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虛空,一切俱舍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說到“空心”,很多人怕落入頑空,這都是受到某些講法師的誤導,只要方法正確,你就是想落入頑空也難。

因為,“空心”並不是發呆什麼都不知道,只要有個“知”在,怎麼會落入頑空呢?當然,如果是發呆,有意延長這個發呆的狀態,那就誤入歧途了。現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人會這樣錯會“空心”呢?我沒有見過,想必大家也很難見到這樣的人。所以,某些人不要見到別人說“空心”就說頑空了,這無非是自己的想象而已。

所謂“空心”就是空卻妄想分別,就是當下斬斷妄想的連續。而在斬斷妄想的連續時,了了覺知,清清楚楚,只是一念未生。現在,諸位當下就可以一試,看看是不是什麼都不知道?顯然不是嘛。只要認識上不去錯誤的理解“空心”就是什麼都沒有、就是發呆,那就不要怕落入所謂的頑空。黃檗禪師在這裡說“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主要是為了糾正一些人的知見。

我們平時說的“空心”,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境界來了,當下空心,空寂而了了覺知,並不是要把境界除掉,境界怎麼能除掉呢?即使你跑到大山裡什麼都不做,這個妄想分別還是不斷,遇到境界就又被牽走了。因此“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也就是一切事情儘管做,任何境界儘管來,時時迴歸本體而如如不動,不隨境界翻雲覆雨。所以“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黃檗禪師接著說:“然舍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舍,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舍;若一邊行道佈德,一邊旋舍,無希望心,是為中舍;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舍。大舍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舍如火燭在旁,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舍;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舍;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舍。所謂三世俱舍。

當下無心,就是“內外身心一切俱舍”。此時,心如虛空,無所取著,隨緣應事,如如不動,能所皆忘。如此,才是真正的“舍”,才是“大舍”。

假如我們能夠時時處處安住空寂靈知,一切境界儘管來,安住空性而不做安住空性想,了了覺知而歷歷分明,就是“內外身心一切俱舍”,就是“能所皆忘”。因此“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舍;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舍;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舍。所謂三世俱舍。”

我們的真心,本來空寂,只是眾生遇到境界不能反觀自心,而死死的抓著境界不放手。由此,才說修行。如果能夠“本來如此”,還要修行個什麼,都是多事。所以“大道在悟不在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