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貧窮嗎,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

軒老師談教育


我經歷過貧窮

話說起來就要回到十幾年前,那時候自己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剛剛初中畢業步入社會。本身自己家庭就不富裕,就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闖闖,正好我們村有一個人在廣東那邊的大城市,那時候大家都認為廣東好掙錢,自己也懷揣著夢想,向父母要了去廣東的車費,做了快兩天的火車來到了傳說中的大城市——東莞。投靠了那個熟人,就在他們的工廠上班,是做玩具的,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工廠就管兩頓飯,伙食差不說還老是吃不飽。辛辛苦苦幹了兩個月才發工資(要押一個月工資),拿到了380塊錢,感覺有點太不值,後來乾脆就不幹了。自己又來到了珠海,當時身上就剩下不到100元錢了,心想得趕緊找個活幹,運氣挺好沒兩天就進了一個電子廠,當時打聽了一下工資什麼的還不錯就決定好好幹,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幹了不到一個月遇上全廠大罷工,咱也隨波逐流然後被辭退,工資也沒拿到,手裡僅有的幾十塊錢流浪在大街上,也沒有地方可以去,晚上就躺在公園的座椅上,幸好南方的天氣不冷,就這樣一天吃一頓炒米粉過了好幾天。來廣東的幾個月時間裡一下掉了三十多斤,之後又陸續幹了好幾份工作都不理想,快半年的時間窮的叮噹響,兜裡比臉還乾淨,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後來向父親打電話要了點路費才回到了家。這真是我最窮的狀態,有些東西用語言都無法表達。

現在明白一個道理: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風水輪流轉,世事皆在變化中。窮人可能會發家,富人也可能會破產。人不論在何時何境,都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人窮不可怕,心窮毀一生。


勇敢的你


我經歷過貧窮,那時候生活狀態非常不好

2015年我檢查出腫瘤,需要手術,檢查結果不好,懷疑惡性腫瘤,術後病理出來果然是惡性,是最費錢的那種,化療 放療 內分秘治療 靶向治療 。

手術在市醫院做的花了14000多 報完花了7000多。放療在縣醫院做的 封頂27000 報銷完花了13000多

最頭疼的就是靶向治療 進口藥 一分都不報銷 一支藥22375元。靶向藥跟中國癌症基金會申請的贈藥 自己買了6支 國家贈了8支一共花了136410每次化療5500-13000不等,最少時候沒有大檢查花五千多就一次那麼少的, 多的時候一萬三,做了8次花了7萬多,在省醫院做的化療醫保沒連網必須全付,再回當地報銷。

每天的生活就是奔走醫院 ,遭受病痛的折磨 ,靶向治療用藥量根據體重算 那段時間吃飯都不敢吃太飽怕胖了藥不夠用 。媽媽去世早 爸爸又娶了後媽 因為她有自己的閨女比我小4歲 ,從我10歲她進門開始就一直挺討厭我,因為她讓我爸把我送人他倆再生個共同的孩子我爸不同意,所以我的孩子從小也沒單獨在我爸那呆過,那時候孩子8歲我去住院就把孩子放爸那被妹妹家3歲的孩子抓的臉上一道道印子 我心疼的不行 也不敢說什麼 總要顧及我爸吧

有的親戚知道我得了不好的病嚇的一個盡對我爸哭窮,生怕跟他們借錢,大姑姐幫忙給弄的貸款,沒跟外人借一分錢做完了全部治療

治病負了債,康復的日子也一直在困難中度過,免疫力低 整天半死不活的 動不動就發燒不退,也是總在打針吃藥,我跟老公三年過年沒買新衣服

在最窮身體不好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放棄努力,一直從閨蜜那裡拿手工活幹,在家二十三十的掙,慢慢身體也恢復了 帳也還完了 ,孩子也12歲了很聽話,老公在我生病時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變成了習慣,現在雖然過的不富裕 但是我很滿意


