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由此就會引發很多衝突,要怎麼去應對這些問題呢?


李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經驗,會形成對周圍人和事物的觀點和看法。這些觀點和看法就構成了“我們是誰”。


讓我們放棄我們的觀點很困難,因為在某方面來說,代表著自己的身份也會隨之一起失去。


比如我是非暴力溝通的講師,如果讓我放棄我對非暴力溝通的認識,讓我不認同非暴力溝通,那意味著我會失去自身的價值。對所有人來說,這都讓人恐懼和害怕。我們很難放棄自己的觀點。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這種時候,別人發表了一個觀點,你不認同,或者覺得他在攻擊,你就要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可了?是不是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我看重的是什麼?我的需要是什麼?我們的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可能是尊重、理解,被對方聽到等,或者是安全感。


我們在體貼自己,同理自己的過程中,可能會更理解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對話氛圍中的一分子,當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怎麼了的時候,我們內心才有空間去體會對方的狀態。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網絡有即時性,同時也有延時性。在手機或電腦前面的我們,可以在看見對方的話的時候,先做一些準備,再去回覆。


在準備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選擇四種回應方式。第一種是去攻擊對方;第二種是批評自己;第三種我們可以同理自己;第四種是同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在當下,我們要選擇哪一種?在我們選擇之後,對方會產生一個反應回來,需要我們再選擇去回應他。


我們可以把握和管理溝通的走向。


有人可能會說,我都遭遇這麼嚴重的攻擊了,我怎麼還能去同理對方。這太難了。我們同理對方,理解對方,不代表我們就認可他的觀點,或者放棄我們自己的觀點或失去我們的價值。


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對方,他就可以放鬆下來,他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也就有空間願意來聽聽我們的意見和觀點。雙方這樣就可以建立起一種連接來。之後再去想用什麼樣的方法既能滿足你的需要,也能滿足對方的需要,共同找到解決方案。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涼意


我對你提到的“網絡有一定的延時性”很有共鳴。你發了一條信息之後,別人可以先想想再回復你。


我們總是說網絡是最容易滋長暴力的。但從這個角度說,網絡把人與人隔開,有一定的延時性,反而變成了一種優勢。這之前沒有人提到過。


這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好的反應。我們在氣頭上的狀態,和我們處於理智下的平靜狀態,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態。而人有很多蠢事都是在氣頭上做出來的。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人類是哺乳動物,從大腦構造來講,一開始我們以為大腦是很理性的東西,因為大腦負責思考。但其實大腦裡面分很多部分,有一部分叫作“爬行動物腦”,它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我們所說的那些理性的東西——邏輯思考、同理心等是比較高級的,是後來所發育出來的叫作“皮層”的東西。


簡單來說,我們理性的部分在“皮層”,但我們一些攻擊性的想法、判斷對方的對錯、判斷是好人還是壞人……這些都在我們的“爬行動物腦”。這曾經是一個很大的秘密,但現在透過腦科學研究,是被科學家、心理學家一再確認過的關於生理結構的一個事實。


“爬行動物腦”更原始,更接近我們的本能系統,連呼吸都要它來管理。當我們受到某種刺激時,“爬行動物腦”的反應要比“皮層”快很多,所以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想要傷害我”。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這個系統其實很好,在幾百萬年前幫助我們的祖先在危險的自然環境中活下來。它在一個充滿危險的環境中是個很好的系統,它幫我們識別誰是敵人,讓我們保護自己。


但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的敵人,這個敏感的敵我識別系統——“爬行動物腦”就會變成引發衝突,引發人與人之間相互敵視的一個基礎的生理結構。


我們身為人類,誰也無法改變這一現狀。但區別是我們可以在知道了這樣的事情存在後,有意識地去覺察它。比如,意識到自己剛才的想法充滿仇恨,是因為自己被刺激到了,自己的“爬行動物腦”被激活了,自己是被一種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想法給綁架了。


那麼這種時候,我需要先做一個深呼吸,我重新來看這裡發生了什麼,我有什麼感覺,對方有什麼需要,我有什麼需要……這些理性的部分才被啟動了。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可能我們會覺得很絕望,這個非黑即白的網絡世界,總有那麼多戾氣、暴力存在,但回到人類生理構造而言,都是有原因的。


主持人


是的,大家見到對方意見和自己不同時,或者看到一些暴力言論時,就會普遍有一種應激反應,很容易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來應對。但實際上剛才兩位老師給大家的建議是,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心情平靜些後再發表見解,這樣會更理性一些。


涼意


我是這麼理解這個過程的。

我們有時候非常生氣是因為沒有人理解我們。所以我們會更大聲,或者用刻薄的語言……因為我們很渴望得到對方的重視和理解。


主持人


我感覺在網絡暴力的背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這種需要多多少少得到滿足,就會對減少或化解網絡暴力產生很大的作用。


網絡暴力是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激進式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