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大?

風中有朵雨做的霧狀雲


1、總督是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者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清朝多被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最初是朝廷派往地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朝變成了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明朝是朝廷臨時授予文臣監督軍事的一種官銜,明末《湧幢小品·總督總兵》記載“文臣稱總督,武臣稱總兵,都是虛職。”,與總兵一樣是沒有品秩的差遣。通俗點講就是兼職,一般都是帶有實職(兵部尚書、都御史之類)的兼總督,巡查範圍有遍及數個省的、也有限於一省或者幾個州府的。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才開始常設兩廣總督,正德年間將總督改為總制,此後總督兼掌民政,成為地方軍政首長。

清朝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正式官銜“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某地,提督軍物糧餉”,官銜正二品,如果兼兵部尚書的就是從一品。

2、巡撫又稱撫臺、撫軍,管轄地界從是千平方公里至數十萬平方公里不等,統籌地方行政、軍事、司法權力。巡撫一詞出現於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巡撫”陝西,此後皇帝經常派遣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巡撫地方,事完成後覆命,如同欽差。明宣宗時,常設巡撫,節制三司(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實際掌握地方軍政大權。明英宗一度廢除巡撫制度,次年恢復,嘉慶時巡撫成為常設官職,主要職責是稅收、水利和內政,通常有調動軍隊的權力,15世紀後,以省區為單位配備巡撫。

清朝沿襲巡撫制度,設立16個巡撫,正式官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某地。”,為從二品,兼兵部右侍郎則為正二品,監管行政和司法,少數監管軍務加銜“提督軍務,兼理糧餉。”

3、將軍:明朝未設將軍一職,由都指揮使主管地方軍務,明太祖採用衛所制,1370年與各省設置一都衛,1375年設置都司管理,明朝共設立16個都司、5個行都司和2個留守司,未設置將軍常職。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特有的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是清朝軍隊的核心,八旗有滿洲、蒙古和漢人之分,但都是基於同一套制度下,差異不大,旗人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終身不變,居住地也是固定的,在漢地的駐防軍更設立“滿城”供旗人居住,並與非旗人隔離,旗人不受當地總督、巡撫管理。

大家在“武狀元蘇乞兒”看到的廣州將軍之所以厲害,就因為是八旗駐防軍,官銜與兩廣總督一樣,地位更高。清朝共設立23名駐防軍將領,其中13名稱為某某將軍,將軍一職為從一品武職。

4、都統:自前秦苻堅發兵攻打東晉開始設立少年 都統,統領富家子弟兵。唐朝後期曾經設立行營都統,統領各倒兵討伐藩鎮,並設都都統節制行營都統。遼、金時也設有都統一職。

清朝開始為常設職務,在武職中品銜僅次於駐防將軍。分為八旗都統和駐防八旗都統,八旗都統是清代八旗制度每一旗的最高長官,為從一品;清朝駐紮於各地的“駐防八旗”的長官也稱為都統,在不設駐防將軍的地方都統為最高長官,社駐防將軍的地方一般設副都統,受將軍節制。

5、提督:也叫軍門,為從一品,就品級上看,受總督和巡撫節制,但一個是行政統治,一個是統帥權力,沒有一定的上下級規定。

明朝提督是委派的差遣,不是正式官職,除東廠提督外,通常都由文官擔任,

清朝提督演變為正式武官,為從一品,共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

6、總兵:正式名稱為總兵官。明朝也是武職差遣,由勳爵兼任。

清朝軍權為各省巡撫掌握,總兵聽從巡撫命令為正二品,視駐地不同,統領兵員一萬五到數百名不等,共設總兵83名,陸路總兵70名,水路總兵13名,統轄十八省614防營63萬兵力。

以上是對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的簡要介紹,清朝綠營,軍銜依次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