一片銀杏樹


這個問題讓我又一次想起了痛苦的經歷,不是我一個的貧窮,是我們全家的貧窮。

我們家在山東南邊的一個小山村,一家三口人,我是家裡的獨子。父親小學三年級畢業,而且人也比較老實。母親一天學都沒有上過。四畝地的糧食是我們全家的收入。

小學的時候,我體弱多病,每次生病的時間都特別長。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只上了不到兩個月的課,其他的時間都在看病。那個時候家裡的交通工具只有一兩三輪車,每次看病都是父親蹬著三輪車,母親抱著我坐在後面還要帶著兩袋糧食,順路把糧食賣了才能有錢看病。那個時候我已經懂事,看著車裡面的兩袋糧食特別難受。我一個人消耗了我們家大部分的糧食。在那個時候一瓶哇哈哈都是奢飾品。

有一次去比較遠的醫院,坐車去的,看完病還剩二塊一毛錢,坐車回去要二塊錢,還剩一毛,父母在一家大超市給我買了一塊橡皮。回到家正好身無分文。

後來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身體越來越強壯,四年級以後沒怎麼生過病。因為不用整天帶著我看病了,父母除了種地以外有精力做些其他的營生,生活水平慢慢的有了提高。

父母是很勤勞的,父母一直認為貧窮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所以從小就讓我好好學習,一定要考上大學。現在已經畢業幾年了,而且還有了不錯的工作。每次過年回家都把一年賺的錢給父母。雖然我知道父母一分都不會花,但是可以讓他們生活的更有信心。

這些痛苦的歲月想忘也忘不掉,開心的事一件也不記得,可能本來就沒有開心的事吧。如今父母依然在省吃儉用,我也是從不亂花錢,沒有山珍海味,沒有名牌的生活也挺好。

其實在那個九十年代的農村,也不是我們一家的貧窮,大部分的收入都是靠種地。上學是一件高投入的事,既要交學費也少了一個人幹活,所以能堅持上學的不多,小學或者初中畢業就可以了,識字就行。我的同齡人小學的時候還有十多個,初中畢業的時候就剩兩個了。

要給國家的“脫貧攻堅”行動點個大大的贊,因為貧窮對一個家庭的傷害太大了。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過上吃飽穿暖,看的起病上的起學的生活。


腦袋大脖子短


我經歷過貧窮

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真的是很苦,為了找工作我們全班一半的人坐了28.5小時的火車,去到了崑山,租了一間毛坯房,我們20幾個男男女女住在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裡,每天吃著大鍋飯,大家都不算太會做飯,做出來的飯味道也不好,說白了都趕不上工地的伙食,因為大家還要每天的跑人才市場去找工作,所以大家的壓力都很大,手裡的錢都不太夠,又不想管家裡要,所以花錢的時候都顫顫巍巍的,後來屋子裡的人就跟淘汰賽一樣,走了一波又一波,我們4個好兄弟勉強找到了工作,但也就算是勉強度日,後來人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我們4個,我們負擔不起三室一廳的房租,就搬到了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裡面住,我還清楚的記得150一個月,那個屋子裡面地面從來都是溼的從我住在那就沒幹過,屋子裡面擺了三張床,一張雙人床,兩張單人床,那時候我是我們4個人的精神領袖,我睡單人床 ,他們把床挨一起三個人睡一起,每天被蚊子咬的那個慘啊。那時候為了上班能省點錢就花110塊錢買了一輛自行車,每天大約騎10公里去上班,但是也不光光是為了省錢而是夜班的時候沒有車。有一天下班我的車停在我們租住的民房裡,我們就去網吧上網去了,等回來的時候我的車丟了。這下完了上班的工具沒有了,我只能上夜班的時候走著回家,每天要走將近倆個小時,那時候也是死心眼沒有想別的方法,就這麼單純的走。每天累的那個慘,後來我們因為個別原因也都紛紛的回到了我們得老家,我們共在那裡工作生活了一年,那真的是困難到極致。





俗人廿五


富有對每一個人來說定義都不同,貧窮也一樣,這個提問讓我回憶起曾經經歷過的艱難歲月!

