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第三讲:柳泉“玉印”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馆讲解员王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渭南市博物馆的柳泉“玉印”。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2016年6月,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对澄城县王庄镇柳泉村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中,意外发现一件龙纽形玉玺。
据渭南市文物旅游局稽查支队文物大队队长同学孟介绍,这枚玉印是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现的随葬玺印,是我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纽玉玺。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这件器物考古报告记录为:
白玉,椭圆形,龙形纽,长嘴,圆眼,圆形角。前腿站立,蹲坐于纽面上,龙尾用线刻表示绕纽边一周。龙背上部刻有回形纹饰。尾部有一穿。凹面底,阴刻线以十字分为四等分。印纵轴4、横轴3.1、印通高2.9厘米。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凹面图

目前,对于凹面图案和器物功能的释读,有以下几种观点,仍无定论:

观点一:

2016年7月1日,新华社报道:四种图案可能分别为“龙或蜀”、“鹿”、“虎”和“鹰”,南京大学周晓陆先生初步推测此器为西周早期墓葬随葬的玺印。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观点二:

2016年7月2日,名为“器唔”的微信公众和平台,以《考古新发现:西周玉印发现四神》为题,对此物做了分析研究。作者将图案旋转一定角度后,指出这四个图形文字,应该是与方位对应的“龙、虎、凤、鹿”四神。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观点三:

2016年8月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吴镇烽先生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络平台上,以《中国最早的龙纽玉玺》为题,发表了对于此器的看法,确定出此器的名称、年代及腹面四种图案所代表的内涵意义.他断定此器的时代在商代晚期,应定名为“龙纽玉玺”,腹面四种图案依次为“龙、蠃(螺)、虎、鸟”。其中,“蠃”即为现今的“螺”,是一种具有回旋形贝壳的水生软体动物,外有硬壳,内为软体,长有触角。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观点四:

2016年7月16日,河南大学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张立东先生在河南大学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平台以《商代“四神”寻踪》为题发表了对此器的看法,张先生将此器腹面图案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盖,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认为两者图形颇为接近。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观点五:

2019年06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刊发李零的文章:《妇好墓“龙纽石器盖”、九沟西周墓“龙纽玉印”及其他》,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件器物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
其中几位学者在分析柳泉“玉印”时都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进行了对比,我们也做简单的介绍。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安阳殷墟妇好墓 “龙纽石器盖”图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龙纽石器盖”,形制及图案与这枚柳泉玉印十分相似。报告的描写是:白色,微灰,大理岩。椭圆形,面部微鼓,上雕龙形钮,龙口微张,露舌,眼、耳、鼻清晰,双足前屈,作伏状,尾蟠于边沿,背、尾均饰菱形纹;背面略凹,中间刻“十”字形阴线,长径上下侧各雕夔纹一对,头相对,张口,身、尾极短。高3、长径5.4、短径4.5、厚0.8厘米。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3)柳泉“玉印”


柳泉“玉印”与妇好墓“石盖”在质料、形制、装饰等方面颇为相似,但妇好墓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器盖”,渭博所藏这件器物专家大多以玉印,玉玺称之。到底我们的这件藏品是做什么用的,它腹面的图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持续关注学界的研究吧。也欢迎您到渭南市博物馆来参观赏析柳泉“玉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