明朝一般都為虛設,也就是兼職,類似於欽差,事畢回去享受原官職。

清朝來說,從官銜來看肯定是總督和將軍一般為從一品,將軍只是武館,只管轄軍隊,總督軍政大權獨攬,肯定總督官大。

至於相互制約好像不好制約。駐地同城肯定是要看誰的官銜大了,但也有可能漢人肯定地位要低於八旗,官銜差不多的時候肯定八旗比較厲害。鎮壓省內叛亂肯定要聽武官的,這幾個武官裡面提督最大。


今天的過去式


同時出現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些官職的是清朝。其中總督、巡撫屬文官,將軍、都統、提督屬武將。下面有書君帶大家來理一理這些官職大小。

一總督(從一品官)

清朝的地方官中,烏紗帽最大的是總督,從一品官,是最高行政長官。掌管政治,軍事,經濟。

清朝時候共有九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還有云貴、四川、陝甘、東三省總督。

其中直隸總督在天子腳下,比其他八個總督權利還大些,如李鴻章就是直隸總督。左宗棠當時是陝甘總督。

除此之外,清朝還設有專門管理事物的總督,如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

二:巡撫(從二品官)

巡撫剛開始是臨時派遣性質,巡撫某某地,相當於現在的上級檢查團。

清朝時候已是定製,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正二品官,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管理一個省的軍事、吏治和刑獄。

清朝歷史上有名的巡撫是劉銘傳,任臺灣巡撫,還有一位是于成龍,曾任福建巡撫。

三:將軍(從一品官)

清朝的將軍分三種,都是從一品官,第一種是宗室爵號,並非實際職務。

第二種是帶兵出征時任命的臨時統帥,雖是臨時工,但擔任這種職務的都是王公大臣,相當於現在的五大戰區司令員。

第三種是駐防將軍,以八旗兵分別駐於各省要地。駐防將軍是當地駐防八旗兵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現在的集團軍軍長。

清朝時候全國共設有駐防將軍十四人,分別駐守全國各處要塞,如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等邊塞之處,鎮守邊疆。

清朝最有威望的大將軍是雍正時的年羹堯,平定了西藏。

四:都統(從一品官)

都統是清朝八旗中各旗的最高長官,從一品,管理各旗的戶籍、田宅、教養、營制、兵械以及選官序爵、操演訓練的事務。都統是由皇帝任命的。都統一般是由滿蒙王公和朝廷重臣兼任,比如歷史上的和珅就曾任過都統的職務。

五:提督(從一品官)

提督在清朝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從一品官,是各省綠營的最高長官,就是統管漢人兵員的官員。一般一個省設一位提督,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另外清朝還另外設水師提督,如福建、廣東、長江水師提督。還有九門提督,也稱步軍統領。

六:總兵(正二品官)

清朝設有總兵一職,正二品,受提督統管,總兵管理本鎮軍務,提督和總兵都由綠營中的漢人擔任,是漢人武官能出任的最高官位了。全國在編制內的總兵不過才80多人。

將軍、都統、提督都是武官,品級相同,沒有高下之分,但提督用的漢人,清朝重用八旗子弟,輕漢人。所以實際上提督是沒有什麼實權的。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大?(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吃瓜群眾們經常看電視,對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耳熟能詳,到底誰官大,小編先給大家打一個比喻,然後再和大家一一道來。

總督在古代基本上是封疆大吏,如果按現在的級別對應來看,相當於兩到三個省的省委書記之和,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東西南北,黨政軍民學,黨指揮一切,總督是對這幾個個省全權負責。

巡撫最好做比喻,也就是一個省的省長。

至於將軍,就相當於軍區司令員加政委。

提督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戰區司令。

都統這個職務比較尷尬,暫且定性為直轄市市長吧。

總兵的話相當於一個集團的軍長。

從剛才的比喻來看,大王小王基本上大家有一個大概的來了解,也就是總督第一,將軍第二,提督第三,巡撫第四,都統第五,總兵第六。總督最大,總兵最小,下面小編以清朝為例,一一給大家分解如下:

總督:一般為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最高長官。清朝共設有十一位總督,分別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這十一位總督是真正意義上的牛逼人物,近代的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都是有名的總督,按理說,他們應該是正二品,可實際上,一般的總督都是高配,可以兼任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也就說,有些總督還是“政治局委員”,所以總督絕對是六個官職的龍頭老大。 直隸總督 李鴻章