我從小生活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兄弟五個,他排行最後,然而並不是最小的就能受到更多的寵愛,他們那個年代是要靠去山西要飯才能活下來的,所以從小就沒有吃過飽飯,身體也差,到了九幾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一些,但我們家依然很苦,那時我還小,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見別人家孩子吃好吃的就會特別饞,每次過麥季的時候,我都會到路上撿人家掉下來的麥穗,不為別的,就是想用撿來的麥子換油條吃,因為肚子裡缺油的緣故吧,感覺油條實在太好吃了,當然這個也要偷偷的進行,因為這對我們家來說太奢侈了,每次繳完公糧家裡的餘糧都不太夠吃,所以就算是撿來的麥子也不能這樣。當然,家裡也會有改善生活的時候,就是在我生日的那天和過年那天,這也是我最幸福的時候,因為過生日我就可以吃上一飽煮的方便麵,過年的時候可以吃上幾頓肉,對於當時年幼的我來說,這算是家裡的大事。

等再大一些,印象深刻的就是姐姐的淚水。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於我們家的大姐也是一樣,家裡的很多重擔早早就壓在了她的肩上,姐姐一直也都很堅強,對我也很疼愛,很少會哭,那次之所以哭是因為上學的原因,姐姐上完了小學就要升初中了,我還在讀小學,初中在鎮上,家裡一來負擔不起兩個人的學費,二來家裡農活就靠母親和姐姐,所以父親決定不讓姐姐再繼續讀書了,姐姐哭的很傷心,之後紅著眼睛抱著我說要好好學習,以後能過好日子,雖然那時還不太懂,可我能感受到她的傷心和無奈。

這也許就是貧窮給我最直觀的記憶吧,所以現在生活好一些了,爸媽也不捨得浪費一丁點的飯菜,每次都要用饅頭把菜湯沾乾淨吃掉,我也自然不敢花錢大手大腳,養成了節儉樸素的生活習慣!


指尖情話13921


上世紀改革開放前後,七八十年代,我親自經歷的貧困:


一是吃不飽飯。家裡孩子多,父母天天在生產隊幹活,還是吃不飽飯,每天一頓吃紅薯,或是玉米糊。有時候什麼都沒得吃。記得沒米了,奶奶去別人家裡借,借來的又不夠吃幾天,父親把大木頭晚上扛到幾十裡外的村莊去偷偷賣掉,換來一擔米。大米飯很溼,多放水看起來是多蒸了飯。沒有油水,半天不到又餓了,我們就在野外莊稼地裡找吃的。

二是沒錢買東西。衣服總是哥哥穿了給弟弟,我好像上小學才第一次有了新衣服,冬天凍得生凍瘡,因為棉襖不暖,棉花質量差,寫字手握不住筆,腳冰涼冰涼的。草稿紙用撿到的報紙替,有時候讀讀報上的新聞還挺幸福的感覺。



三是一條褲子上大學。考上大學後 知道家裡窮,除了借來的學費,什麼都不敢要。所以夏天穿著一條褲子上大學了。其實班上大多數同學窮。通過獎學金、助學金有了改善,但總是省吃儉用,還希望留一點寄給家裡面。因為軍訓發了一套衣服,終於有了換洗的衣服。


貧窮和飢餓終於在改革開放後慢慢消失,苦難留在了記憶深處,自然感謝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

歡迎討論。


始寧郡主


作為地道的農民,是經歷過一段難忘的貧窮時間。

1、家庭環境貧窮:

成長在80年代的4線城市的農村,記得有記憶的童年開始,家裡條件就不好。1弟1姐,我,家裡3兄妹。父母是地道的農民,白天除了去幹農活,然後就是回家做家務,姐作為老大,也開始承擔家裡部分家務,做飯要去山打柴。姐放學沒有回家,而是和小夥伴約好,一同去山打柴回家,懂事的姐總是那麼勤勞。父母都很淳樸,肉基本一週才能吃上一頓,平時都是吃素菜,加粥,過渡挺簡單,還好家裡沒有家暴,也沒有吵架,大家沒什麼大病,健康的度過著每一天。

