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風光在險峰 —— 讀博後記

時光荏苒,幾度春秋。四年的博士生求學之路雖已衝過終點,但展望未來,我的科研人生才剛剛啟航!回顧這幾年的求學歷程,從一個科研“小白”成長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雖不及唐玄奘取經之路的兇險與艱難,但於我而言,這段經歷足以成為人生財富,指引我投身於鍾愛的科學事業。

科研沒有捷徑,必須全力以赴

2012年,我以專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遼寧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起初,很多人建議我在職讀博,不要放棄學校的科級崗位。但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心理學前沿知識和研究方法,也為日後科研工作奠定紮實基礎,我毅然選擇脫產攻讀博士學位。入學第一天,導師劉文教授找我長談,她引用道:“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不在焉,輒成走肉。博學、審問,皆以喚起醒覺為歸的。”隨後,導師提出了畢業條件:兩篇SSCI收錄論文。雖然當時我對SSCI收錄論文一無所知,但我點頭應允。後來才知道歷屆畢業生中,在學期間發表1篇SSCI收錄論文的都寥寥無幾,發表兩篇的更是查無此人。面對泰山壓頂般的巨大壓力,我告訴自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成功,則成仁!

隨後,我開啟了苦行僧似的讀博生活。博一期間,我幾乎每天都到實驗室工作,大量閱讀文獻,尋找科研方向。為了實現目標,我利用業餘時間背誦新概念英語二到四冊,不斷提升英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了從一大組數據中獲得最佳模型擬合指標,我自學高級統計方法,嘗試最新的統計軟件,每天10多個小時坐在計算機前處理大樣本數據,甚至有時做夢都在研究計算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大約3個月時間,我從數據中抽取出一組模型參數,而這組參數也符合國際標準!後來,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心理學家侯傑泰教授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對我的科研成果予以肯定。他說:“很多人至少要用1年時間來處理數據都不一定取得好的結果,你竟然只用了3個月!Amazing(不可思議)!”2013年7月,我撰寫了第一篇英文論文,經過長達1年的審稿週期和1年的出版週期後,論文最終於2015年10月發表在《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收錄期刊)。第一篇英文論文的成果發表,讓我深刻體會到科研需要腳踏實地,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浮躁,唯有全力以赴,才能破繭成蝶。

訪問國內名校,提升科研實力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3年9月,按照導師劉文教授的安排,我來到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進行訪學,跟隨長江學者周曉林教授學習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技術。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傳播心理學的學府。在北大求學的兩年,我完全被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校訓所感染,也深深地被周曉林教授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在導師的幫助下,我住進了北大博士研究生公寓。每天清晨,北大學生傾巢而出,到晚十一二點,他們才陸續歸來。北大學生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靈感”。

在合作導師周教授和實驗室同學於洪波等人幫助下,我完成了自我意識情緒調節的腦電研究方案。為了選拔實驗被試,我連續一個月每天都要去周邊高校發放被試招募宣傳單,很多次都被高校保安勸止。雖然實驗符合倫理要求,但很多同學在看到實驗中有被電擊的要求之後就望而卻步了,所以每發放100份宣傳單,也只有一兩個人報名參加。在選拔30個合格實驗被試之後,我又在腦電實驗室裡度過了兩個月的實驗時光。記得那天是平安夜,整個大樓除了保安,就只有我和我的實驗被試。剛裝修好的實驗室裡,我一邊與被試做實驗,一邊看著電腦記錄腦電波的腦電數據,我突然感到一種深刻的孤獨。後來,我跟周曉林教授談話中提到過這段經歷,他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科研的過程本身就是孤獨的過程,而孤獨盡頭,則是無限風光。”正是這段話讓我再次認清科研,使我砥礪前行。經過艱苦努力,我的實驗取得了成功,成為為數不多的在實驗室組會上報告實驗結果的外校訪學生,並獲得周曉林教授和同學們的認可。這段科研經歷,不僅讓我掌握到了心理學的前沿研究方法,奠定了紮實的科研基本功,而且為我塑造了良好的科研心態。

參加國際會議,拓展科研視野

2016年6月,我博士畢業了。在學期間,我發表了三篇SSCI收錄論文,兩篇CSSCI收錄論文,我不僅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而且成為學院建院以來成果最多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劉文教授為我送行時說:“你有這麼多科研成果,如果想換一個更好的工作單位,安家費和科研啟動經費至少能有30萬,必要時我可以為你推薦。”我委婉拒絕了導師的好意。我想,人應該飲水思源,科大送我出來讀博,我不能為個人利益過河拆橋。畢業後,我回到遼寧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先後主持了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和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為了進一步追蹤國際學術發展前沿動態,拓展科研創新的國際視野,我申請了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青年科學家基金,並獲全額資助參加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第24屆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雙年會。

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ISSBD),是一個旨在促進畢生行為發展科學知識的研究、推廣和應用的國際學術組織,會員遍佈世界各地,且ISSBD雙年會也是該領域中最高級別的國際會議。在2016年7月第24屆ISSBD雙年會中,我參加了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林丹華教授主持的主題為“本地、流動及少數群體的發展和年齡差異”的討論會。在分會場上,我用英文宣讀了跟導師合作的科研成果“流動人群外傾性、神經質與抑鬱症狀的關係:認知重評的中介作用”,與國際學者進行深入交流,並與情緒調節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amela M. Cole教授建立了合作關係。2017年5月,我又參加了在澳門舉辦的第4屆人文社會科學國際會議。參加國際會議,不僅讓我接觸到了最新科研成果,而且拓展了學術思路,建立了學術友誼,增強了學術信心。

在國家“雙一流”建設全面展開之際,科研實力作為考核高校整體發展的重要指標已不言而喻。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理應把科研工作當成事業。就像諾獎得主、生命科學家布萊恩·科比爾卡曾說的“科研之路很艱辛,請保持激情”,我會時刻保持這種科研激情,為我校科研實力提升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馬列主義學院 陳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