將軍:將軍這個稱為歷朝歷代都有,拿現在解放軍的編制來說,只要是有將軍軍銜的都是將軍,從少將到上將,多如牛毛,還有很多文藝家是文職將軍,比如宋祖英、閻維文等。在清朝,將軍一般稱之為駐防將軍,負責旗兵的調度,因此又被稱為旗兵最高長官,清朝共設駐防將軍十四人,分別在全國各地。當然有人會說還有大將軍,比如撫遠大將軍周培公,徵西大將軍年羹堯等,大將軍和將軍不同,一般全國只有一個,指的是有戰爭時出征的總統帥,深受皇帝新任,職務也更高,如果真要舉例的話,相當於出征朝鮮的彭德懷彭老總這個位置。

大將軍 年羹堯

提督:提督為武職官名。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或幾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提督這個官職也是隻有清朝才有的,看過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姚啟聖是總督,施琅是提督,兩個督在打臺灣上策略不一樣,施琅對姚說:你是督,本督也是督,老子憑什麼聽你的?!”從這點可以看出,提督和總動基本上官職差不多大,但提督是純粹的軍事長官,一般來說要讓總督三分。當然,有一個提督最牛逼,那就是九門提督,掌管整個京師的兵馬,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警備區司令員,官職不高,但是手握皇家姓名,所以九門提督選拔非常嚴格,只能夠由皇帝的親信充任,起初的時候多是由滿清貴族擔任,後期才慢慢的啟用了一些漢人擔任,著名的有康熙時候的“鐵丐”吳六一,力助康熙平頂鰲拜,還有扶持雍正的隆科多。

九門提督 隆科多

巡撫:剛才說了,巡撫就是一個省的省長,管一個省的民生,民政,官司等等,基本不涉及到軍權,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在清朝,巡撫一般為正二品,無論是權力還是職級,都要比一品的總督和將軍要低一些。比如晚晴山西巡撫張之洞1881任山西巡撫,推行洋務,在太原設立洋務局,後來升了官,擔任湖廣總督。

都統:清朝開始設立都統是管理旗人,基本相當於巡撫,後來專門為了邊緣的地區設立的,在一些邊境地區,中央直接管理不太方便,於是就出現了都統,算是在當地最高的軍政長官。雍正元年,皇帝設立八旗都統衙門,八旗都統的出現,就是皇帝削弱八旗旗主,讓自己更好統治八旗的結果,都統的權力越來越小。

八旗都統服飾

總兵:總兵也是有著很大實權的軍事長官,不過它的職級算是最差的,直接受到提督的管轄,和上面的這些大官比起來,就顯得沒有什麼重要的了。

當然有人會說小編說的不對,認為要按照品級來分誰大誰小,對於這個說法,小編笑了,大學校長是省部級,能和省委書記比大小嗎?所以,按照實際權力從大到小排列絕對是:總督將軍、提督、巡撫、都統、總兵。


葛大小姐


官職大小,要放在具體的歷史空間裡看,時代不同,情況可能不同。

很多時候,同樣的官名,以前是小官,後世可能是大官,比如侍中,尚書,還有書記。

下面僅以清代簡單講這個問題。

一、先說總督和巡撫。

總督和巡撫都是文官系統。

很多人以為,總督和巡撫是上下級關係,其實他們之間並沒有直接垂直的上下級關係。

巡撫是一省的行政長官,全稱是:巡撫某處,提督軍務錢糧等事務

總督的全稱是: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銜,總督**處,提督軍務錢糧等事務,到。總督可能管著一個省,這時官銜後面會加兼巡撫事字樣,也有可能同時管著幾個省,比如兩江總督,管著江蘇,安徽等地。

可見,總督和巡撫具體負責的事務是差不多的,只有轄區大小之分。但總督和巡撫有品級的高低,比如有加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銜的總督,就是從一品,就要比巡撫的正二品高一級。如果沒有,總督和巡撫並級。當然,到了後期,擔任了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成為了定例。