2、教育條件差:

落後的農村,教育條件也差,那時都沒聽過英語,聽一個條件還可以的親戚在城裡讀書,他們早就開始學英語了,我們連簡單的hello,how are you ?what is your name ?這些簡單的也不懂。語文也是最差的一科,那時還要背誦古詩,沒有什麼條件,父母也沒教過。相對於別人也是比較落後一段距離。除了家境貧窮,還有知識基礎也是貧窮狀態,童年裡感覺模糊裡渡過,也沒有打基礎為以後晉升做準備。現在回想,雖然家境差,如果但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還是有機會的,大部分時間忙於家裡瑣碎的事情,因此也沒抓住機會,還是處在落後的現實。

總結:回想過去,慢慢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走向未來的基礎,分享前人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前提。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教育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業


粵漂有溫度


經歷過貧窮嗎,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這個問題真不太好的具體的回答出來,這樣吧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初中的一個同學,黝黑黝黑的乾癟身材,讓我印象深刻是那雙眼睛,大而有神。第一次見到他,是在初一的宿舍裡,我們之間除了互相之間的一次打招呼,通報彼此姓名之外,沒再說過一句話。

那是一個很難想象的一個場面,同一個屋簷底下,都是最活躍的青少年,相處了大半年,他總是在一旁安安靜靜的,被我們忽視。

他一直佔據著班裡的貧困助學金,用佔據這個詞可能不太好,但這是一個事實,初一到初三,他一直領著,從未間斷。

有一次,偶然間看到了他的申請表。上面寫著母親精神有問題,父親殘疾,還有一個哥哥。後來才瞭解到,是他哥哥連初中都沒有上,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出去打工,一個人支撐著這個家。家裡人都沒什麼文化,一直寄希望於他,想讓他好好讀書,最終能夠出人頭地。所以他哥哥託盡了關係,才把他送到縣裡的初中,三天兩頭的打電話,問他的成績,他也爭氣,一直是我們班裡的前幾名。

他除了寒假,基本上什麼假期也不回家,平常週六日他就自己窩在宿舍裡吃著泡麵,因為回他們村裡的路費來回就好幾十。暑假時他就找個能給他提供住宿的飯館,給人家打工,說回家也是沒事,不如留在縣城裡,多賺點生活費。他用自己賺的錢,買了好幾本課外書,經常借出去,但還會來時有時會給弄髒,損壞,他嘴上說著沒事,我看見他私底下用膠布仔細的粘著損壞的地方。

初三快臨近中考的時候,他哥給人家打工,從高塔上摔下來,腿斷了,消息傳來,他連退學都沒辦就不來了。老師都為他感到可惜,以他得成績,進入我們縣裡一中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最後還能考個不錯的大學,可惜他這樣就不上了。

貧窮給人帶來了極大的自卑,它讓人承受著本來在這個年齡段不應該承受的壓力。


L賢森


看了大家對經歷過的貧窮的過往過往的描述,我覺得像一個憶苦思甜會,我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對大家所描述的缺衣少食生活狀態一點都不陌生。

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糧食要糧票,買布要布票。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買一件新衣服穿。

那時候人們挑布料都喜歡結實耐穿的,迪卡,的確良,針織,現在這些面料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柔軟的棉麻料,人們穿衣服開始講究個性化,而不是結實。好衣服弄成破洞,名曰乞丐服,現在很多牛仔服裝有破洞。

一個勤快的婆婆給兒媳婦縫衣服的破洞,卻不知道衣服買來就那樣,要的是那種效果。婆婆六十多歲,兒媳婦不到三十歲。

那時候知識青年們在農村上山下鄉,在生產隊裡幹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我媽媽曾經炒好了菜讓我送知青點去,端了一個白磁茶缸子,到底什麼菜都忘了,說了什麼話也都忘了。那時候的我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

