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二人轉是鄉土藝術,表演的時候特別講究接地氣兒,民間藝人見什麼人使什麼活。田間地頭的老百姓,勞累了一天想放鬆一下,才子佳人的戲碼看膩了,總少不了想看看插科打諢的丑角形象。所以,二人轉行當裡,一共五門手藝——說、唱、扮、舞、絕。“說、唱、舞”這都不用解釋,“絕”就是指絕活兒,立手絹下腰劈叉啥的都算,老百姓一看這是真功夫,立馬給鼓掌。而“扮”指的就是扮演有某種特點的人物形象,多見於扮醜,以利於塑造人物形象,讓觀眾印象深刻。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丑角旦角一副架

演員扮演的丑角,可以與演對手戲的旦角做任何的逗、耍、說、戲、浪,同時有利於跟觀眾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交流,通過戲謔模仿讓表演更靈活,舞臺效果更好。扮醜可以扮演老太太,可以扮演殘疾人,總之是與常人有些區別的人。這些人在生活中也算常見,老百姓也能理解。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趙本山潘長江扮醜成名作《大觀燈》

二人轉出身的趙本山,基本功紮實,在早期的成名作大觀燈裡,就扮演一位盲人,與搭檔潘長江演出了啼笑皆非的一場喜劇。扮演丑角,不是為了嘲笑諷刺身體有殘疾的人,而是更好地為表演情節服務。而且老話講“說書唱戲勸人方”,無論怎麼表現,一般二人轉節目的主題都是積極向上的,起碼也是表現了農村群眾樸實善良的價值觀。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徒弟不少,成角兒的不多

趙本山的徒弟眾多,路子越走越寬之後,也不侷限在戲曲舞臺上,小品和電視劇甚至電影也多有涉獵。他們自然從師傅的身上學到了這一手,在表演中廣為應用。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弟子王小利,在各種節目中都是一副劉能的樣子

出身於長春和平大戲院的王小利,在高秀敏的牽線之下投入趙本山門下。雖然扮演了眾多的銀幕形象,但怎麼換也脫不了《鄉村愛情》裡劉能的模樣。他的最大特點就是結巴,也算是扮醜的一種。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潘長江早年節目中禿頭結巴的扮醜形象

其實,早在1989年遼寧電視臺春晚上,潘長江在小品《對縫》之中就演繹了一個典型的結巴角色,並且取得了極大的轟動。但他卻很快就發現,許多兒童受節目影響經常學習這個毛病,甚至產生了上千個小結巴患者。潘長江當即果斷放棄了這個角色,並且在報紙上登報道歉,這份社會責任感是很值得我們敬佩的。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模仿抽動症的趙四形象


劉小光,人們很少知道他的真名,大多稱呼他在電視劇《鄉村愛情》裡的角色名字,趙四。在劇中,他綜合了光頭、歪嘴、磕巴、面部抽搐等特點,加上走路彎腰拉跨,塑造了一個誇張得嚴重變形了的農村男人形象。

說起來,有一種兒童發作的病症,叫做抽動症。患病兒童習慣性地頻繁眨眼,搖頭噘嘴,吭嗓子,聳肩抬胳膊。劉小光的扮醜應該就此模仿而來。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比起趙四劉能,張小飛扮醜的戲路更廣


張小飛,在趙本山眾多弟子之中,是第一批被趙本山收錄的,排名第三。此人多才多藝,不僅基本功好,而且小曲小調都在行,嗩吶二胡也沒有不會的。在趙本山的《劉老根》、《馬大帥》系列電視劇中多有出演,還在趙本山的大力支持下主演過一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只可惜,他一直沒有火起來。人們知道他,也只是記得“二柱子”這個名字。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影碟時代,張小飛早期廣為人知的形象


二柱子早期扮醜尤其擅長扮演傻子,與當時風靡東北的魏三魏武才的表演風格類似。綠色軍帽配斜挎包,偏小號的西裝加上紅色領帶,腳上一雙黃膠鞋。但受劇本限制,只是為了扮演而扮,和當年的那些花花綠綠的碟片一起,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如此競爭》,臺詞和唱段流傳最廣的優秀小品


趙本山自從1990年登上春晚舞臺之後,演藝道路越走越寬,基本沒有扮醜的時候。倒是在此之前的早期作品有扮演盲人的,尤其是他出道作品《摔三絃》。但說起小品,當屬這部1988年的《如此競爭》。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趙本山扮演的盲人念著朗朗上口的臺詞


節目中趙本山扮演盲人,不僅表演惟妙惟肖,而且節目的主要效果也融入角色之中。盲人看不到自己販賣的報紙內容,只能亂喊。“瞧一瞧,看一看,《法制報》《故事報》,新出版的《電視報》。有傳奇,有偵破,有諷刺,有幽默。供欣賞供娛樂,受教育開眼界……”

“扮醜”這活兒,趙四劉能二柱子到現在也不如剛出道的趙本山

除了和趙麗蓉老師搭檔以外,鞏漢林最優秀的作品


節目中對盲人的身份也沒有任何歧視,搭檔鞏漢林在被對方逼得急眼的時候忍不住喊了一聲“XIA——”但馬上改口唱了起來,“——夏天熱,冬天涼,冬夏離不了這十三香……”


這個節目中的唱段和臺詞,對於我們這些八零後來說,恐怕會記住一輩子了。

小小的紙啊,四四方方,

東漢蔡倫造紙張,

南京用它包綢緞,

北京用它包文章,

此紙落在我地手,

張張包的都是十三香,

夏天熱,冬天涼,

冬夏離不了那十三香,

親朋好友來聚會,

挽挽袖子啊下廚房,

煎炒烹炸味道美,

雞鴨魚肉那盆盆香,

賽過王母蟠桃宴,

勝過老君仙丹香,

八洞的神仙來拜訪,

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


注:圖片來自於網絡,如若侵權請通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