總督和巡撫非但沒有正式的上下級關係,有的時候還有矛盾。有個詞叫督撫之爭,特別容易發生在總督、巡撫的駐地都在同一個城裡的情況下,到底聽誰的,比如四川總督和巡撫,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四川巡撫就裁撤了,只留下了四川總督。而山東只設巡撫而沒有總督。

所以總督屬於職級高配,實則二者為同僚。

二、將軍、提督、總兵,

將軍、提督、總兵,都是武官系統的。

清朝的將軍,主要指駐防將軍,受制於中央,和總督一樣都是從一品到正一品,排名在總督之前。

提督,正二品到從一品,則為一省軍事長官,但受制於地方總督。

總兵正二品。



空桑空桑


從實際品級來看,應該是總督>將軍=都統=提督>總兵=巡撫。

從民政實權來看,應該是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看了這麼多分析,感覺有點亂,不通俗易懂。其實古代和現在都一樣,分中央官和地方官,比如:現在的省委書記(不兼任政治局委員)、省長時就是地方大員,國務院各部長就是中央官員。人民解放軍就是保家衛國的,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武警部隊是維護地方穩定的,也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我也簡單講幾句:

1、總督:品階從一品時,對應到現在稱副國級,相當於現在一些大省(人口多、經濟發達)的省委書記兼任政治局委員。品階正二品時,現稱省部級,相當於現在的一般省的省委書記。直隸總督類似現在的直轄市的市委書記(北京、上海等書記一般兼任政治局委員)。

2、巡撫:品階從二品時,對應到現在稱副省部級,但職權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只能理解為享受正省部級待遇。品階二品時,現在稱正省部級,在本省不設總督時,省長兼任省委書記,才名正言順可為正省部級。

3、將軍:品階從一品時,職權對應到現在稱戰區司令員。但官比戰區司令員大,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享受副國級待遇。

4、都統:品階從一品時,職權對應到現在沒有,(因為現在軍隊全面由中央軍委統一指揮,在民國時期相當於國民黨領導的正規軍)級別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享受副國級待遇。

5、提督:品階從一品時,職權對應到現在沒有,(因為現在軍隊全面由中央軍委統一指揮,在民國時期為聯合抗日,相當於共產黨領導的入編八路軍)級別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享受副國級待遇。

6、總兵:品階從二品時,對應到現在稱副省部級,職權又相當於現在的各省軍區司令員,但官比各省軍區司令員小,因為現在的各省軍區司令員一般都兼任省委常委,屬正省部級。

以上為大致分析,不知對否?


HUAPAI




答:這個問題,搶答的人不少,但嘰哩咕嚕說了一大堆,很亂,而且,說了半天,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甚至有人拉倒說,這些官員,是互相制約,互相抗衡的,不好說誰大誰小。

好吧,那麼,還是由我來回答好了。

用我的方法——最直接、最形象,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方法:例舉法。

話說,道光十八年 (公元1838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得道光皇帝親授“欽差大臣關防”,前往廣州禁菸。

林則徐抵達廣州之日,廣東大小官員全部出動,聚集在廣州珠江天字碼頭躬身相候。

這些人,有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廣東將軍德克金布、都統左翼奕湘公爵、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廣東海關監督豫堃等等。

不難看到,題面上說的幾種官職都出現了。

下面分別說一下這些人的官場升遷,就知道這些官職到底孰大孰小了。

先說鄧廷楨。

鄧廷楨此前是安徽巡撫,因為前任兩廣總督盧坤禁菸不力,得道光皇帝提升,於道光十五年升任兩廣總督。

再說怡良。

怡良是滿洲正紅旗人,原為江蘇布政使,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2月,出任廣東巡撫。鄧廷楨與林則徐同時被撤職後,怡良曾短暫署理兩廣總督一職。道光二十年(1840年),琦善出任兩廣總督,其私訂《穿鼻草約》,惹怒道光帝,被被革職查辦。怡良遂兼署兩廣總督,後又被實授閩浙總督。

