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挖水库挑泥巴挣公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每日新况


本人亲身经历过这此段历史,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这么说,没有当年吃苦耐劳筑成的水库作保障,粮食生产就没有改革开放初期的作物(尤其是水稻)大丰收。遥想当年所历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天未放亮,生产队长便吹哨子催促各家各户起床,吃早饭(其实杂粮占大部分)后即挑工具赶赴水库工地开始一天的劳作。其时每人一对泥筐,壮年多挑,年老或少年少挑,但均是按每百斤为基数记工分的。中午在工地就餐,一般都是半斤米饭加点自带咸菜,吃后便接着干活,直至黄昏便各自回家。在那年代生活在农村的人,几乎都少不了挑土筑水坝的经历。事后想来颇有玩味:首先是场面热闹,激动人心。安放在工地高处的高音喇叭不断播放着形形色色的进行曲,仿佛在战场同敌人撕杀一般,大家争先恐后,唯恐落后于别人,号子声夹着喇叭声和工地的机械声,构成一幅气势壮阔的画面;其次是顶着严寒酷暑,在耗费体力之超强劳作中,大多数人赤膀上阵,只穿一条裤衩,任凭汗水雨水折磨,也不轻易停下休息;三是忍住饥饿,不叫苦叫累,这种食物摄入与体能付出差距之大仍有如此昂扬斗志,这是现在年轻一代难于置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