孩童時代的我對貧窮的記憶不是很深刻,因為我家人口少,我也沒有捱餓的記憶。

我的家鄉在華北平原的一個小村莊,雖然沒有依山傍水,但是現在是一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有超過五千畝的林海,裡面各種果樹,有人在林區裡蓋了農莊,在農莊裡養了梅花鹿,駝鳥等動物。種了各種蔬菜。

我小時候在這片林子裡採過蘑菇,捉過知了,逮過壁虎,賣了做藥材用。

喜歡採蘑菇,不過現在沒有那種白蘑菇了,要下一點小雨,蘑菇就拱出小土包,用油一炒那味道鮮極了。哪天再下雨,約個朋友到林區轉一轉,採個蘑菇踏個青,想想都覺得美。

林子是天然氧吧,夏天村裡很多老人到那納涼。

從貧窮說起,從小時候的缺衣少食到今天的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我對家鄉的記憶一直都是一派美好的田園風光。


細雨濛濛的搞笑小故事


我經歷過兩次貧窮,一次是三年困難時期;一次是初中一年級下半年開學的第二個月。

三年困難時期。記得1959年秋天,城裡人經常揹著舊工作服和舊衣服到屯裡換玉米和高糧,屯裡人很高興,樂意用糧食換那些舊衣服。沒想到轉過年來(1960年春天)用糧食換舊衣服的人家糧食不夠吃了。更沒想到的是這年(1960年)由於氣溫低,莊稼長不起來,沒打下多少糧食,除了按計劃交了公糧後(實際上沒交足),各家各戶基本上沒分到口糧。人們只好揀拾白菜邦子充飢,當時能吃到高糧糠,就算吃到糧食了。榆樹皮也被人們扒得精光。最困難時,人們把玉米芯、玉米皮子用火鹼浸泡了,清洗乾淨,再用大鍋煮,用豆腐包過濾後沉澱為澱粉,用這種澱粉充飢。還有用穀糠充飢的。這兩種東西是最難下嚥的,吃了以後不但脹肚,而且乾燥拉不下屎。由於營養不良,人們開始出現浮腫,腿上一按一個坑。在這危難時刻,公社和生產隊決定發放返銷糧,每人每天3兩6錢玉米,外加一兩黃豆。靠這點返銷糧人們艱難地熬過了1960年的冬天和1961年的初春。到了1961年的三、四月份,大地裡長出了野菜,有小根蒜、有曲麻菜、刺菜、車軲轆菜(車前子),還有槐樹花、打碗花的根(也叫甜根)等等。各家各戶都大量地剜曲麻菜,曬乾後用麻袋裝起來,當口糧。到了六、七月份,土豆下來了,也大量地儲存以來,當口糧。就這樣又熬過了1961年(61年還是低溫不怎麼打糧)的冬天和1962年的春天和夏天。1962年收成較好,困難時期基本結束。所謂三年困難時期,就是從1960年的冬天到1962年的春夏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沒錢少糧,真是太窮了。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經歷,我和老伴特別珍惜糧食,剩飯剩菜從不倒掉,現在生活好了,也不扔剩飯剩菜。

初中一年級下半年開學後的第二個月又遇到了困難,這個困難完全是窮造成的。我上的初中是黑山縣第四初級中學。學校每月收取3元錢伙食費。初一下半年開學後,第一個月的伙食費交上了,第二個月(1964年10月)的伙食費就交不上了,手裡只有兩毛七分錢。我父親跟我說,你和學校說說,緩幾天交,家裡正在張落錢。我和學校說了,學校不同意,說,你家連3元錢都拿不出來嗎?實在沒辦法,我只好用兩毛七分錢買了半面袋子西紅柿,一天吃二、三個,整整吃了一個星期,家裡才把伙食費送來。吃西紅柿,頭兩天還行,後幾天渾身無力,跑肚拉稀,聽課沒精神,痛苦不堪。這是我最為困難的一次經歷,完全是窮造成的。這次經歷磨練了我的意志,使我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從不氣餒。

這就是我最貧窮的兩次經歷,那種生活狀態讓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