補敘一下鄧廷楨,他與林則徐充軍伊犁後,又被起用為陝西巡撫、陝甘總督。

那麼,從鄧廷楨和怡良的升遷過程來看,很明顯,總督的官職比巡撫大。

然後來看廣東將軍德克金布的情況。

德克金布是滿洲旗人,最初任烏魯木齊提督,後提升為荊州將軍,後又轉為廣州將軍。

再補充一下,怡良在擔任閩浙總督次年,因受達洪阿的牽連,一度去職。到咸豐二年(1852年),才被起復任為福州將軍,次年轉任兩江總督。

由此可見,總督的官職比將軍大,將軍又比提督大。

都統奕湘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被提升為荊州將軍,後歷任廣州將軍、盛京將軍和杭州將軍。

即將軍的官職比都統大。

關天培原本為江南蘇松鎮總兵,後來署理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

不難看出,提督的官職比總兵大。

有了此上材料,再補充一下,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武職,而總督乃是封疆大吏,通常署理一個或兩個省以上,擁有包括屬地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最高級別的管理權。巡撫有“巡行天下,撫軍安民”之責,管一個省的民生,民政,官司等等。

而武職之中,將軍、都統屬於旗人專屬,漢人不得染指。

綜上所述,這幾個官職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就是: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覃仕勇說史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得看你從哪方面來評判,是官階還是權力?我們不妨來一個一個的分析。

總督官階:

總督在清朝屬於封疆大吏,全國只有九位,它的官階是正二品,但是兼任兵部尚書的話,它的官階就能達到從一品。

嘉慶十四年,定以二品頂戴授者兼兵部侍郎銜,俟升品秩再加尚書銜——《清史稿·職官志》

總督權力:

總督一般都管著兩個省的軍政要務,它的職責範圍叫做“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就是負責考察和推薦地方上的文武官員,維護地方統治。

總督是名義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但並不代表他是一把手,對於省內的內部事務,很多他都是插不上手的,譬如有時總督連巡撫都指揮不動。

這是總督的性質決定,所謂“督”,就帶有監察的性質,可見它只是皇帝排到地方上去監督地方官員。所以總督一般為了能夠順利行使權力,都會推薦自己的親信當巡撫。


巡撫官階:

巡撫官階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頭銜,正二品。

巡撫權力:

巡撫早期並不是固定的,今天巡視一個地方,明天可能又跑到另一個地方。所以前期巡撫是受到總督節制的,但是隨著巡撫成為正式的定職,巡撫開始有了和總督對抗的資本。

畢竟總督並不能夠罷免巡撫,他只能上奏彈劾,那至於皇帝聽不聽,也不是總督所能控制的。所以到了中後期,巡撫雖然在名義上受總督節制,但是如果關係不好,巡撫壓根就不會聽總督的。

比較經典的就是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西巡撫沈葆楨的故事,曾國藩跟沈葆楨要軍費,沈葆楨不給,氣的曾國藩要和他絕交,還要彈劾他。

文宗蒞政,命浙江、安徽、江西、陝西、湖南、廣西、貴州各巡撫節制鎮、協武職;總督兼轄省分,由巡撫署考會題,校閱防剿,定為專責,職權漸崇。光緒季年,裁同城巡撫,其分省者,權幾與總督埒,所謂兼轄,奉行文書已耳——《清史稿·職官志》

駐防將軍官階:

清朝有十四位駐防將軍,官階為最初為正一品,後來改為從一品。

各省駐防將軍等官將軍,初制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改從——《清史稿·職官志》

駐防將軍權力:

駐防將軍屬於典型的“位高權低”,當年年羹堯從一個總督都要受他節制的撫遠大將軍被雍正貶為杭州將軍。

這個杭州將軍屬於駐軍司令,只能管駐地的軍事,遇到打仗和暴動的話協助總督或巡撫進行鎮壓,其它的他都管不了。


都統官階:

都統的官階為從一品。

都統權力:

這個都統屬於“八旗制度”中的最高軍政長官,滿語叫做固山額真,清軍入關以後改名都統。他直觀八旗以內的事情,譬如他是正白旗的都統,那麼他只能管正白旗以內的事情。

正白旗和八旗以外的事情他都管不了。


提督官階:

提督的官階為從一品。

提督權力:

這個提督屬於武官中的最高等級,譬如最著名的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算是提督中權力最大,地位最顯赫的一位。

提督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某某陸軍司令或某某海軍司令,所以有“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之分,每個省都有一名提督,主要管轄的綠營兵。

但提督沒有直接調動軍隊的權力,所以它也帶有監察性質,它也只能管轄軍隊內部的事務,軍隊以外的它就管不了。


總兵官階:

總兵官階為正二品。

總兵權力:

總兵是提督的配屬官員,受提督節制,這個總兵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團長、旅長之類的武官,每個總兵都管轄得有軍隊,但是總兵同樣不能直接調動軍隊。

調兵權都在兵部和皇帝那裡。

雖然總兵也屬於典型的“位高權低”,而且又是武將,在和平時期權力自然無法伸向軍隊以外了。

在上述這些官職中,綜合來看權力最大的是總督和巡撫,但是有趣的是後面這些武將在官階上都和總督持平,甚至比總督的官階還要高。

不過總督既管不了這些武將,這些武將也管不了總督,這些人雖然多數集中在一省,但是權力交接卻是錯開的,只有像總督和巡撫由於都是文官,所以難免有政務上的來往。

而巡撫有時又不賣總督的帳,所以整的還挺尷尬。

當然這是總督和巡撫不合的情況下,所以一般來說總督都會推薦和自己關係要好的巡撫,一旦兩人達成政治聯盟,那基本上就是呼風喚雨了。

另外九門提督權力也很大,他不僅是北京的衛戍司令,還是北京的公安局長,既管皇城安全,又管京城治安。

總督到了北京也得受九門提督的管轄。

有人說清朝沒有黨派之爭,實際上清朝雖然沒有黨派,但是卻有派系,這些派系既有“滿漢之爭”,也有各大總督培養起來的勢力,譬如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

此外如果省內發生叛亂,一般就先駐防將軍和提督一起協調,總督和巡撫也會參與進來決策,從名義上來說應該說總督說了算,但是這得看皇帝讓誰去平叛。

如果皇帝指定人選了,那麼其他人就插不上話了。

所以說清朝是君主集權做的最好的一個朝代,真正是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下面都是一群奴才。

不過隨著後期綠營和八旗兵都不堪大任,清廷要求各省自己招募軍隊進行訓練,總督和巡撫才開始擁兵自重,擁有說一不二的權力。

所以清朝最後滅亡的一大因素也在於失去了兵權,到後期根本調動不了軍隊了,像袁世凱的北洋軍根本就不聽清政府的指揮。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在中國古典小說和古裝影視劇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官職名稱,它們有的名稱雖然很相似,但職權、品級則是千差萬別。舉例來說,我國古代有著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等高級官職,那麼,他們中誰的官職更大呢?

我們先來說說總督,這是在明朝時中央派駐到地方的高級官員,他的主要任務是總領當地軍政大權。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朝廷派出十五萬大軍征討麓川(今雲南省隴川縣西南一帶),兵部尚書王驥總督出征事務,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總督”職務。此後,朝廷又多次任命重臣為總督,但都是臨時設置,負責處置短期地方軍政大事,等到任務完成後,總督職務也就被撤銷了。直到成化五年(1469),明憲宗朱見深廷設置兩廣總督後,總督逐漸從臨時性官職變為了固定官職。總督在清朝屬於封疆大吏,全國只有九位,它的官階是正二品,但是兼任兵部尚書的話,它的官階就能達到從一品。

下來說巡撫,巡撫官階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頭銜,正二品。巡撫早期並不是固定的,今天巡視一個地方,明天可能又跑到另一個地方。所以前期巡撫是受到總督節制的,但是隨著巡撫成為正式的定職,巡撫開始有了和總督對抗的資本。畢竟總督並不能夠罷免巡撫,他只能上奏彈劾,那至於皇帝聽不聽,也不是總督所能控制的。所以到了中後期,巡撫雖然在名義上受總督節制,但是如果關係不好,巡撫壓根就不會聽總督的。比較經典的就是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西巡撫沈葆楨的故事,曾國藩跟沈葆楨要軍費,沈葆楨不給,氣的曾國藩要和他絕交,還要彈劾他。


再說將軍,“將軍”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官職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將軍”的稱謂,隨後逐漸成為了正式的官職。至於將軍級別的高與低,則要根據他的前綴來決定。比如,戰國時期的“上將軍”便是一國的最高統帥,代表人物有白起、樂毅等。到了漢朝,高祖劉邦冊封韓信為“大將軍”,也是最高的軍事統帥。漢武帝時,封名將衛青為大將軍,“位在公上。卿以下皆拜。”漢朝時的大將軍和驃騎將軍地位僅僅低於丞相,是高級別的官員。三國時期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人就被稱為“五虎上將”。明朝時,把戍邊的將領稱為將軍。當遇上戰事,朝廷就會設置臨時大將軍等官職,班師回朝後,將軍之職也就隨之撤銷。清朝在軍事重鎮設置有將軍,如伊犁將軍、烏利雅蘇臺將軍等,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駐防。在清朝,還有用“將軍”名號來封賞官員的現象,受封人員的最高待遇可以達到正一品。

都統和提督官職其實和總督是差不多的,都是屬於從一品,不同的是,他們的官職是不一樣的,都統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官職,在內地也沒有這樣的官職,它是專門為了邊緣的地區設立的,在一些邊境地區,中央直接管理不太方便,於是就出現了都統,算是在當地最高的軍政長官。提督情況就不同,他是主管綠營軍事的長官,手裡有著兵權,雖然是從一品,要比巡撫還要高出一些,可實際上它是要受著巡撫的管轄,提督的實權還是挺多,可是卻處處受到限制。最常見的就是九門提督,在文學作品中這個名字不斷出現,這個官職其實聽起來挺嚇人的,實際上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不過它的位置還是比較關鍵,一般在京師或者是海軍都會有提督,職權也不算太小。



總兵——在清朝時期,總兵是正二品的官職,有點類似於現如今的小軍區司令,但是因為掌管士兵的稀少,他們只相當於現如今的師長。 掌管士兵最多的總兵一般掌握著15000名的士兵數量,而掌管士兵最少的總兵,則只掌握了幾百名的士兵數量。而京城的總兵實際就是“九門提督”的副官。乾隆十八年的時候,坐冷板凳的總兵一職終於得到重視。在此之後,清朝設總兵定員83名,分別管轄全國的水軍和陸軍。
如此,無論職權上與官階上,總督的權重都要大於巡撫,雖然巡撫不是屬官。如果總督與將軍(都統)同駐紮在一個地方,專折上奏朝廷同一事件,一般由將軍領銜,僅就這點來看,將軍地位高於總督。但將軍只負責軍事,地方大權在總督手中。而只設巡撫的省份,出現了撫提交惡,文武殊途的局面,不利於地方的穩定。康熙十年,清廷做出調整,逐步提高了巡撫的權力,可以節制總兵以下綠營兵。 但無論八旗序列的都統、將軍還是綠營序列的提督都只有統兵權,調動軍隊需要經兵部批准,擅自調動將視為造反,清廷中央政府以此防止地方作亂。綜上所述誰的權力更大已經很清楚了,有些是品級高但是還得受制於品級低的,更有文官武將之別。


大老二爺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總督:

總督一般是地方的最高大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封疆大吏,正二品。

歷史上出現比總督大的,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明朝末設置的督師一職。由於當時和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對戰激烈且薊遼地區情況特殊,就設置了督師一職,在總督之上,僅限於薊遼地區,督師一般掛兵部尚書銜,正二品。

另一種就是地方藩王,如明朝初期出現的燕王、寧王等,權力能大於總督的,都是手上有兵的實權型藩王,而藩王是沒有品級的,是屬於爵位最高的級別。

在一般情況下,總督為地方官最大,以清朝為例:

總督一般有直隸總督、甘陝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一個總督管一到三個省,每個省都有一個巡撫,而巡撫則是總督的直屬下級。

當然,有時候出現特殊情況也有一個省的總督,如姚啟聖就曾經任過福建總督(對付臺灣)

巡撫

巡撫一般是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對於有些單個的省,比如直隸,因為太重要(負責保衛京城),以及四川,因為太大,人口太多,這兩個省都設置了總督,為了避免重複,這兩個省是沒有巡撫的。

一般來說,總督偏重於軍務,而巡撫偏重於行政,有時候巡撫歸總督管,有時候不歸總督管。

將軍

在清朝,將軍是中央委任的一個區域或者邊疆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全國有14個將軍,其職務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品級是從一品。

比如乾隆朝定製為14位,即盛京將軍、 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伊犁將軍、綏遠將軍、江寧將軍 、 成都將軍、西安將軍、寧夏將軍、荊州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

都統

由於清朝的八期制度,所以設立了都統一職,從一品。

清朝一共有24旗,分別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24旗的每一旗的最高長官就是都統,負責掌管本旗的全部軍務民務工作。

提督

提督負責掌管除八旗之外的綠營兵,官階從一品。

除了各省都有提督外,非常特殊的就是九門提督,因北京城的九座城門而得名,實際上就是京城警備司令,是由皇帝最為信任的人擔任的,在所有提督當中實際上地位也是最高的。

清末還設置了水師提督,如北洋水師的提督就是丁汝昌,是北洋水師的最高軍事長官。

總兵

總兵官職小於提督,官階正二品,為本省或者水師提督管轄。比如北洋水師,提督是丁汝昌,總兵則有劉步蟾、林曾泰,他們受命於丁汝昌。

補充:清朝官階補服




老威觀史


直入主題,我們慢慢道來:

總督 ,巡撫

總督和巡撫又合稱“督撫”,這是從明朝開始設立的。剛剛開始的時候兩個都是屬於臨時性質的,就是中央到地方去暫時性的管理軍務和糧餉,辦完事以後就回去了。到了清朝的時候,總督和巡撫開始稱為地方的最高長官,總督雖然要看著比巡撫大一些,但是兩者並不是從屬關係,他們一同從屬於皇帝統一管理。總督一般管轄的是1個或者2到3個省的軍民要政,而巡撫只是一個省級地方長官。直隸和四川只有總督,沒有設立巡撫。這都是清朝封疆大吏級別的職務。



提督,都統

總督和巡撫都管的是軍民要政,而提督則只管軍務,比如說有陸師提督和水師提督。提督的職位要受到巡撫總督的節制和監督,但是總督和巡撫在沒有皇上調令前並沒有權力干預和調動提督的軍隊。這李提督所管理的軍隊主要是清朝漢軍營。管理騎兵的最高統領就是都統,北洋軍閥時期,在察哈爾,熱河等地區設立特別區,這些特別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就叫都統。


將軍,總兵

提到將軍,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它是一個廣泛的詞彙,只要是軍隊的首領都可以稱作將軍。在春秋時期,確實軍隊的將領統稱為將軍。將軍官職在前面加上不同的字眼,也會有不同的地位,比如說在漢朝時期的驃騎將軍位置僅次於三公丞相。車騎將軍和衛將軍位置就次於上卿。清朝的時候輔國將軍指的就是地方的最高旗營長官。

提到總兵,我們想到最多的就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其實總兵並不是一個有品第的官員,一般都是由當地的諸侯或者都督兼任的。清朝時候的提督其實就相當於是總兵,因為提督的全稱就是提督軍務總兵官。而提督下邊也有專門管理軍務的總兵,這些總兵在不同的地方帶兵的數量不同,有的甚至相差數10倍,比如說有總兵只帶幾百人,有的帶兵人數竟然達到近1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